知识经济的由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开始成为现实,今天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事实上,1997年信息高科技产业已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 《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 之中提出我们面临一个 “电子技术时代”。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又把它称为“后工业社会”。记者出身的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1980年在 《第三次浪潮》 中大力宣传了 “后工业经济”,并把它描写成“超工业社会”,提出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经济。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1982年在 《大趋势》 中提出的“信息经济”,以新型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命名这种经济。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 中提出的 “高技术经济”,准确地以新型经济的产业支柱群体命名这种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 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定义了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试。1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 发表一组文章提出 “新经济”,提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又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以前提出的知识经济的说法。著名的世界银行 《世界发展报告》 1998年版已定名为 《发展的知识》。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实际上是在逐步建立一个日渐清晰的概念,即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 (消耗) 为最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简而言之就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时代。从这个概念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先是政治家的敏感,后是学者的探索,再是记者的宣传,后是科学家的研究,直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的正式采用,经过了30多年的时间,可以认为: 这是一个科学概念。从经济发展史看来,以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 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 (自然)、资源经济和知识 (智力) 经济。所谓 “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