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
知识经济以信息为动力,以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为基本前提。伴随着全社会信息网络和知识库的形成,信息、知识和智慧成为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全球135个国家有6500多万台计算机、130万个大小网络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并且以每月 10—15%的速度增长。据IBM预测,下个世纪,全球将有一亿台电脑和上百万个电脑网络与互联网相通,用户将上升到5亿。通过网络,人类不仅可以共享巨大的全球知识库,而且可以用来交换和创造知识,从而推动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生活空间的扩大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无论是信息的利用,还是知识的形成,主要依赖的仍然是千千万万个网站前智慧的人。知识创新,依靠的是人的创新思维。置身庞大的互联网络面前,面对巨量信息,人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将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补充性的,而是革命性的。
思维更多地呈非线性形式。由于思维主体所面向的信息网络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和多元互补等特征,网络中显示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能引起思维主体非线性的想像,影响其思维轨迹。因此,思维的进程及思维成果的产生,也就必然呈非线性。而思维主体对众多信息的综合判断能力将得到超常发挥,“直觉” 变得越来越普遍; 而知识的创新,则往往表现为在瞬间对信息进行加工,“灵感” 的出现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已有学者提出了 “广义灵感论”,认为对信息进行瞬间组合而形成的思维即时性成果,就是广义灵感; 广义灵感的产生其实就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爱因斯坦曾多次说他相信直觉; 钱学森则认为只有灵感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主体更多地表现为群体。社会全面信息化,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空前扩大了的空间,即信息网络空间。这个空间通过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的集成,不仅反映再现了物理的四维时空,而且造成了更多维数的可能性空间。
人类所要从事的任何一项重大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任何一道难题,都与这空间息息相关,都要涉及大量的信息,思维的复杂性、综合性也就空前加大。这就要求相关个体构成特定的群体,为着共同的目的协调一致进行思维,以保证思维结果的可靠。决策的民主化程序,科学研究的课题组协作,专家团的咨询介入等越来越普遍,便是群体作为思维主体的具体表现。例如,彼此远隔数千里的医疗专家们,通过互联网络共同为疑难病症会诊,就是一种远距离组合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多角度地、更大量地利用了网上信息,同时把具有思维能动性的人类智慧协调起来,大大提高了创新思维的效率,确保了思维的可靠性。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近距离的群体思维,还是网上远距离的群体思维,均是通过信息随机性地彼此作用而进行,因此依然是非线性的。
思维更多地依赖人机合作进行。思维的材料为知识信息,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自身存储着大量信息,而且还拥有按一定逻辑程序处理问题的功能。电脑 “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就是一个例证。计算机的这种逻辑性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线性的逻辑性思维,“深蓝” 的取胜,靠的就是基本的行棋逻辑和快速地检索演算能力。计算机与既具线性逻辑思维能力又具非线性想像思维能力的人合作,就形成了一种最佳组合。作为主体的人根据目标,在确定思维的总方向之后,更多地担负起非线性思维的任务,多角度、灵活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调整模型参量; 至于这些方法能否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演算,则交给了计算机验证。这种人机合作的思维形式,其本质依然是非线性的,因为非线性其实是线性与非线性、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只不过对于传统的线性逻辑思维而言,它是非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