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瞿塘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瞿塘峡

 西起白帝城,东止巫山县黛溪镇,长8公里。又名夔峡(奉节县旧称夔州,因此得名)。长江三峡中以此峡最为气势磅礴。入峡处赤甲山巍然耸立于大江之北,白盐山峭壁悬崖,飞峙江南。两岸断崖有如刀削斧劈,高可逾数百丈,峡宽不及百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故此又名“夔门”。长江水汹涌澎湃,奔腾咆哮而来,汇至峡口,夺门而出,形成“万水争一门”雄伟画面,峡中山势险峻,拔地擎天;船行处,举天仰望,山大峰小,云天一线;俯视长江,奔龙走虺,奇趣融融。当晴空丽日,远眺赤甲、白盐两山,云雾缭绕,山体若隐若现,蔚为奇观。逢皓月横空之夜,赤甲、白盐拱月而立,倒影酣眠江中,其情其景,令人心醉神迷。峡中还多有胜景: 一曰“孟良梯”。在白盐山千尺绝壁上,有一列成“之”字形的石孔,孔距三尺,深约尺许,自下而上,迤至山腰。传说宋代名将杨继业抗敌捐躯,遗体埋在白盐山顶的“望乡台”上,其部将孟良到此意图盗骨而还,凿成此梯。然而事实上,此石孔原为古栈道遗址。二是“风箱峡”。赤甲山有一道岩缝,缝中有物,远眺状若风箱,因而得名。1971年,两个采药人冒险攀上了上凸下凹的绝壁,进穴探明了“风箱峡”的秘密。所谓“风箱”,实为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岩棺,内有大小棺木九具,还有巴人铜剑及其它文物。峡中尚有许多碑刻集中在崖壁上,有南宋《中兴圣德碑》,清代张伯翔手书的“瞿塘”和刘心源的“夔门”等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踏岀夔巫,打走倭寇”的题刻,让人记起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历史。
 〔古诗文赏析〕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唐·杜甫


 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长江滔滔东流至四川奉节,即古代的夔州,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之第一峡——瞿塘峡。
 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巴”、“东”字在首句重复,前分后合,构成由舒缓转急促的节拍,使人从声音上感受到大山的气势。“中巴之东巴东山”,七字皆阴平声,更属创格,形成奇崛拗峭的音调,有助于气氛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次句写江水,“开辟”用如时间副词,意为从开天辟地以来,自古以来。不说“自古”而说“开辟”,极见推敲。因为“自古”只能表达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开辟”这个动词联合结构的词汇富于形象性,能引起一种动感,仿佛夔门的形成是浪打波穿的结果,既形容了自然的伟力,又见出其地势的古老和险要。
 前两句从较大角度,交代出夔州的地理环境,下两句进而更具体地描绘其山川形胜。“白帝”即白帝城,城在夔州之东的北岸高峰顶上。这里是公孙述割据称雄之处,也是三国时蜀汉防东吴的要冲,因它守住瞿塘峡口,足资镇压,所以说是“三峡镇”。在湍急的瞿塘峡江心,旧时有滟滪堆,冬日出水,夏日没入水中成为暗礁,所以“其间道路古来难”,不可谓不险。“百牢关”在汉中,两岸绝壁相对而立,六十里不断,因为它和夔州的瞿塘相似,所以用来作比,下联十四字抓住“高”、“险”特征,笔力千钧,把“高江急峡”写得极有气势。两句分承山水,句式对仗,音韵砍截,与散行作结风味全殊。
 此诗两联皆分写山水,纯乎写景,却又并非无情。它通过奇特雄浑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取得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写景之中,读者能感到诗人对祖国奇异山川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周啸天)


 〔现代散文〕 我是把长江的二百公里三峡,当作艺术品看待的,因为它能够给人美的享受,引人幻想连绵。如果说巫峡以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曲折险峻取胜,那么,仅仅八公里长的瞿塘峡——夔峡,则以气势雄伟而动人魂魄。我是对它有点儿偏爱的,每当乘船顺流而下,总要依在船头栏栅上把它看个饱。那破云拍天的激浪,举着船飞似的向前闯去,眼看要在千丈绝壁上撞个粉身碎骨,但是船头一转,大山刀切般突然裂开了,似两扇巨大的门,向两边闪去。于是浪涛喧笑着,举着船奔进夔门,向东而去,那情景是令人惊叹的。我爱走夔峡,也许和那极易引人遐想的夔字有关。夔,是古代传说中的巨物,似龙类蛟,据说是它把大山劈开,引水东去的。那气势、那力量是够大的了。但这只是传说,真正劈山造河的,还是长江自己。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四川盆地本来是一个内陆湖,它的水系是和外面相隔绝的。大约在距今一亿年之前,四川盆地逐渐上升,而湖北西部的江水也开始了强烈的向源侵蚀,把巫山山脉切开了。四川水系才汇集于江流东去,形成了长江的雏型。后来,又经过若干万年的流水侵蚀的地壳运动,才“塑造”成了这件世界上最巨大的艺术品——三峡。长江水的韧性和毅力,是令人敬佩的。
 轮船驶进夔门,犹如走进一条长长的地窟,仰望云天如线,对峙的群峰,有的吐雾,有的牵云,生怕那阳光射进江水,而云雾下面,悬崖紧挨绝壁,赤甲山巍挺水北,白盐山耸立水南,山势岌岌欲坠。当你扶栏俯视,那澎湃的激流,举着排排浪头,拍打着陡壁,像是警告它不要倾倒似的。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穿峡而飞的。而我,却总希望船“飞”慢一点,并不只是怪山奇水没有看够,而是还想多看一眼名胜古迹。夔峡内的古迹不仅多,而且奇,多半是历史事实和神话、传说揉和在一起的产物。这也说明了我们古老而又聪明多才的祖先,是最善于使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起初在作品中——传说中体现出来的。而且,总是把艺术的真实放在第一位的。比如那夔峡绝壁上的白帝城的传奇,历史上是真有一个王莽篡汉,也许,还真有一个叫公孙述的人抗莽据川的。但却把一个白龙的传说加在公孙述身上,于是出现了“白帝城”。后人又进行了再创作,把死在奉节城永安宫里的刘备,搬到了白帝庙里托孤咽气。历史上是真有过一个天才军事家诸葛亮的。传说中却把奉节城外江滩上的乱石堆——古代人民取卤熬盐的盐灶,描写成诸葛亮抗吴救刘备的“八阵图”了。历史上确有一个被奸臣害死的宋朝名将杨继业,但是,“传说”却把他尸体从山西朔县搬到夔峡的一座孤石顶“望乡台”上,并且,把古代人民为架栈道在绝壁上凿的洞眼,描写成杨的亲信孟良盗尸时架的梯子,所以才叫“孟良梯”。还有,夔峡北岸悬崖上的洞穴里,真有战国时代的悬棺。但“传说“却把它改造成“风箱”,而且,那风箱还具有魔法,能搧起长江的滔天巨浪,所以取名叫“风箱峡”。更奇者是那“错开峡”的故事,说是古代有十二条凶恶的龙作怪,被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杀死了,落在地上化成了山,挡住了长江的去路,这时著名的治水英雄夏禹赶来了,抡斧开起山来,却开错了地方,反而使江水越涨越高。当然,还是在神女瑶姬帮助下,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过,这是合乎“传说”这一艺术形式的创作规律的:人,总是在神的指引下才有出路。
 美丽的神话传奇,发生在这壮丽的夔峡,是很动人情思,引人遐想的。因此,三峡这座伟大的艺术长廊,我是常来观赏的。

(雁翼)


 〔民间文学〕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盆地就像一个大鼎锅,周围山上的水往中间灌,使大片良田淹没在水中,成了一个很大的西海。
 大禹来到这里治水,只见一片汪洋。他沿着山顶仔细察看了地形,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一眼看见屋中瓦盆,忽然心里亮堂起来,挥手朝东方一指,说:“从白帝城到南津关,掘山开沟,象瓦盆打开一道缺口,还怕这西海之水放不出去吗?”他立刻就在桃子山一带干了起来。但是石坚如铁,干了几年,尽管他日夜辛劳,家也未回,开峡放水还是遥遥无期。
 大禹的妻子涂氏,在家盼他盼了几年,都不见人影,便从家中赶来。看见丈夫的衣服穿破了,鞋子磨穿了,皮肤晒黑了,又怜又疼,心想:这无边无际的高山峻岭,靠双手开辟,真如蚂蚁啃骨头,太艰难了!便关切地问大禹道:“你有多大的力量,能把这么大的山劈开呀!”大禹说:“不管山有多大,总是越劈越小的。你放心,开峡治水,一定能成功。”贤淑的涂氏含着泪走了。
 大禹连续干呀干呀,三伏天他头顶烈日劈山,三九天他冒着严寒劈石,风大不停劈,雨大不停钻,手上的老茧结了一层又一层,钻子一根又一根地凿短了,不能再用了,象萝卜头一样堆积成山,峡口还是没有开出来,大禹也累得皮包骨了。
 这天,大禹钻石时正靠在岩边歇气,望着堆成小山的钻头发呆。忽见山下上来一位老头,银白胡须,肩挑竹担,一头是火炉,一头是风箱,向着大禹大笑三声,自称是“瞿翁铁匠”,专程赶来帮助他的。大禹又惊又喜,瞿翁便走向废钻堆旁,放下担子,开始生火煊钻。霎时间,那炉火熊熊,直冲云天,连邻近的一座大山都被它炼红了,变成了通红的铁甲(后来这山就叫“赤甲山”)。瞿翁铁匠拉着风箱,呼呼直吹,火焰顷刻转青,变白,炉火把对面另一座山也烤熔了,“咕咕嘟嘟”象熬盐一样(后来这山便叫“白盐山”),瞿翁铁匠趁此火热,很快将废钻头接长锻尖,不到一个时辰,新钻头便一根根金光闪亮了。
 大禹高兴极了,拿上这些新钻子和淬过火的大斧又干起来,感到特别好使,真是凿山山断,劈岭岭开,不消几天,峡谷便似门一般大开了,待他回头看那瞿翁铁匠时,却早已无影无踪,只剩下一口风箱高高地悬挂在崖壁上。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瞿翁,就把雄伟壮丽的峡谷,叫成了“瞿塘峡”。

瞿塘峡

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迄巫山县大宁河口,全长33公里(其中狭谷段长8公里),以雄奇险峻著称。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临江一侧峭壁千仞,宛若刀削。著名的门甲、赤盐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山高峡窄,仰视碧空,云天一线。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名“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唐代诗人白居易《夜入瞿塘峡》,即指此。

瞿塘峡

瞿塘峡

又称夔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黛溪,在三峡中以雄著称。峡口夔门南北两岸峭壁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江流汹涌于宽仅100余米的狭窄江道之中,呈现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观景象,所以自古有誉道:“夔门天下雄”。
瞿塘峡内,南岸有“瞿塘碑壁”、“孟良梯”、“凤凰泉”、“犀牛望月峰”等壮观景色;北岸有“七道门”、“风箱峡”、“瞿塘栈道”等奇丽景观。
瞿塘碑壁,有“巍哉夔峡”和“夔门天下雄”等摩崖石刻。最早的《皇宋圣德中兴颂》碑,为南宋赵公硕所书。还有冯玉祥将军所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的题刻。
在北岸的绝壁上,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古栈道遗迹,头顶是悬崖欲坠,脚下是汹涌江涛,这就是古时船夫拉纤,军事运输和客商行贾的惟一通道。崖壁栈道上有清人所刻“开辟奇功”、“天梯津䇐”8个大字。栈道旁是七道门深洞,洞深100余米,峭壁岩之间,有一天窗面对大江。登天窗仰望,双峰插云,蓝天一线。
凤凰泉在白盐山的绝壁下,有一高十多米的石笋“凤凰”,羽毛丰润,色彩斑斓,引颈向上,似吸吮着从岩隙中流出的清泉。
孟良梯在白盐山的绝壁上,乃自下而上呈“之”字形排列的正方形石孔,孔宽八寸、深一尺,孔距三尺,一直到山腰。传说是宋代的孟良思念老令公杨继业,欲将葬于望乡台的老令公尸骨盗运回乡,半夜驾小舟入峡,凿孔攀援而上的遗迹。实际上,这些石孔是古人架木为梯的栈道或是药农攀援采药的遗迹。

☚ 长江三峡   巫峡 ☛
瞿塘峡

瞿塘峡

位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西部,奉节县白帝城至巫山县大(黛)溪口。又名夔峡。全长8公里,为长江三峡第一峡。三峡中,瞿塘峡最短、最狭,但最为雄伟险峻。杜甫《夔州歌》有“瞿塘险过百牢关”之咏。瞿塘峡入口处山岩上,镌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长江劈此一门,浩荡东泻。两岸悬崖绝壁,群峰对峙。诚如白居易所写,“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夜入瞿塘》),江水穿谷过涧,犹如万马奔腾。船行其间,仰望峭壁,俯瞰激流,雄奇惊险之景,目不暇接。峡区内名胜除白帝城、夔门外,还有凭江踞险的铁锁关、危岩难攀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的奇石,绝壁之上存有古巴人原始的岩棺葬,以及神秘的黄金洞和栈道遗迹等古迹。

☚ 夔门   巫山十二峰 ☛
瞿塘峡

瞿塘峡

又名夔峡、风箱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三峡河段的上游进口,从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长8公里。峡横穿北东向七曜山(齐岳山)箱状背斜山地,谷呈V型。峡岸山顶海拔600~1700米,谷窄,枯水江宽150~250米,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岸坡陡立,由二叠纪和三叠纪灰岩组成的陡立岸壁直插云天。扼守在上峡口南北岸边的白盐山和赤甲山,犹如两扇高大石门。谷坡陡壁上有黄金洞等岩溶洞穴和岩溶飞泉。左岸陡壁上宽大岩溶裂隙中停放着古代巴人的悬棺,高出江面数十米,仰望像一个个风箱,风箱峡由此得名。以雄险著称,有“夔门天下雄”之誉,是川东的咽喉。

☚ 长江三峡   巫峡 ☛

瞿塘峡

瞿塘峡

长江三峡之一,又称夔峡。以雄奇险峻著称。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位居三峡之首。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狭谷段,长8公里;大溪至大宁河口为大宁宽谷,长25公里。为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两峰悬岩峭壁,山峰海拔1000—1500米,江面最狭处不足百余米,江流湍急,气势磅礴,势不可挡;号称“天堑”。西口称夔门,“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峡口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名胜古迹有白帝城、大溪新石器时期遗址、风桐峡古代悬棺等。南岸千余米石壁上,布满篆、隶、楷、行、草字体的历代石刻。临江绝壁上的“孟良梯”,相传为孟良移尸盗棺所凿,为古栈道遗迹。

☚ 长江三峡   巫峡 ☛

瞿塘峡

Qutang Gorg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