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检查
眼部检查是为达到全面了解眼部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功能的损害程度,以便作出正确诊断,拟定适当治疗措施的目的。为此,在检查眼病患者之前,应耐心听取病人诉述、详细询问病史,熟悉各种检查方法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检查工具的原理、性能、操作方法以及尽可能避免给病人带来任何的痛苦。检查时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注意言语要亲切、动作要轻巧。并要有整体观念,把视器官作为整个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注意全身各有关系统的情况,辅之以必要的全身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了进一步追踪和了解某些眼病的可能原因,根据病情需要应进行微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及内分泌学等方面的检查。
眼部检查应循序进行,由表及里,由简入繁。为避免遗漏和便于记录,习惯上按先右眼后左眼的次序,但对感染性眼病病人,就要先检查健眼。同时要注意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一般情况 某些眼病患者有其特殊表现,如双目失明的病人步态蹒跚、摸索行进。急性眼部炎症病人都有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常因恶心、呕吐而有痛苦难忍的表情。眼外肌麻痹的病人常表现代偿性头位。因营养不良而发生角、结膜干燥症的幼儿,常伴有嘶哑的哭声和腐物臭味。眼外伤的病人如处在昏迷状态,则应注意有无全身其他器官的损伤情况。视力检查 是了解视觉功能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法,对每个眼科病人都应列为常规。对远视力不足1.0者,应该加镜片后再测定;对戴镜患者,则应记录矫正视力。从远、近视力的比较中可以了解是否有屈光异常,由于这是一项主觉检查,对其结果要有正确评价。
眼睑检查 注意两侧的对称性,睁眼和闭眼活动是否灵活自如,睑缘有无内翻、外翻及倒睫,睑缘、眦角有无分泌物积聚。有肿块时,用手指扪触,以感知其范围,硬度以及和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
泪器检查 注意泪小点的位置是否正好贴合在眼球上,有无闭塞;压迫泪囊部注意有无粘、脓液从泪小点流出。对有泪溢诉说的病人要作泪道灌洗术,以了解阻塞的部位。
睑结膜检查 用食指、拇指轻轻提起上睑皮肤,嘱病人向下注视,利用睑板的弹性将眼睑翻转,同时用另一手隔着下睑将眼球轻轻向上推压以暴露上穹窿部结膜。对下眼睑只需用手指将皮肤紧靠在下眶缘向下牵拉,并嘱患者上视,即可暴露下睑结膜。正常睑结膜透明光滑,血管清晰可见,并可透过睑板隐约见到排列整齐的黄白色睑板腺。如有充血、出血、血管模糊、乳头增生、滤泡形成、瘢痕等异常变化,则可进一步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上睑近睑缘的1/3处有一浅沟,即睑板下沟,结膜异物多存留于此处。对幼儿检查睑结膜比较困难,可乘其哭闹紧闭眼睑时,用双手拇指在分别对着上、下眼睑的两端向睑裂部轻轻施加压力,即可使其翻开,但对怀疑有角膜病变的患儿,此法则属禁忌,以免造成眼球穿孔。
球结膜检查 可用手指轻轻分开睑裂,并嘱病人转动眼球,以观察球结膜情况。正常球结膜透明而有弹性,可以看到疏稀的血管,发生炎症时,血管充血扩张而成一片红色。应鉴别结膜性充血、睫状充血和混合性充血。巩膜检查 在球结膜掩盖下呈均匀磁白色,在一些血管的贯穿处常伴有色素堆积。巩膜变薄处可露出葡萄膜的青紫色调。
角膜检查 正常角膜透明、光滑,可利用窗格的映影来观察它的表面是否均匀。用画有黑白相间同心环的纸板(Placido盘),投影在角膜上可更好地表现出角膜的弧度是否一致、有无小凹。用聚光灯照明配合手持放大镜,可以看到角膜内的混浊(白斑、斑翳、云翳、血管翳、浸润区、溃疡、异物等)和粘附在角膜内皮上的较大沉着物(K.P.).但如要分辨病变的层次和细微的变化,则需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滴用荧光素钠液后,继以生理盐水冲洗,表面缺损处就会染上黄绿色,是诊断角膜溃疡、角膜上皮脱落等疾病的常用方法。
角膜感觉敏锐,可用角膜知觉器(一端装有可调整长度的马尾或尼龙丝的金属杆),或用棉花卷成细丝从侧面碰触角膜表面,根据病人是否感知,或观察有无瞬目反应来估计角膜的知觉敏度。病人因炎症、外伤而发生眼睑痉挛,无法详细观察角膜时,可先滴用表面麻醉剂后再行检查。对婴幼儿和不能合作的病人,可用睑钩拉开睑裂,但需注意勿对眼球施加压力。
前房检查 根据虹膜表面至角膜间的距离可判断前房的深度,应注意有无脓液或血液沉着在前房的下方。虹膜与瞳孔检查 注意虹膜的颜色、纹理是否清晰,有无萎缩区。瞳孔是否圆整、对称,对光及调节反应是否灵敏,虹膜有无震颤。
晶体检查 是否透明,有无脱位,必要时可散大瞳孔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浅前房的病人散瞳应慎重,以防引起眼内压的上升,而诱发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眼压检查 先用指触眼压是否正常,必要时再用眼压计测量。
眼球位置及运动检查 对眼球突出的病人要注意眼球突出的方向,对眶缘进行扪诊,并用指尖在眼球与眼眶之间进行探触,用手指测试眼球的松动度和眼眶内组织的饱满度。
用手指作为注视目标,嘱病人向右侧上、中、下、左侧上、中、下六个主要方向转动,观察两侧眼球是否同步、对称。对眼位偏斜者可用角膜映光法确定其斜度。正常眼球向内侧极度转动时,内侧瞳孔缘应止于泪小点;向外侧极度转动时,外侧角膜缘应止于外眦角,超过或不足都是肌力不平衡的表现。
眼位在两侧极度注视时有时可产生细小而不稳定的震动,称为终位性眼球震颤,是生理现象。在其他眼位发生不自主的节律性摆动时,称为眼球震颤,应进一步查清其性质。
在以上检查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和条件作进一步检查,如:眼底、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眼压、视野检查等。对眼球突出、怀疑有颅内病变、穿孔性外伤等病人皆应作X线检查;对眼后段不能适用光学仪器者可作超声探查。荧光血管造影和视网膜电生理检查法等可为诊断眼底和视神经疾病提供进一步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