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眼部x线检查和诊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眼部X线检查和诊断 眼部X线检查和诊断X线检查是眼病常用辅助诊断方法之一。不仅对眼部异物、眼球突出(特别是眼眶肿瘤)和眼神经疾病提供诊断线索,并有助于眼科与耳鼻喉科、神经科有关疾患的鉴别,对眼眶先天性异常、外伤骨折、炎症和泪道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图1 眼眶正位X线平片 右 侧 左 侧 图2 视神经孔位X线平片 体层摄片 可避免重叠,分层观察眶壁、鼻窦和颅底结构,一般多用正侧位投照,颅底位薄层体层摄片可同时显示双侧视神经管全长和附近结构,对视神经区肿瘤的诊断颇有帮助。 眼眶造影 将造影剂注入眼眶内,以直接显示眶内软组织结构和肿块。一般多结合体层摄片检查。造影剂有气体造影和阳性对照造影两类。眼球筋膜囊内造影可显示眼球轮廓,用于检查边界性球壁异物或球壁附近肿块。经球后穿刺将空气或氧气注入肌锥内、外,可对比显示眼球、视神经和眼外肌,帮助发现眶内肿块,但气体造影显影常欠清晰,且有发生气栓危险,现已少用。用有机碘水剂(多用泛影葡胺)作造影剂,只限于注入肌锥内,可直接显示肌锥内肿块的充盈缺损,并可从肌锥变形或移位来反映肌锥外肿块,但应注意此造影碘液浓度不宜超过20%,检查应在20分钟内完成(造影剂吸收快)。造影剂不宜注入肌锥外,以免难以诊断,少数病例造影后可致视力减退,造影剂漏入硬膜外时,可有强烈反应,故必须谨慎操作。 眼眶血管造影 (1) 眼眶静脉造影: 可经内眦、面或颈内静脉等途径进行。近年来大多采用经皮肤穿刺额静脉,简便而又安全,并可同时显示双侧眼眶静脉,以资对照,常列为首选的造影方法。上眼静脉和其它连接静脉行径多较固定,可借以反映眶内软组织的分区,特别是肌锥内、外的境界,对眼眶静脉曲张或阻塞有确诊价值,也可根据静脉移位、变形,对眶内肿块作出定位诊断(图3,4)。附加减影技术检查,更可提高病理血管的显影率,此外,还可显示颅底静脉,有助于发现鞍旁肿瘤或鞍内肿瘤向鞍旁扩展。 (2) 动脉造影:颈内动脉造影可显示眼动脉,但由于眼动脉行径有变异,分支常为眶骨重叠,对眶内肿瘤的诊断 图3 眼眶静脉造影(一) 左侧正常,右侧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 正位片: 右侧上眼静脉第一段增粗,第二段向上移位,第三段和内侧连结静脉向内移位。第二交接点上移 侧位片: 一侧上眼静脉向上呈凸弧形移位,下眼静脉向下呈凹弧形移位,内侧连结静脉向前移位变形,三者包绕肿块构成一椭圆形圈影价值有限,主要用于显示动脉瘤、动静脉瘘、脑膜瘤和较大的血管瘤。如结合减影和放大技术,可从正面、侧面和轴位三个方向观察眼动脉及其细小分支,对眼眶肿瘤定位和定性诊断较有价值。但方法较为复杂,且有一定并发症,只有在具有强烈适应证时才选用。 正 位 侧 位 图4 眼眶静脉造影(二) 左侧眼眶静脉多囊状曲张 泪道造影 经泪小管插管,注入碘化油或有机碘水剂,摄取正、侧位片,可显示泪道通畅程度、阻塞部位和泪囊大小,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眼部异物定位 凡疑有眼部异物穿孔伤者均应常规作眼眶正、侧位平片检查,重金属异物可直接显影,非金属异物则一般不能显影,异物显影的程度不仅与异物性质有关,还受异物大小和重叠结构的影响,细小金属异物或半透性异物(如铝等轻金属,含少量金属的矿石、玻璃等)常规平片难以显影,应加作经眶外壁的薄骨投照或无骨影摄片(眼球切线或结膜囊插片)检查,才有可能显示。 在平片发现可显影的异物,并估计可能在眼球内时,还可进而行X线定位检查,其方法很多,国内有许多改进,一般多采用直接定位法,辅以生理学方法(双曝光摄片),少数也有用几何学定位法,有时还可在手术中行切口标记定位检查。直接定位法系在眼球角、巩膜缘3、6、9、12点时钟方位作四个金属标记,投照一定放大率的正侧位X线片,然后用放大率相同的标准眼球正、侧剖面模式图尺,直接测出异物的钟点方位和离角膜缘后的距离。此方法操作简便,如角膜缘标记和投照放大率准确,结果相当可靠,是临床上经常用的基本方法。对于球壁边界性异物,可在角膜缘加金属标记后,在眼球向头端和足端凝视时,分别曝光摄取侧位双曝光片,分析异物与眼球运动的关系,可帮助估计异物在眼球内或眼球外。少数眼球后极部异物,包裹性或非磁性异物,按常规定位切口试取不成时,可在切口处或附近缝金属网格或针尾等作标记,再行摄片检查,可帮助校正切口位置,提高手术成功率。对眶内或较大的眼内异物也可在荧光屏下进行手术。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参见“眼眶CT检查”条。 眼部疾患常见X线平片表现 眼部病变在X线平片上常见的表现有: 眼眶密度改变 各种原因所致眼眶软组织肿胀、增生或肿瘤都可见眼眶密度增高。眼球组织退行性改变、血管瘤、晶体后纤维增生症等,有时可见眼内钙化。四岁以下儿童,玻璃体内有黄光反射,平片上出现钙化阴影时,常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有力依据。眼眶脑膜瘤、泪腺肿瘤、囊肿等有时也可见眶内钙化斑块影,眶内静脉石则常见于静脉曲张和海绵状血管瘤,对于诊断有一定意义。 眶径改变 眼眶扩大为眶内占位性病变常见征象。儿童患者,病起数月后即可出现,成人则需二年左右才能产生,眼眶普遍性扩大常为眶内压长期增高的表现,以肌锥内良性肿瘤较为常见,局部性眼眶扩大则多为肌锥外肿瘤直接压迫的结果,以泪腺肿瘤、神经鞘瘤和皮样囊肿较为常见。眼眶变小较为少见,可为先天性发育异常,童年时眼球萎缩或摘除后,亦可为眶周病变侵占所致。 视神经孔改变 视神经孔扩大常为视神经原发或继发肿瘤主要表现,但也可见于眼眶炎性假瘤、眶内或颅内压长期增高的患者,视神经孔变小可见于先天性视神经发育不良,幼年眼球摘除后;亦可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脑膜瘤侵犯的表现。 眶上裂改变 正常人眶上裂大小、形状和双侧对称性常有差异,病理性眶上裂改变多伴有蝶骨大、小翼或附近结构改变,眶内肿瘤、炎症,后筛、蝶窦以及蝶鞍区病变等,均可使眶上裂扩大;骨质增生性病变,可使眶上裂缩小。 骨质破坏 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缘多不规则,常见于眼眶原发或继发于鼻窦的恶性肿瘤,也可为组织细胞增生症或转移性肿瘤表现。压迫性骨破坏边缘多较光滑,常见于眼眶皮样囊肿、神经纤维瘤病等。蜂窝状骨破坏偶见于骨血管瘤,此外,慢性炎症也时有引起眶骨破坏,但多伴骨质增生或小死骨形成。 骨质增生 局限性块状骨质增生多见于骨瘤,弥漫性骨质增生则可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畸形性骨炎等骨病。脑膜瘤、成骨性转移瘤、慢性骨髓炎以及外伤后也可引起骨膜、骨质增生。 眼眶骨折 少数可单独发生,大多伴有颅或面骨多发性骨折,X线片可显示骨折线、骨缝分离、骨碎片和不透光异物,如骨折涉及鼻窦,早期还可能见到眶内积气透光影。爆裂性眼眶骨折常单独涉及眶底,多伴有眶底壁塌陷,有时还可见软组织疝入上颌窦顶部,鼻额位平片和体层摄片有助于较早作出诊断。 眶周改变 眼眶有2/3与鼻窦相邻,两者关系密切,据统计90%鼻窦粘液囊肿、1/3鼻窦癌肿和5%的鼻窦炎症可侵犯眼眶,少数鼻咽和颌面部肿瘤也可涉及眼眶,故X线检查,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颇有价值。 视神经和其他眼部运动或感觉神经与颅内病变关系较为密切,大多数颅内肿瘤有眼部表现,甚至首先就诊于眼科,X线摄片为不可缺少的检查,颅内压增高时,头颅平片可发现颅缝分离、蝶鞍骨质吸收破坏。蝶鞍扩大常见于垂体肿瘤,鞍区及附近钙化可为颅咽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提供诊断依据。蝶骨区骨质增生常为脑膜瘤的首见征象,视交叉和视神经孔扩大多为视神经胶质瘤或神经纤维瘤病表现,此外,鞍旁区动静脉瘘、动脉瘤、囊肿、蛛网膜炎等也可引起眶上裂、视神经孔等改变,为神经放射学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 综上所述,X线平片检查,无疑对某些眼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极有价值的线索,利用造影和电子计算机X线扫描(CT)检查,还可增强对比度或显示软组织的不同密度,对诊断更有帮助,但是X线检查的特征性改变毕竟不多,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片面地强调X线的表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资料,否则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 眼科超声检查法 眼眶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摄影(CT)检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