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眼科针灸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眼科针灸疗法

眼科针灸疗法

针对病证选取一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或针灸并用,以治疗眼病的方法,称为“眼科针灸疗法”。针灸治疗眼病,早在《素问·缪刺》已有记载,曰:“邪客于足阳蹻之络,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以后历代医籍载有针灸治疗眼病者颇多,如《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扁鹊心书》等。在眼科专著方面如《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眼科纂要》诸书,均列有针灸治疗目疾。
眼为人体重要器官之一,源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为宗脉之所聚,不论在先天成形之际,或生后察物辨色之用,均与脏腑经络息息相关。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其清阳之气形成五轮。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则经纬于全身,外布于体表,内贯通于脏腑,连于脑,聚于目,达气血之往来,以滋养于目,起到相互关联的重要司职。故目之为体,乃经络之精华,荣卫之膏液,下达脏腑,通平气血往来,以滋于目,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致脏腑乖违,气血虚损,或经络郁闭,必影响于目,因此分清内障外障,辨明目病之寒热虚实,验明疾病之经络部位,精选穴位,采取或补或泻手法,疏通经脉,调和阴阳,以达到扶正达邪,治疗眼病的目的。现将眼科常用穴位及眼科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叙述如下。
眼科常用穴位 循十二经脉分述于下。
手太阴肺经 天府: 在上臂内侧腋前皱襞下三寸,位于肱二头肌外侧沟中,直刺一至一寸五,治目眩昏渺,远视䀮䀮。
太渊: 又名太泉,为俞穴。在手腕桡侧横纹头凹陷处,针入二到三分。治大小眦处赤脉,疼痛羞明,黑睛白色星翳。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又名绝阳,为井穴。在手食指桡侧,去指甲根内侧角一分许。治目青盲,刺入一分。可灸三壮,右取左,左取右。
二间: 又名间谷,为荥穴。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凹陷处,刺入三分,可灸。治目昏不见,口眼斜,睑缘赤肿涩烂,羞明怕日。
合谷: 又名虎口,为原穴。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陷凹处,刺入三分,可灸。治偏正头风,脑痛目弦,口眼斜,迎风冷泪,暴赤肿痛,眼生翳膜,及内障眼病。小儿雀目,常与睛明、光明相配。妊娠者不可刺,因损胎气。
曲池: 又名阳泽,为合穴。在肘后转屈肘横纹头,两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刺入五分,可灸。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臂臑: 又名头冲,在肘上七寸腘肉端,相当于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之后缘。刺入三分,可灸。治目干涩昏花,视瞻昏渺,以及外障暴赤生翳诸症。
迎香: 又名冲阳。在鼻孔旁五分,鼻唇沟中。刺入五分,不宜灸。治口眼斜,白睛红赤,畏日羞明,鼻塞流泪诸症。
足阳明胃经 承泣: 又名面髎。眼珠与眼眶下缘之间,上直对瞳神,正视取之。刺入一寸至一寸五,不可灸。治目不明泪出,远视䀮䀮,昏夜无见,目睛瞤动,眼眦赤痛。
四白: 在目下一寸,瞳神直下,令病人正视取之。刺入三分。治头痛目眩,目赤生翳,瞤动流泪,眼弦痒,口眼僻,以及黑睛星翳,畏光涩痛。
巨髎: 在挟鼻孔旁八分,瞳神直下。刺入三分。治青盲,目无所见,远视䀮䀮,白翳覆瞳子面。 常配肝俞,命门,商阳。
地仓: 又名会维。在口角外约四分,刺入三分。治远视䀮䀮,昏夜无见以及口眼斜, 目不得闭, 眼瞤动不止。常配颊车。
颊车: 又名曲牙。在耳下八分,用力咬牙时,隆起处,侧卧开口有空取之。刺入三分。治口眼斜,胞睑振跳。
足三里: 又名下陵,为合穴。在膝下三寸,胫骨之外约一寸。刺入一寸五分,可灸。
解谿: 为经穴。足背腕中,当胫骨与距骨相接之陷中,以手按之内有韧带。刺入五分,可灸。主治风气面浮,头痛,目眩生翳。
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 又名大阴,在内踝直上三寸,胫骨后缘的凹中。刺入三分,可灸。治肝脾肾三阴不足,视物昏矇,上胞睑启举乏力。
手少阴心经 神门: 又名兑冲,为俞穴。在掌骨后根,腕骨与尺骨相接处,内侧陷凹中。刺入三分,可灸。治心烦少眠,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黑夜睛明诸证。
手太阳小肠经 前谷: 为荣穴。在手小指第二节末端,和第三节前端相接外侧横纹端,握拳取之。治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脱。
后谿: 为俞穴。在第五指掌关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刺入三分,可灸。治目生翳障,赤痛眦烂。
养老: 在腕后一寸陷中,即尺骨茎突之上方陷中。刺入三分,可灸。治视物昏花,目暗不明,内障初起。
颧髎: 又名兑骨。在颧骨之下。与外眼角直下,从鼻横量约二寸。刺入三分,禁灸。治口眼歪斜,胞睑振跳,面赤目黄。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又名精明、泪孔。在目内眦头上方一分处。刺入一寸到一寸五,不宜灸。治恶风泪出,目内眦痒痛,小儿雀目疳眼,视物不明,胬肉侵睛。治雀目者可久留针。
针睛明穴时要少用提插法,以免伤及眼珠后部之血脉。在起针时,应先用消毒棉球放于针穴旁,以指轻压针穴后,缓缓出针。如针后见眼珠逐渐胀起,胞睑紧张难睁,为已发生珠后出血之证,应立即紧按睛明穴及眼珠约3~5分钟,事后盖以消毒纱布并包扎。次日胞睑皮肤必现青紫及白睛下溢血,但与目力无损,一般约十日消退,可热敷,兼服活血祛瘀之剂。
患者如为大眦漏,漏睛疮等引起之流泪等症,不宜针睛明穴,以免毒邪随针深入。
攒竹: 在眉头内侧陷中,刺入三分,不宜灸。治眉棱骨痛,胞睑振跳,或涩痛畏光难睁,白睛红赤,眼珠疼痛,视物模糊。配头维,三间,治头痛目疼。
承光: 在五处后一寸五 (五处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一寸,旁开一寸五处)。刺入三分,禁灸。治青盲,远视不明,风眩头痛,目生翳膜。
络郤: 在百会穴后五分,再旁开一寸五分。刺入三分,可灸。治青风内障,目无所见,耳鸣。
玉枕: 在络郤后七分,脑户旁一寸三分。刺入三分,可炙。治目系急痛,头眩目痛,目不能视,脑风疼痛不可忍者。
天柱: 在后发际去督脉经旁一寸三分,在项后大筋外。刺入五分,不宜灸。治眼珠红赤疼痛,视物昏矇,头旋脑痛。
肝俞: 在第九胸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一寸,可灸。主目泪出多眵,内眦赤痛痒,目上视,头痛,目眩,雀目,肝经风热目暗。
三焦俞: 在第一腰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一寸,可灸。治肝肾不足,视瞻昏渺,雀目,青盲。
申脉: 在足外踝下陷中,容指甲许。刺入三分,可灸。治中风口眼㖞斜,牵连不已,眼目盲视。
足少阴肾经 照海: 在足内踝尖直下一寸处,即胫骨下端与距骨相接之间。刺入四分,可灸。治目中赤痛。
水泉: 在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下一寸。刺入五分,可灸。治目䀮䀮不可远视。
中注: 在脐下一寸,两旁相去任脉各五分。刺入一寸,可灸。主目内眦赤痛。
盲俞: 脐中旁开五分。刺入一寸,可灸。主治目赤痛,从内眦始。
手厥阴心经 内关:为原穴。在掌后去腕二寸,在桡尺两骨及两筋之间。刺入五分,可灸。治虚烦少寐,目视不明,云雾移睛,神光自现,黑夜睛明诸症。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为井穴。在第四手指尺侧,距指甲角根部约一分。刺入一分,可灸。治目生翳膜,视物不明,眼大眦痛。
中渚: 又名下都,为俞穴。在小指与无名指掌骨上端之间。刺入五分,可灸。 治目䀮䀮无所见,目眩头痛,目生翳膜,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盲。
外关: 在腕后二寸骨间,与内关相对。刺入五分,可灸。治目生翳膜,隐涩难开,风沿烂弦,迎风流泪,目风肿痛,胬肉攀睛,暴赤肿痛。
天牖: 在颈筋间,风池下一寸稍外些。刺入一寸,可灸。主治目泣出,目不明。
翳风: 在耳垂后方陷中,刺入五分,可灸。治目昏视渺,头疼目眩,赤白翳膜,畏光流泪以及口眼㖞斜,双目通睛等症。
瘈脉: 在翳风上一寸,稍近耳根青络上。刺入一寸,可灸。治瞻视不明,视物易色,青盲头风等症。
角孙: 在耳壳上角之陷凹处。刺入三分,可灸。治干涩昏花,远视不明,眼生星翳,紧涩难睁。
丝竹空: 在眉梢头尖下尽处。刺入三分,不宜灸。治目眩头痛,视物晕眩,倒睫拳毛。
听会: 在耳前陷中,张口得之,脉动应手。刺入一寸,可小炷轻灸。 治目视不能,泣出,口眼㖞斜,目眩。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在目锐眦去眦五分。刺入三分。可小炷轻灸。 治青盲无所见,远视䀮䀮,头痛目痒, 泪出多眵,视物晕眩,倒睫拳毛,目赤肿翳,羞明隐涩。
头维: 在额角发际,前发际正中旁开四寸五分。刺入三分,禁灸。治头眩珠痛,眼胀目昏,或瞳神略大有气色改变者。兼临泣可治泪出。
颔厌: 在颞骨前廉发际,曲角之处。刺入七分,可灸。治头风眩,目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急。
阳白: 在眉上一寸,瞳神直上。刺入三分,可小炷轻灸。治上睑开启无力,胞睑振跳,甚或目闭不开,及头目痛,目眵。
临泣: 在瞳神直上入发际五分。刺入三分,可灸。治目生白翳,多眵,流冷泪。
目窗: 又名至荣。在临泣后一寸。刺入三分,可灸。治青盲无所见,远视䀮䀮,目外眦赤痛。
脑空: 风池穴直上,平脑户穴,挟玉枕骨下陷中。刺入四分,可灸。治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眼欲失明。
风池: 在颞颥骨乳突和风府穴之中央。刺入一寸,可灸。治目眩头痛,目泪出,目内眦赤痛,目不明,中风偏正头痛,颈项如拨,痛不得回,目眩,以及胞睑振跳,目劄,目睛润动,目珠斜视,视一为二,视物昏糊,青盲内障之初起等。
光明: 在足外踝上五寸。刺入六分,可灸。治视物昏矇,高风雀目,青盲,内障初起,眼生翳膜,眼痒眼痛。
丘墟: 为原穴。在足外踝,前下方陷中。刺入一寸,可灸。治目视不明,目生翳膜。
足厥阴肝经 大敦:为井穴。在足大趾外侧,去指甲角一分,刺入三分。治目不可远视。
行间: 为荥穴,在足大趾次趾缝间,动脉陷中。刺入六分,可灸。治目瞑不欲视,泪出,羞明怕日。兼睛明可治肝虚雀目。
任脉 关元:在脐下三寸,可灸。治两眼昏黑,欲成内障。
督脉 命门: 又名属累。在第二腰椎下凹陷中,刺入五分,可灸。治高风雀目,视瞻昏渺,青盲内障,目睛直视诸症。常与肝俞同用。
大椎: 又名百劳。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间。刺入五分,可灸。治劳伤虚损,目昏,视渺,青盲,内障,以及小儿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忽生白膜遮瞳子,疼痛不可忍,灸大椎上一壮。
风府: 在项上,入后发际上一寸。刺入二分,禁灸。治头痛目眩,怕日羞明,暴赤肿痛,黑睛星翳。以及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鼻血,喉咽痛,狂走,目妄视。
脑户: 风府穴直上一寸五分,当枕骨外粗隆上缘。刺入二分,不宜灸。主目赤痛不可视。
强间: 在百会后三寸。斜刺五分,可灸。治头风攻痛,目胀珠疼,瞳神有大小之变。
后顶: 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斜刺入四分,可灸。治目眩,偏头疼。
百会: 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斜刺五分,灸不宜多。治头痛,目暴赤肿,隐涩难开者。
前顶: 在百会前一寸五分,骨间陷中。斜刺二分,可灸。治雀目,头风目眩。
经外奇穴 太阳: 又名当容 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陷中。刺入五分,不宜灸。治眼红肿及头痛。
鱼腰: 在眉中间,下对瞳孔处,横刺五分,不宜灸。治胞睑上举无力,目闭不开,胞睑振跳,目珠偏斜等症。
鱼尾: 在目外眦横纹尽头。刺入一分,不宜灸。治风眩赤烂外障,羞明怕日,目珠涩痛,胞睑难睁等症。
大骨空: 在手大指背侧指关节横纹中点,屈指骨陷中。禁针可灸。治目久痛,烂弦风眼及生翳膜,内障,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等症。
小骨空: 在手小指背侧中节骨尖上。禁针,可灸。主治迎风冷泪,风弦赤烂等症。
常见眼病的针灸疗法 常见眼病的针刺治疗列于下。
迎风冷泪,无时冷泪 尤以老年人,肝肾不足,气血虚衰,胞睑肌肤弛缓乏力者。取穴以睛明、攒竹为主,配以足三里,前二穴属膀胱经,与肾经为表里,藏津液,主气化,尤以睛明穴系藏泪之所,若脾肾阳虚,不能制约泪液,则泪液时时而下,针之有补益肝肾,调理脾胃,制约泪液之功。以补法进针。捻针约半分钟,留针十分钟后,再捻针一次起针。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针眼 为上下胞睑缘之疖肿。取穴以阳白、瞳子髎、四白、丝竹空为主穴,配以鱼尾、攒竹。用捷逆手法进针,以达疏郁导滞,泻火利湿之功。每穴提插捻转约半分钟。留针十分钟,再捻转一次起针,每次针二个穴位。上下午各针一次,或每日一次。
上胞下垂 为上胞睑常垂。眼肌司开启之职,取三阴交、四白、承泣、足三里为主穴,配以鱼腰、攒竹、阳白、风池、合谷,以扶正祛邪,培土益气,以司升降之功,使上胞提举有力,睑裂增大。每次选二至三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针,提插捻转半分钟,留针十分钟,再捻半分钟后起针。
胞睑振跳 为胞睑自行牵拽振跳,发息无时。取颊车、地仓、承泣、三阴交、阳白、风池,配以攒竹、鱼腰等穴。调理脾胃之经气,以充生精化血之源,疏泄胆经郁滞,即平肝木之意,并于局部疏利气血,以润养筋脉,使胞睑自安。每次选二至三穴。进针手法,留针时间,参见“上胞下垂”。
目偏视 为眼珠不正,运转顾盼失灵。取睛明、攒竹、瞳子髎、风池为主,配以丝竹空、承泣、足三里、水沟等穴。疏解太阳之风热,调少阳之经气,以养厥阴之筋脉,使邪怯风止,筋脉眼带得舒,则眼珠自正。进针手法,捻针,留针时间均同“上胞下垂”。
电光性眼炎 因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目赤疼痛,羞明流泪,取四白或攒竹,配合谷、风池等穴。因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用针刺宣导或按摩疏利二经之经气,使眼部气血调和,络脉通利,则邪祛痛止,羞涩自解。以泻法进针,捻针约二分钟,务使得气,留针十分钟,再捻转二分钟后起针。或用拇指或食指紧压四白穴,以同一方向旋转按摩,每分钟约一百五十次,共三分钟,休息十分钟,再按摩三分钟,效果与针刺相似。
天行赤眼、暴风客热 常为客感风热厉气所致,取攒竹、瞳子髎、风池,配丝竹空、太阳、合谷等穴,以解太阳、少阳之风热,则红退痛止。每次针二至三穴,以泻法进针,每穴提插捻转约半分钟,留针十分钟,再捻针一次,每日针一次,重者上下午各一次。
过敏性结膜炎 取瞳子髎、风池、丝竹空、翳风,配以合谷。以疏利少阳之风热,宣导气血,使郁解瘀散,痒止肿消。进针手法与“天行赤眼”同。
白涩症 多为脾肺湿热所致。取太渊、鱼际、三阴交为主,配以合谷、风池、光明、阳白、攒竹、足三里、四白诸穴。宣导脾肺二经,以清热化湿,调少阳之经气以助其功。每次针二至三穴,以平补平泻手法,捻针与留针时间,参见“天行赤眼”,可每日一次,或隔日针刺一次。
凝脂翳 常为肝胆实火或挟风邪引起风轮上起黄白色浮翳。取行间、太冲、瞳子髎、头维、阳白、临泣、目窗、风池、光明为主,佐以太阳、攒竹、丝竹空、翳风,疏利肝胆,宣通三焦之经气,以清热泻火,退红止痛,消翳明目。每次针二至三穴,以泻法进针,每穴提插捻针约半分钟,留针十分钟,再捻针一次,如此行针三次,上下午各针一次,或每日一次。如病势凶险,翳又深蚀,针时嘱患者双眼不得用力紧闭,以防黑睛翳薄处不胜其力,爆出稠水而破者,有成窟漏之虞。另有睛明、承泣二穴,针后偶有眶内出血,使目珠胀起,迫使翳破珠损,故应慎用。
逆顺障、聚星障 多由风邪热毒引起黑睛星翳。取风池、阳白、临泣、光明、行间为主,配以攒竹、太阳、四白、足三里、合谷等,疏泄肝胆,解郁导滞,以疏风清热,退翳明目。每次选二至三穴,以泻法进针,提插捻针约半分钟,留针十分钟,再捻一次起针。病重者可上下午各针一次,轻者每日一次。患此者常畏光流泪,紧闭双目,医者很难检视风轮上翳星之气色形态时,可先针风池、太阳、合谷等穴,以疏利经脉,定痛解痉,致使上述症状顿减,便于检查诊治。
云翳(冰瑕翳、鱼鳞障等) 为黑睛斑翳,取穴以眼区局部为主,如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阳白、翳风等,宣通脉道,调和气血,以使凝解翳消,增进视力。日久之翳,辅以调补肝肾,以益精光,配用大椎、肝俞、肾俞等穴,每次选二至三穴,以平补平泻手法进针,提插捻转约半分钟,留针十分钟每日针一次,或隔日一次。
瞳神紧小 多为肝胆火邪内郁所致。取瞳子髎、风池、阳白、目窗、头维、光明、行间等为主,配以睛明、太阳、攒竹、丝竹空、合谷、足三里,以疏利肝胆二经,导滞解郁,郁解则火自息。以泻法进针,提插捻转约半分钟,留针十分钟,每日或隔日针 一次。
五风内障 多为头风痰火所致。症见瞳神内有青绿黄等气色改变,可伴有头目胀痛恶心,甚则攻散瞳神。先在眉棱骨处或太阳穴处,用三棱针刺出血,使阳邪火毒有外泄之机,继则选用风池、头维、阳白、瞳子髎、行间、大敦等穴,配以太阳、攒竹、合谷、足三里、内关、神门。宣利肝胆二经,以平肝泄火,清利头目。
病延日久,症情转缓,除点服药外,可配用睛明、承泣、丝竹空、角孙、风池、大椎、臂臑、光明、三阴交,以疏导经络,调和气血,培补明目。每次选二至三穴,以补法进针,捻转,留针时间等同上。
圆翳内障 常因气血虚衰,肝肾不足引起黄精混浊。取睛明、攒竹、肝俞、脾俞、肾俞、瞳子髎、阳白、目窗、光明,配以四白、臂臑、三阴交等穴,疏利经脉,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以濡养目窍,增进视力。每次选二至三穴,以补法进针,提插捻转约半分钟,留针二十分钟,再捻针一次起针,隔日一次。
雀目 常为肝虚血少或脾肾阳虚者患此。取睛明、脾俞、肝俞、肾俞为主,配以命门、大椎、光明、三阴交、目窗、承泣、四白、阳白、太阳等穴,以宣利经脉,补益肝脾肾之精气,使目有所养。每次选二至三穴,针法同“圆翳内障”。
视瞻有色、视瞻昏渺、暴盲、青盲 皆属瞳神内之目疾。取睛明、攒明、肝俞、肾俞、丝竹空、角孙、瘈脉、翳风、瞳子髎、风池、光明、临泣,配以承泣、臂臑、养老、三阴交、足三里等穴。针刺使脉道调畅,玄府通利,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精气充旺,目得所养而精彩光明。每次选三至四穴,以平补平泻或补法进针,提插捻转半分钟到一分钟。留针十至二十分钟,再捻一次,可反复二至三次,每日或隔日一次。

☚ 㗜鼻法   按摩疗法 ☛
000196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