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眼科药物治疗原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眼科药物治疗原则

眼科药物治疗原则

视觉器官是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它和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疾病过程中也必然受到整体功能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眼病时应该有整体观念。全身系统性疾病和远离眼部的局限性病灶,都可能是造成眼病的因素; 同样有些眼病也可能影响到全身情况,如果只着眼于局部而忽视了全身情况,治疗就未必有效,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选用药物应严格掌握全身及局部的适应证、熟悉该药物对人体各部组织可能发生的影响,切忌误用和滥用,以免延误和加重病情,浪费药物。在应用抗生素时,如条件允许,应作针对致病菌的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药物,避免盲目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虽有抗炎作用,但因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而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长期全身应用更能造成不少全身或局部副作用。水、盐代谢障碍和其他异常、而且有引起高眼压和白内障的危险。
用药还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和浓度,注意其毒性和副作用。如1%阿托品和0.5%毒扁豆碱溶液,即使只滴一滴,如迅速经由鼻粘膜吸收,即可以出现中毒现象。胆碱脂酶抑制剂的长期应用,不但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眼部并发症,而且还可因全身胆碱酯酶活力低下而致死亡。抗生素、汞剂和其他眼药(如酶制剂) 可引起过敏反应,应引起警惕。对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如全身应用颠茄类药物可引起闭角青光眼急性发作,会削弱局部缩瞳剂的作用。利用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的协同作用以治疗青光眼,则久已为人们所熟知。肾上腺素能β兴奋药与肾上腺素能β阻断剂,都有降眼压作用,但若联合应用,则可发生拮抗作用。
为了减除药物对眼局部的刺激,应注意眼药的酸碱度、渗透压和药物颗粒的大小。正常泪液呈弱碱性,pH值约为7.35,眼药应校正pH在6~9之间,以保持与泪液的pH值相接近;溶液的渗透压应调整到与0.3~1.5%的氯化钠溶液相当的渗透压,以避免对角膜的刺激。药物的颗粒应尽量细小,以防损伤角膜,久置变质的眼药,不但药效降低,还可能发生毒性反应。为确保眼药的无菌性、稳定性,配制时应加入适当的防腐剂和缓冲剂。一些易受污染的眼药如地卡因、荧光素钠、生理盐水,应短期更换或制成安瓿备用。一些不稳定、易于水解变质的眼药,如酶制剂和一些抗生素,应新鲜配制及冷藏。某些遇光易于分解的药物,如毒扁豆碱,应予避光保存。
眼科给药途径有:
(1) 全身给药:主要用于严重的眼部急性炎症、外伤,以及眼内与深层组织的疾病。由于血-眼屏障的存在,药物达到眼内某些组织的浓度受到限制,甚或全然不能透入。一般来说,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者易于透过;分子量小者较分子量大者易于透过。葡萄膜炎症、前房穿刺后眼压突然降低以及发热疗法后,血-眼屏障对一些药物的抵挡作用都会降低,使某些原来不能透过的药物得以透过,从而提高眼内的药物浓度。此外,由于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的能力不等,有些药物经全身途径能迅速在眼内液中出现,其浓度与血中相仿;而另一些药物则在眼内液中出现较迟、浓度很低、甚或毫无踪迹。不同分子结构的磺胺药物,由于其脂溶性不同,透入眼内的易度亦有差异。青霉素是一种不易透过血-眼屏障的药物,只有在相当大的剂量,每天肌注超过100万单位,才能在房水内获得有效浓度,且维持时间很短。而链霉素肌注几乎不能在房水内出现。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则较易透过血-眼屏障。因此在眼科应用较普遍。
某些大分子量的药物(如甘露醇),不易透入到眼内,临床上利用此一特点,使其产生较大的眼内液与血浆之间的渗透压差,以便使眼内液进入血液,从而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
(2) 局部给药: 是眼科用药的主要途径。其给药方法包括滴眼、洗眼、眼浴、眼部涂擦、离子导入、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筋膜下注射、前房内注射和玻璃体内注射等。局部用药不但可使病变部位药液浓度较高、维持较长时间,而且可以大大节约药物,减少不必要全身副作用。局部用药眼内透入率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理化特性、角膜上皮及内皮对药物的渗透性、药物通过角膜基质的弥散率、透入角膜后经角膜缘血流的丧失率以及血-房水屏障的透过度等。在这些因素中,上皮的阻力影响最大。脂溶性物质远较水溶性物质易透过角膜上皮,如上皮受损,由弥散而透入眼内的药物便大为增加。
局部用眼药的剂型有冲洗剂、滴剂(包括水溶液、油溶液及混悬液)、眼膏、粉剂、气雾剂、药膜、棉塞及浸泡药液的软接触镜等。
冲洗剂:用于清洁结膜囊、中和稀释各种化学物品,可用洗眼器或注射器冲洗。
滴剂:是眼科最常用的局部药物剂型,药物滴入结膜囊后,由于表面张力作用,均匀地分布眼球表面,并由此渗入眼内。当药物进入结膜囊后,很快浓度下降,数分钟内可被泪液稀释至原来浓度的0.1%,泪液分泌越多,药液浓度下降越快,因此若药液的刺激性强或由炎症使泪液分泌增多时,药物可迅速在结膜囊内消失。药物透入前房后,由于房水的循环,可携带药物排出眼外,又使眼内的药物浓度很快下降。增加滴药频度,固然可提高药物在结膜囊和眼内的浓度,但也带来很多不便,且遭致药物浪费。在眼药内添加耐热的甲基纤维素,可增加粘度、提高液膜的附着力、延长药物在结膜囊内的停留时间;添加引湿剂,可减低角膜表面张力,增加药物对组织的渗透性; 在药液里加入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吡咯烷酮或用浸泡药液的亲水接触软镜,亦可维持眼内一定的药液浓度。将药物与高分子聚合物拌匀后制成药膜,构成膜控释药系统,放入结膜囊,随药膜溶解,药物逐步释出,则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效。滴眼油溶液在结膜囊内存留时间较水溶液长久,细菌滋生机会也较少。对一些易于水解氧化的药物 (如左旋肾上腺素)可配成油溶液或做成药膜形式应用。一些非水溶性或水溶性低的物质,如可的松、强的松龙需制成混悬液,但必须使药物颗粒微细而均匀。
眼膏: 置于结膜囊内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药效维持较久。同质性眼膏中的药物已经溶解,其基质中有亲水的羊毛脂;非同质性眼膏是由研磨成微细的药物拌于无水软性凡士林而制成,多数抗生素眼膏均属此类。
药物的局部注射,虽然可使病变区获得高浓度的直接作用,但是由于操作麻烦,且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刺激、疼痛等),或并发症。故不宜滥用。特别是玻璃体内注射和前房内注射,属于特殊使用方法,更应持慎重态度。

☚ 医源性眼病   公共卫生工程学 ☛
000124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