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活血祛瘀法
用调理气机,活血破瘀,或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组方,治疗因气滞血瘀引起眼病的治法,称为“眼科活血祛瘀法”。血行脉中,环行不息,灌溉一身,无所不及,七窍之灵,无非血之用,故血宜通流而不应瘀滞。若眼之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壅塞,或离经之血,瘀结不散,均属瘀血之候。应用“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原则,疏其气血,去其壅滞,令其条达,乃得其平。故《古今医统》卷六十一强调“行血一法,为治目之纲”。早在《太平圣惠方》治疗眼被物撞打著诸方中,治白晴瘀血不散时,用琥珀散。至《原机启微》专列血为邪盛凝而不行之病,并制川芎行经散治之。《银海精微》记用助阳和血汤,坠血明目丸治疗血灌瞳神等目疾。后《银海指南》一书,专列血病论一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瘀血之证,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异。常见有眼珠胀闷刺痛,睑内椒疮粟疮,胞睑紫胀,白睛溢血,丝脉虬曲,胬肉红筋堆积,黑睛翳障,血灌瞳神,青盲,暴盲,以及外伤损目,手术之后出血滞留等。
瘀血治则,必以疏利消散为法,使气血调顺,血脉通畅,瘀散滞行,则养目之源充旺。常用方剂为通血丸(《证治准绳》),加桃仁、红花;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助阳和血汤(《兰室秘藏》);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运用本法时,须按具体情况,配合其他疗法。若因气虚,不足以运血而致血瘀停滞,如《医林改错》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致瘀。”则宜补气活血化瘀,酌加人参、黄芪之品;若血虚者,宜补血活血化瘀,如唐容川谓:“不补血而祛瘀,瘀安能祛尽哉,治法宜用圣愈汤以补血,加桃仁、丹皮、红花、枳壳、香附,……补泻兼行,瘀既去而不伤正。”
若因气滞所致者,宜行气活血化瘀,气行则血行。如唐容川又谓:“血之运,气运之。即瘀血之行,亦气之行,血瘀于经络脏腑之间,既无足能行,亦无门可出,惟赖气运之。”故临症时需加枳壳、枳实、槟榔、青皮、厚朴、木香、郁金等药物。
若血受寒所致者,宜温经活血化瘀,因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凝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对瘀积已久,兼有寒象者宜用本法,再酌加桂枝、肉桂、炮姜、吴萸、附子等。若因热邪所致者,由于温热之邪灼血耗津,灼血可令血涸,津亏则不能载血运行,以致血行壅塞,宜凉血活血化瘀,方用分珠散(《证治准绳》),加生蒲黄、旱莲草、白茅根等。
若气机不利,久则脉络瘀结,气血凝滞而成瘀块索条。《医林改错》说:“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或因瘀血积聚,又与痰湿互结,阻碍生机,久而结为块者,又宜助用软坚散结之品,可加入海藻、昆布、牡蛎等以消积滞。
应用本法时,应注意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用活血药时,常配适量行气药,以加强功效。另外应注意,活血祛瘀之品,乃剋伐之剂,易伤正气,故不宜久用。孕妇及血虚无瘀,月经过多者俱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