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颗粒
本病系眼睑内面或边缘有颗粒丛生的病症。其因多由三根失调,热邪炽盛上攻于目所致。临床上可分白色颗粒、脉性颗粒、干性颗粒和温性颗粒四种。
白色颗粒 由于希拉热邪或疫感冒之热邪炽盛上攻于目而成。表现睑缘及内面布满细小之白色颗粒,轻度充血,疼痛不甚,沙涩不爽,刺痒流泪。治宜将眼睑翻转,用刀刮去小疹,或用海沫摩擦小疹至出血,尔后取甘草、栀子、巴图拉等分,水煎取汁多次点眼; 黄连四味汤日服三次。
脉性颗粒 由于赫依、血热之邪上逆侵及眼睛所致。表现眼睑内面生长红铜色、质地坚硬如石之大颗粒,上有血丝交错,摩擦目珠,沙涩瘙痒,甚则目珠疼痛,但愈后不留瘢痕。治宜用针挑破排出其中之血,后取冰片、红花、熊胆、三红、黄柏之浸汁澄清液点眼,每日数次。 并投以𠯫罗红药(紫草、寒水石、闹阳花、红花、土木香、广木香各15g,黄连、石膏、甘草、北沙参各10g。共研细末,水调,丸如小豆,日服2~3次,每次3~6g白糖水送服,亦可以散剂使用。孕妇忌服。)和十三味红花散交替服用,日服二次。干性颗粒 多由粘疫、肺热引起。主要表现在下睑内面丛生浅红色小颗粒,局部灼热刺痛;湿性颗粒则由粘毒与巴达干、赫依合并为病。表现眼睑内面丛生淡红色或白色水泡性颗粒,充分浮肿,灼热瘙痒,颗粒破则出水。舌苔灰黄而厚,尿赤黄而气味大,脉数而紧。治宜以除粘清热为则。药物晨投二十味地丁汤,煎后加白糖内服,午服二十三味红花散,晚投五凤丸用黄连四味汤送服。并取十一味炉甘石散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