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针灸治法
眩,指视物昏花;晕,指视物旋转,两者互见,故称“眩晕”,俗称“头昏眼花”,又称“晕病”。多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扰于头目;或因素体肥胖,偏嗜甘肥,伤脾生湿,湿盛生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或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 或体质衰弱,房劳过度,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等因素。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症,针灸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通治法 宜平肝化痰,养血宁神。选背俞、任脉、督脉、手阳明、足阳明和足三阴等穴,如百会、风池、膈俞、脾俞、肾俞、中脘、气海、关元、内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和太冲等,每次3~5穴。用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并配合灸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肝阳上扰 头晕目眩,甚则头昏目痛,常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性情急躁,舌苔薄黄,舌质微红,脉弦。治宜平肝潜阳。选背俞、足三阴、足少阳、督脉等经穴为主,如百会、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行间等。用毫针行泻法。
痰湿中阻 头昏如蒙,目视色黑,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舌苔白膩,脉象滑或濡。治宜和中化痰。选手厥阴、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穴和募俞穴,如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丰隆和解溪等。用毫针行泻法,或行平针手法。
气血不足 头晕眼花,神疲心悸,少寐多梦,面色欠华,甚则萎黄,舌质淡,脉细。治宜补益心脾。选任脉、手厥阴、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穴和背俞穴,如膈俞、脾俞、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和三阴交等。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肾精亏耗 头晕目花,病情久羁,不耐劳累,视力减退,耳鸣时作,面色无华,腰痠膝软,舌淡,脉象沉细。治宜补益肾元。以选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如命门、肾俞、志室、气海、关元、足三里和太溪等。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耳针法 常选肾、枕、内耳、耳神门、下脚端,和下屏尖等穴,每次2~3穴,埋针,以胶布固定留针3~5日。留针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针体2~3次,每次按压1分钟。
头针法 常选颞后线,每日治疗一次。
腧穴注射法 常选耳门、翳风、风池、内关和足三里等穴,每次选1~2穴。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5ml,隔日治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