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真菌引起疾病的总称。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可引起多种疾病,主要有2大类:由皮肤、粘膜感染的为浅部感染,常见的有指甲癣、手足癣、头癣、体癣、鹅口疮等;感染皮肤深层或内脏的为深层感染,如隐球菌病、菌病、类酵母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霉菌病、放线菌病等。查到病原体可确诊。治疗:浅层真菌病可用酸性液涂擦、新蒜汁涂患部、抗真菌药物等;深层感染用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三苯甲咪唑等治疗,同时注意不要长期大量用某一种抗生素防止真菌继发感染。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由真菌引起,又称真菌病。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大类。浅部真菌感染简称癣,占全部真菌感染的98%,由浅部真菌所引起,主要侵犯表皮的角质层、毛发和指(趾)甲,约占全部皮肤病的20%。深部真菌感染由深部真菌引起,主要侵犯表皮以下组织和肺、脑、心、消化道等内脏器官,危害性较大。
浅部真菌感染可分为头癣、体癣、手癣、足癣、甲癣等。在我国,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体癣、股癣、手癣、甲癣常是自身足癣传染的结果。头癣已显著减少。根据真菌感染的部位和侵入组织的程度,深部真菌感染又可分为局限性和侵入性两大类。属前者的有烧伤创面、口腔和消化道等的真菌感染;属后者的有肺、脑、心等的真菌感染和真菌性败血症。
念珠菌、隐球菌、孢子丝菌、曲菌和着色芽生菌是常见的深部真菌,但念珠菌也有感染表皮的能力。真菌的毒力低,致病力弱,原发性深部真菌感染不多。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和局部组织抵抗力下降时,深部真菌才能侵入组织并大量繁殖而致病。故深部真菌病多发生在原有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的基础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 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药,可使机体防御功能减弱,诱发深部真菌病。
在深部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最为常见,其次为新型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少见的有曲菌病和孢子丝菌病。白色念珠菌可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皮肤和阴道内,故引起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多数来自体内。念珠菌病有许多种,但以播散性念珠菌病,即念珠菌性败血症最为严重。
真菌病的病理变化无特异性,由于菌体大、毒性低,炎症的性质近似异物反应。常表现为局限性化脓或肉芽肿形成;有时可形成结核样结节或干酪样坏死,以后尚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形成疤痕。毛霉菌、曲菌有时还可侵犯血管,导致血栓形成,引起梗死和出血。
大多数的深部真菌感染并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在具有易患真菌感染的因素的病人中出现感染征象,经过一般抗菌治疗而疗效不佳时,应考虑到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真菌检查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重要意义。将痰、尿、粪、脑脊液、脓液等作直接涂片检查,见到菌丝或孢子,基本上可以确定诊断。通过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基上的培养,还能鉴定菌种。然而,不能单凭培养发现一些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真菌如念珠菌、曲菌等,或从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如呼吸道、消化道取得的标本培养为阳性,即确定诊断,而应结合临床才能确诊。免疫学检查的诊断价值一般不大。可能时,还可采取组织作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确定菌种。
浅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一般以局部用药为主,常用药有复方苯甲酸制剂、30%冰醋酸等,灰黄霉素对头癣有特效。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比较困难。除碘化物对孢子丝菌病有较好疗效外,二性霉素B对多数真菌病有效,但其副作用较大,一般用于治疗侵入性深部真菌感染。开始时用2.5、5和10mg,逐渐增加到每公斤体重1mg,每日或隔日静滴给药,总剂量为2~4g。制霉菌素或曲古霉素可用于治疗局限性深部真菌感染。克霉唑和5-氟胞嘧啶对真菌病的疗效不如二性霉素B。如因副作用或反应过大,不能应用二性霉素B时,可用它们来治疗真菌病。也可用口服酮康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它对肾甚少毒性。上述各药的治疗常需持续2~3月。其他治疗措施如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停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以及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也甚重要,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