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溃疡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化脓性角膜炎,过去国内外都较少见。近20年来,由于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已不再认为是一种少见病。
本病是由真菌感染所致,患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虽然整年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农业夏收和秋收季节,最常见于角膜损伤特别是农作物损伤之后。致病真菌种类繁多。据上海、北京等地报道,以曲霉菌为最常见,镰刀菌、念珠菌、青霉菌次之,与国外报道的常见致病真菌大致相同。但在不同地区,致病真菌的感染率也是高低不一。
临床上不同的致病菌种,可有不同的表现和经过。通常开始时自觉症状较轻,发展缓慢。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面为灰白或乳白色垢状物所覆盖,外观干燥而粗糙,稍隆起,基质层有菌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溃疡边界因菌丝伸向四周,形成伪足;或在其外围分布有点状混浊,形成所谓卫星病灶,有时溃疡边缘因胶原溶解而出现浅沟。在溃疡向深部发展时,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明显溃疡。随着真菌毒素侵入前房,引起虹膜炎及前房积脓,晚期积脓质地粘稠,其内常含真菌。溃疡最后可以穿破,引起眼内炎。整个病程发展较为缓慢,可长至2~3个月;有时溃疡初步愈合,但旋又复发;与细菌性溃疡有所不同。(彩图28)
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比较困难,特别需要与细菌性和病毒性溃疡相鉴别,一般必须借助真菌的涂片检查或真菌的反复培养加以证实。但对农作物外伤后发生的溃疡,尤其起病不那么骤急的病例,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考虑到真菌性溃疡的可能。
在预防上须特别注意防止农业性眼外伤,据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的调查结果,秋收季节时,北京地区农民结膜囊内发现真菌的阳性率高达100%,从而说明何以秋收季节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特高的原因。因此农业性眼外伤和长期使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的患者,必须提高警惕,防止真菌的继发感染。
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在国外采用匹马菌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疗效不理想,毒性刺激大。我国1975年发现的新抗真菌性抗生素——金褐霉素,毒性小,刺激少,疗效好。此外,庐山霉素、碘剂、汞剂等也有一定疗效。皮质类固醇无论全身或局部单独使用均属禁忌。由于本病多引起虹膜炎,须经常注意散大瞳孔。对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亦须注意,服用大量多种维生素会有帮助,对于长期不愈或角膜频于穿破的病例,用角膜移植治疗亦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板层角膜移植后有时仍有复发,采用结膜瓣遮盖术治疗亦可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