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中风病名。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简称真中。系指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症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治疗大法: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宜疏解风邪为主,用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二便不通,而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如见痰涎壅盛,昏不知人,属于闭证者,先与开窍,宜至宝丹之类;若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等症,属于脱证者,急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以扶正固脱。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等疾患。参见中风❶。 真中风病名。即真中。 ❶指外中风邪与内风证候相合并而出现的一组证候群。初始病因为六淫之风,因而出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等一般感染中毒症状,可按六经传变的规律辨证。继而合并内风,出现神昏、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神昏谵语、狂躁不安、抽搐痉挛等症状,可按温病入血辨证,多属感染性脑病。 ❷指发病与经络有关而症见口眼歪斜、手足偏废的中风病证。即脑血管意外。 真中风zhēnzhòngfēng病名。简称真中。 ❶外中风邪而致猝然倒仆、昏不知人, 或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的病症(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治疗根据患者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 以疏解风邪为主, 用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二便不通, 而形气尚盛者, 治以通利为主, 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 《和剂局方》: 枳壳、白槟榔、菟丝子、山药、防风、山萸肉、车前子、肉桂、木香、羌活、郁李仁、大黄、麻仁)。若外无六经之形证, 内无便溺之阻隔, 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 宜养血祛风, 用大秦艽汤加减。痰涎壅盛、昏不知人者, 先予开窍, 宜至宝丹之类。临床上因外中风邪而见偏枯、昏仆者, 较少见。 ❷发病与经络有关, 而症见口眼歪斜、手足偏废的中风病症。《医学心悟》卷三: “凡真中之症, 必连经络, 多见歪斜偏废之候, 与类中之专气致病者自是不同。” 临床可见于脑血管意外等病。参见中风、类中风条。 真中风 真中风真中风是指外中风邪猝然昏仆,伴㖞噼不遂的病证。或指发病与经络有关而仅见口眼歪斜,手足偏废的中风病证。真中风出《医经溯洄集》,简称真中。《症因脉治》称外中风。《中风斠诠》称外风。《中风专辑》又称外中风。 唐宋以前,无真中风之称,而把突然昏仆不知人事伴㖞僻不遂者称为中风。至金元时代,各医家发现,并非所有中风均为中外来风邪所致。认为人体内在之风火也能得病,称此为类中风,而将外来风邪所引起的中风称为真中风,以示区别。对此,《中风斠诠》卷一说得较清楚,指出:“汉唐之世,皆以㖞僻不遂,昏仆不仁, 痰涎壅塞等症,谓之中风。固无不以为真是外来之贼风中人也。直至金元以后,类中之说,日渐昌明,而后知猝然暴仆,昏瞀痰迷之中风,固多不出户庭,未尝蒙犯邪风者,此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亦即外风内风之畛域也。”目前所称的中风,多指类中风而言。 真中风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血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所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类证治裁·中风论治》明确指出:“真中风虽风从外中,亦由内虚召风”。故真中风的病机,以正气不足为本,外感风邪为标,正虚邪袭,始能致中,纯属外感者殊为少见。 外感中风,出《症因脉治》。症见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以致神识昏乱,兼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肢体拘急,舌苔多薄白或白腻,脉象浮弦等外感病证。由于正气不足,阴血亏虚,复因坐卧当风,或衣单被薄,卒遇暴风,以致风邪乘虚入中,兼挟痰湿,阻滞经络,引动肝风而发病。治宜祛风散邪,养血通络。若具六经形证,可与小续命汤加减治之。如属风热外感者,宜去麻黄、桂枝、附子等辛热药,加菊花、桑叶、薄荷等以清热疏风;阳明热甚者,加石膏、知母。若二便不通,形气俱盛,脉来弦实者,可用三化汤之类下之。神识昏乱者,此表邪入里,治宜开窍清神,可用至宝丹、万氏牛黄清心丸之类。 由中风所引起的偏枯、中风偏枯、偏风、半身不遂者,可参见“偏瘫”条;口眼㖞斜者,参见“面瘫”条;两下肢瘫软或拘挛不能运动者,参见“截瘫”条。 ☚ 中风 类中风 ☛ 真中风zhēn zhòng fēngapoplexy;wind stro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