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手Visible Hand亦称“有形之手”。在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指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调控经济的运行。与“看不见的手”相对应。“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节,是通过市场上无数分散决策的经济活动主体为追求自己利益而自发实现的,实现的机制是市场价格机制;“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调节,是由政府用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实现的,属政府根据需要而进行的有计划活动。 看得见的手见“有形之手”。 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Visible Hand也译为“有形之手”。看不见的手的对称提法。从目前看来,看得见的手有两个层次的意思: 一个是从微观管理角度而言的,另一个则是从宏观调控角度而言的。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小钱德勒在其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指出,该书 “要探讨的主题是: 现代工商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 (1987,P. 1) 小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的出现,是由于技术创新、人口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导致了更为复杂的生产和分配过程,原有市场机制不再能有效地协调这些流量,从而导致了以经理队伍迅速崛起为特征的企业管理的革命。总的来讲,他的分析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之上的,侧重分析的是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以最有效的手段获得最佳的利润。虽然他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自3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但其分析的角度却仅仅限于从公司内部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并不涉及宏观调控的内容。与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迥异。 看得见的手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乃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或管理的代名词,其作用是为了补救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微观经济运行中的失效。由于它的出现较多地是与看得见的手对称提出的,并无较完整和准确的意义或解释,但有关宏观层次上的看得见的手的思想还是可以从方法上做如下的追溯。 较早提出从全社会角度配置资源思想的当属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分工进而由此必然带来的协作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从客观上提出了要由全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组织社会生产活动的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将使这一设想变为现实。这也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最初一无例外地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同时,一些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渐渐采用了计划或经济计划化的方式从宏观上调节经济的运行。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李震中,1982) 从这个角度分析论述计划管理和宏观管理。 本世纪30年代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空前的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亚当·斯密 (Adam Smith) 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1936年,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Keynes) 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应运而生。他的政府干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下面一段话中,“因为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论家看来,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惟一切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 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 (1983,P. 328)凯恩斯在对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包括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 分析的基础上,推翻了传统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前提,认为导致经济发展失衡(主要表现为经济危机和就业不充分) 的原因在于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的 “有效需求” 不足。又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不能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所以他极力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们也把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节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的调节政策目标也扩展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往往都把政府经济政策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加以阐述(萨缪尔森,1985; 斯蒂格利茨,1993)。国内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也莫不如此。 ☚ 看不见的手 不平衡增长 ☛ 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visible hand“看得见的手”指政府调节或政府干预。此词最先由伯林纳(J.S.Berliner)于1957年提出。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而出现的重商主义,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早期重商主义者力图在国内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者为了鼓励输出,实现出超,主张国家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并采取扶植和鼓励生产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的政策。德国的历史学派,反对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实行保护贸易,用国家的力量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以计划管理或规划的必要性为中心,突出国家干预的作用。罗森斯坦-罗丹指出,新古典主义主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不可能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一点甚至最坚定的自由经济的鼓吹者也不能不承认。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就不再是经济选择的可靠参数,而整个价格机制就会瓦解。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任务只有依靠深思熟虑的政策去完成。对比之下,规划起着市场机制所不能起的作用。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规划不啻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前后一致的、协调的经济政策的另一种说法。规划利用的手段可能是间接的(如货币的、财政的和商业的政策),也可能是直接的(如公共投资),通过规划,一国可以实现总供求的均衡、充分就业及保证最佳的经济增长。罗森斯坦-罗丹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即使竞争条件下的市场机制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国家必须以规划为中心对经济进行干预。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宏观控制、甚至计划管理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不管你喜欢与否,为了国家的未来幸福,第三世界的政府不可避免地要比发达国家的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当中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苏联计划管理模式的结果,取得了成效:动员了闲置的资源,解除了需求的约束,实现了资本的积累,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形成。但另一方面,他们对集中性强的宏观控制,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批评,又是比较尖锐的。他们认为集中计划管理导致了经济行为准则的多元化,企业经理人员自主权的削弱,容易产生权力的过度集中及贪污腐化,而且并不能消除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决策的无理性、随意性和专断性。基于上述认识,他们认为政府应在下述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❶应该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诸如发展教育和提供基础设施等; ❷制定规章制度,明确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比赛规则”; ❸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而应该采取如贸易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间接干预措施。 ☚ 市场调节 马哈兰诺比斯计划 ☛ 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计划机制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有形的、看得见的比喻说法。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在一个计划的市场体制中,中央的计划工作者作出基本的宏观经济决策,厂商和消费者作出微观决策,构成了其经济体制的信息和动力结构,以计划工作者看得见的手来代替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 ☚ 看不见的手 存量 ☛ 00000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