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看不见的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kànbùjiàn de shǒu

比喻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以及它对市场的拉动、制约、调配等作用。
 ❍ 重视市场这只~,但也不要完全迷信它的作用。

☚ 砍价   看淡 ☛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要求自由发展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学说。最早由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这一学说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增进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使个人在无意中为整个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自由竞争的价格机制,它是建构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要素。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亦称“无形之手”。在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指一种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经济自由的理论和政策。与“看得见的手”相对应。该术语正式出现于亚当·斯密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一书。用以描述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作用可以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社会利益,两者协调一致,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亚当·斯密认为,富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过程中,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导致社会福利增进和人类繁荣。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去掉了它的道德主义神秘色彩,赋予它更确切的经济含义: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作用。

看不见的手

见“无形之手”。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也译为“无形之手”。对市场竞争机制的形象比喻。首次出现在亚当·斯密(Adam Smith) 的 《道德情操论》 (1759) 中。他在解释追求财富和奢侈的欲望促使人们从事巨大的工业和生产时,指出: 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虽然他们只图自己的方便,虽然他们从其所有雇佣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惟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和无厌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 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 ( 《道德情操论》,第4卷,P. 304~305) 后来,在他的名著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776) 中又进一步概括为: “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去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 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1974,下卷,P. 27)。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利己动机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利己之心人皆有之,是人的本性,人类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是由此而来,而且,正是由于人人都有的利己行动造成了利他的善果,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利益。利他成了利己的产物,社会利益成了个人利益的产物。看不见的手使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了起来。
依靠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每种商品的供给自然地与其有效需求相适应,市场便如一架构造极其精巧的机器一样灵活运行。所以,斯密极力主张经济自由,让看不见的手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经济职能被限制为,“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常能补偿所费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1974,下卷,P. 252~253)。与此相适应,斯密主张廉价政府,主张将同政府费用有关的一切非生产性费用压缩到最低限度。在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时也要遵循不干预的自由放任原则,取消对外贸易中的限制。
卡尔·门格尔 (Carl Menger) 的 “对社会现象的有机理解” (1883) 和哈耶克 (Hayek)的 “自发的秩序” (1973) 同斯密的 “看不见的手” 有异曲同工之效。哈耶克的自发的秩序由三个逻辑步骤组成。第一步是一种观察: 人类行为常常导致一种结果,行为人对这一结果不曾存心和不曾预见。第二步是一种论点: 第一步的结果的总合从大量个体或长期来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形成一种人心能够理解的秩序,好像是某一个聪明的计划人造成的产物。最后是一个判断: 总的秩序对这种秩序的参与者,能以他们不曾存心而又感到可取的方式,产生善果。这一自发秩序的概念,自19世纪以来为经济科学,特别是一般的均衡理论提供了基础。
“看不见的手” 反映了自发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自由竞争特点的反映。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体系的诞生宣告了自由竞争理论的破产。目前各国都通过程度不同的国家干预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失灵。

☚ 预期   看得见的手 ☛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an invisible hand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意指在市场经济中,个别人的经济活动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在其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增进公共的利益。看不见的手是经济自由的体现,或者说,它就是经济自由的形象比喻。斯密尊崇自由放任主义的原则。他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任其完全自由,以其自己的方法追求其自身的利益,以其勤劳及资本加入对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的竞争。由此,斯密进一步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促进了他们全然没有放在心上的目的。个人不把这目的(即增进全社会的福利) 放在心上,不一定对社会有害。他们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往往更能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如真想促进社会的利益,还往往不能那样有效。这是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确切表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也很重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表现于他们对市场竞争制度的推崇。例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 市场竞争制度是“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发生无意识的协调作用。它也是一架传达信息的机器,把千万个不同的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虽然不具统一的智力,它却解决着一种可以想象到的牵涉到数以千计未知数和关系复杂的问题,没有人去设计它,它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来。”(P.A.萨缪尔森: 《经济学》中译本,上册,第61页。)
但是随着垄断的形成与发展,市场竞争制度或价格机制受到了较多的限制,垄断企业也以其垄断力量影响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这时,已不像先前自由竞争时期那样企业和个人完全遵从市场价格机制的指挥了,垄断企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驾驭市场价格制度,或者用K.加尔布雷斯的话说,生产者主权取代了消费者主权。于是,在“一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又出现了“一只看得见的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在这“两只手”的作用下运行的。

☚ 市场机制   经济理性 ☛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指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该词出自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的一段话,他说:“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伦敦,丹特公司,1955年,第246页。)这段话的意思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决策个体——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他们都是具有完全信息的理性经济人,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即在市场上,消费者只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其结果是形成对产品的需求和对生产要素的供给;生产者只关心自己所获得的利润,其结果是形成对产品的供给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但是,由于价格的调节作用,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可以自动达到均衡,即自动达到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满意的状态。价格的这种自动调节功能就是“看不见的手”,它被认为是完全竞争市场的最大优点,它能保证市场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即在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并据此说明自由主义的政策信念。
但是,“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时候,比如,存在垄断、外在性或者不完全信息等等情况,或者经济运行的波动导致失业、通货膨胀等。此时,政府干预作为“看得见的手”就是必要的甚至是重要的了。

☚ 次优理论   市场失灵 ☛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一个用语,后来成为广泛流传的名言,一般被用来作为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形象比喻语。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用语的原意是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他认为,具有理性的经济人是受自我利益驱使的,如果任凭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利益,通过激烈的自由竞争,其结果会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因为“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英]亚当 ·斯密: 《国富论》 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7页)。资本家之间为追逐利润展开竞争,会使企业在成本最低点上进行生产,结果引导社会稀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消费者通过货币选票在市场上影响供求,结果使之得到满足。斯密坚信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能自动地调节整个社会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因此,他竭力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限制个人追求自我利益。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直接促进了英国年轻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成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渊源。

☚ 刚性   看得见的手 ☛
000002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