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省属重点院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省属重点院校

省属重点院校

安徽大学 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大学,校址在合肥市。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4月,原校址在安庆市。新中国成立前,安徽大学几经变迁、岁月艰难。1949年,校址迁至芜湖。1954年2月,安徽大学的师范、农学两院,分别建立师范学院和农学院。1958年,为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决定在省会合肥重建安徽大学,同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来安徽视察时,题写校名“安徽大学”。重建的安徽大学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董必武、陈毅等同志先后来校视察。十年动乱中,学校被迫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1970年开始复课,有7个系招收了工农兵学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开展教育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系科、专业日益增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安徽大学校园占地面积7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经过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安徽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兼具文、理、工、经、法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大学。现设有美菱经济学院、乡镇企业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交通分校,共有17个系,设置32个本科专业、65个专业方向和52个专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3个硕士学位点。并在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省艺术学校、滁州市和巢湖市设立了教学班。安徽省出国人员外语培训中心也设在安徽大学。全校现有在校研究生100多人,本科生3302人,专科生1195人,成人教育在读生3380人。
安徽大学现有科研机构20个。安徽省古籍整理办公室也挂靠在安徽大学,与该校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办公。学校现有校办高科技产业7个,其中包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全校现有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95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的60人,副高级职称的351人,中级职称的444人。全校共有30位教授获得国家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一位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近10年来,安徽大学共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300多项,接受省内外有关单位委托项目370多项;共有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星火奖,8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教材600余部,发表论文5400多篇。1991年,校办产业生产的特种工业电视、聚氨脂皮革涂饰剂、金属探测仪、条形码阅读系统4项高科技产品获得国家科委等5单位颁发的国家级新产品称号。在第一、二届全国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11项。
近年来,安徽大学实验室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造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建成后,实验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校现有实验室74个,实验用房总面积1.2万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9673台(件),价值1721万元。图书馆现有藏书15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6000余种。学校现办有《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社科版同时向国外发行,另外还办有《安徽人口》、《高教研究》、《俄罗斯研究丛刊》等多种内部刊物。
安徽大学于1988年建立的董事会,现有49家董事单位。学校现与美、英、法、意、日、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及联合国国际物理中心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正在与日本琦玉大学联合培养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150多位教师出国考察、讲学、进修、攻读学位,参加科研合作和各种学术会议,有130多位外国学者来校任教、讲学和进修,并举办了11期外国留学生汉语班。
重建30多年来,安徽大学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其中研究生371人,双学位生43人,本专科生2万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2万余人。
学校历任校长是:曾希圣(1958年—1962年);张行言(1962年—1978年);杨枫(1978年—1979年);孙陶林(1979年—1983年),现为名誉校长。现任校长杜宜瑾。
安徽大学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积极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使学校规模有较大发展,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更好地为安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省政府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把安徽大学建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在实施步骤上,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积极为进入“211工程”创造条件,打好基础,达到地方综合大学的先进水平;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争取进入“211工程”,总体办学水平达到“211工程”的要求,部分学科、专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少数学科、专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安徽师范大学 位于芜湖市镜湖风景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的综合性高等师范学校,是省属重点大学之一。
安徽师范大学前身是1928年4月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校址在安庆市。1949年12月,同在芜湖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的安徽大学,设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后经院系调整,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独立建校。1958年,文理分设;理科部分留在芜湖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来安徽视察时,题写了校名;文科部分迁到合肥,为合肥师范学院。1970年两校又合并,正式命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在安徽师范大学校史上,陈望道、朱光潜、郁达夫、周建人、刘大杰、罗根泽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学校任教。
安徽师范大学校史上的历任校院长为:
省立安徽大学时期(1926年—1935年):姚永朴、刘文典、程天放、王星拱、杨亮功、何鲁、程演生、傅铜、李顺卿。
国立安徽大学时期(1946年10月—1949年12月):朱光潜、陶因、杨亮功。
安徽学院时期(1941年4月—1949年12月):刘真如、李品仙、朱清华、刘逎敬、朱佛定、刘天予、程演生、柯育甫、万昌言、李相勖。
1949年以来的历任校(院)长:许杰、方向明、万立誉、吴从云、童世杰、魏心一、陈韧、沙流辉、叶钟文、杜宜瑾、张海鹏。现任校长为沈家仕。
学校现设有中文、历史、政教、教育、外语、音乐、美术、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电化教育15个系,内有汉语言文学、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历史、学校教育,学前教育、英语、俄语、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电化教育等17个师范性本科专业和工商管理、旅游经济、应用电子技术、新闻传播学等4个非师范本科专业,以及现代文秘、政法、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商贸英语、环境保护、实验技术、工艺美术、会计统计、电子技术、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一批专科专业;设有马列主义教研部、大学外语教学部、公共体育教学部、外国留学生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函授部、夜大学和学前师资培训中心;设有语言、文学、古藉整理、教育科学、有机化学、生物、地理、文化信息8个研究所;设有考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安徽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也设在校内。
学校占地面积890余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各类设施基本齐全、配套。现有教职员工1643人,包括正副教授、研究员400多人,讲师和助理研究员500多人;各类在籍学生8400多人,其中在校本、专科生4589人,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100多人。1949年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4万多名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1万多名函授、夜大毕业生。学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仅1980年以来,全校获各级科研成果奖180多项,其中《中国植被》和“杨子鳄生态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四等奖;出版专著、丛书500多部,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00余篇。学校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学语文》、《高教新探》、《德育研究》和《安徽师大报》等刊物。
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外文图书220多万册,其中线装古籍本25万册,内有善本508种,除设有各类阅览室外,还辟有《四库全书》等专馆。学校各类实验室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中型设备和高精密仪器,总价值近2000万元,万元以上设备200余台件,保证了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等项工作的开展。
安徽师范大学多渠道、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瑞典、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常年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经国家教委批准,从1988年开始,19个专业有权接受外国长期留学生,成为国家71所主要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几年来,学校已先后接受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瑞典、独联体国家、加拿大、英国、比利时、埃及等国的各类留学生200余人。学校还不断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访问、考察、进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促进了学校各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学校所在地芜湖市,襟江带河,山青水秀,是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内重要的口岸。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以其丰富的物产、温和的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为学校的办学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安徽医科大学 是省属重点大学之一。其前身是1926年创办的上海东南医学院,1949年迁至安徽,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8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校址在合肥市梅山路,校园占地630亩,校舍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学校历任校院长为:郭琦元(1926—1937年);张锡祺(1937—1960年);陈韧(1961—1963年);李广涛(1964—1966年);龙云彩(1976—1977年);程毅川(1977—1983年);许建平(1983—1985年)。现任校长为徐叔云。
安徽医科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从原来的单一学科专业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医科大学。设有医学一系、医学二系、卫生系、口腔系、卫生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基础医学部,并附设护士学校一所。设置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5年制本科专业,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卫生事业管理、康复医学等3年制专科专业。1949年以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毕业生。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1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药理学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校长徐叔云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全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83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8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25人,讲师、主治医师828人。在校学生总数2046人。学校有两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省立医院(医学二系);3所教学医院:上海纺织第二医院、解放军八一医院和南京空军医院,可供教学的病床2795张;另外在合肥、安庆、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11个临床实习基地、总计病床4830张。
学校现有临床药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肿瘤和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等8个研究所,以及分子生物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肿瘤免疫等8个研究室,成立了高新特技术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电教中心等。临床药理研究所是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卫生管理学院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确定的“中国卫生人力合作培训中心”,全国卫生干部培训基地;药理学、运动与康复医学、生物统计学为全国医学教育进修培训基地。这些所(室)、中心,装备有电子显微镜、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全身CT等一批现代化教学医疗仪器设备。全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6000多万元,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近300台件。图书馆藏书45万册,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图书科技信息共享网络安徽中心站”。
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目前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卫生部、安徽省科研课题150多项,其中列为重点项目的有76项。1978年以来,全校共获科研成果170项,其中全国科技大会、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成果奖142项;在国内外医学专业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平均每年达380篇;已出版专著66部,主编和参加编写教材40余部。学校主编出版国家级期刊《中国药理学通报》,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和《烧伤与整复外科杂志》等期刊。
近几年来,安徽医科大学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与日本久留米大学、法国里昂中法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汉诺威医学院建立了校际关系,同德国汉诺威市卫生局签订了临床医学合作协议。在国家卫生部的支持下,学校同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康复中心的合作日益密切和巩固。学校先后派出100多名高、中级教师、医师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医疗科研单位学习、进修、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学校还邀请一些外国专家、学者来访、讲学,接受美国、德国等国的留学生进修。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
安徽农业大学 是一所多科性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安徽省培养高级农林科技人才的唯一院校。校址在合肥市蜀山路。
安徽农业大学的前身为安徽大学农学院,始建于1935年,校址在安庆市,设农艺、森林两个系。1949年12月,安徽大学由安庆迁至芜湖。1954年2月,安徽农学院独立建校,同年7月迁往合肥现址办学。当时校园面积2900余亩,师生员工253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农学院遭到严重破坏,停止招生4年。1968年,学校被迫下迁到宿县、滁县、凤阳3个地方办学。1978年学校陆续从3个地方搬回合肥办学。
1978年以来,安徽农学院有了很大发展,并改为现名。目前学校设农学、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园艺、林学、茶业、牧医、农业经济、蚕桑、系统工程、外语等11个系和林产、茶业两个研究所。设置农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畜牧、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园艺、农业经济管理、林学、园林、经济林、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蚕学、茶学、机械制茶等15个本科专业;种子、农业技术推广、农用化学、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淡水养殖、动物营养、蔬菜、园产品加工、会计统计、农村金融、外贸、金融证券保险、乡镇财政与税收、林区多种经营、林产品贸易、经济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旅游、纸浆造纸、林业经济管理、应用微生物、环境保护、城市有害生物防治、农用机电、汽车拖拉机修理、农产品加工、农村能源、丝绸工程、蚕桑综合开发与经营、农业贸易、农业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门用途外语等32个专科专业。并有14个学科招收研究生,其中有10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教职工1209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159人,讲师270人。在校学生3896人。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8万人。
安徽农业大学历任校(院)长为:干仲儒(1954年2月—1956年10月);王光宇(1956年10月—1961年2月);陈作霖(1961年2月—1963年3月);孟亦奇(1973年2月—1977年9月);张佐文(1977年9月—1978年7月);杨演(1981年12月—1983年10月)。现任校长为沈和湘。
安徽农业大学校园面积1440亩,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各种教学科研仪器5446台件,总价值874万元。1981年以来,学校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奖101项。并与安徽的4县1市建立了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长期协作关系,同革命老区金寨县联合创办了安徽农业大学金寨农业专科班。学校还建有教学试验总场,总场下设农场、林场、园艺场、茶园、植保站、茶场、蚕场、畜牧场和农机厂等分场,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近几年来,学校派遣了90余名教师、管理干部出国留学、访问、考察学习、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
学校编印刊物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农业译文》、《农业教育研究》等。
学校规划,“九五”期末,在校学生达到4500人,研究生80至100人,成人教育每年招生500人。同时,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层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国家重点院校   其他普通高校 ☛
000024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