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相畜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相畜术skill of livestock identifying inancient China

通过对畜禽的形、体、神的观测,以鉴别、选择优良畜禽的技术,即现今所称的家畜外形鉴定学。中国相畜术起源很早,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畜牧技术中很有特色的部分,对畜禽品种的选择和改良,对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畜术的产生 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就有了相畜术的萌芽。殷人用牲的卜辞中,不少是卜问采用何种毛色的牲畜。到春秋战国时代,相畜术有了初步发展,除对毛色重视外,还重视齿形和体形的选择。《周礼》中有“马质”一职,为专门评议马好坏之官,当时还涌现不少相畜专家,其中著名的有伯乐(相马)、九方堙(相马)、宁戚(相牛)。还有以相各个部位而著名的寒风(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肘)、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膹肠)、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传说当时还有《伯乐相马经》和《宁戚相牛经》问世。另据《庄子》和《吕氏春秋》载,当时还有相犬者,并指出: 犬“不以善吠者为良”。至秦汉,相马术有了较大发展,“以相马立名天下”者更多,如著名的有黄直、陈君夫等。《史记· 日者列传》还载:“留长孺以相彘立名”,“荥阳褚氏以相牛立名”。说明当时相猪术及相牛术等也有一定发展。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帛书记载,当时相马经验为:“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即具有一个兔一样的头和肩,狐一样的耳和周身及臀,鸟一样的眼睛和颈部,鱼一样的耆甲,这样的马一定为良马。至东汉时期,中国杰出的相马家马援吸收前辈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在西汉相马家东门京铜马的基础上,创制一铜马,“高三尺五寸,围四尺四寸……以为名马式焉”。据《后汉书·马援书》李贤注,马援的铜马相法,是“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目欲满而泽”,“腹欲充,膁欲小,季肋欲长”,“腹下欲平满,汗沟欲深长”,“蹄欲厚二寸,坚如石”等。马援创制的这一铜马,约相当于近代马匹外形学上的良马标准型,西方直到18世纪才有类似铜质良马模型问世。它不仅是中国相马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世界相畜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畜术的发展 至两晋南北朝,相畜术又获得很大发展,集中反映在《齐民要术》有关篇章中。对马的鉴定: 首先采取“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的淘汰相法。所谓“三羸”即“大头小颈”,“弱脊大腹”,“小胫大蹄”;所谓“五驽”即“大头缓耳”,“长颈不折”,“短上长下”,“大髂短肋”,“浅髂薄髀”。这些都是不良的失格外形。其次采取远近和动止相结合相法,如“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并指出马“至瘦欲得见其肉,至肥欲得见其骨”。对重点部位的相法:“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廓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龙颅突目,平脊大腹,䏶重有肉。 此三事备者,亦千里马也”。“额欲方而平”,“颔下欲深,下唇欲缓”,“颈骨欲大,肉次之”,“胸欲直而出”,“背欲短而方,脊欲大而抗”,“胁肋欲大而洼”,“腹欲充,腔欲小,季肋欲张”,“腹下欲平满”,“臂欲长,而膝本欲起,有力。肘腋欲开,能是。膝欲方而庳。髀骨欲短。两肩骨欲深”等。其他深刻而简明的语言如: 头“欲得高峻如削成”,“如剥兔头”(头欲重,宜少肉);耳如“斩竹筒”(耳短、小、厚,前竦);睛如“悬铃”(目欲满而泽,大而光、高,眶小,端正);蹄踵“开如翼”等。在外形鉴定的同时,还掌握外部形态与内部器官统一有机联系,了解外形是内部器官的外部表现。如“相马五脏法”中指出:“肺欲得大,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肠欲得厚且长,肠厚则腹下广方而平。”此外,根据口齿磨损,还能鉴定32岁以内马的具体年龄,这对马匹的利用同样具有很重要意义。在牛的鉴定上,体型要求“身欲得促,形欲得如卷”、“插颈欲得高。一曰体欲得紧”。短促而紧凑体型,必然健康有力,并认为“大膁疏肋难饲,龙颈实自好跳”。对牛头部要求:“头不用多肉”,“角欲得细”,“眼欲得大”,“口方易饲”。躯干要“膺庭欲得广”,“肋欲得密,肋骨欲得大而张”,“臀欲方”。后脚要“曲及直”,“行欲似羊行”,尾“不用至地……毛少骨多者有力”。至隋唐,《司牧安骥集》“相良马论”及“相马宝金篇”不仅总结前辈相马经验,而且有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由粗以及精和由外以知内的相术。如对眼的相法:“三十二相眼为先,次观头面要方圆”,“眼欲得高,又欲得满而泽,大而光,又欲得长大……目睛欲得如垂铃,又欲得黄,又欲光而有紫艳色”。这样就把良马眼的部位、大小、色泽、形态、重要性都作了较深的描述。由外以知内,如“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利不惊”。《司牧安骥集·相马宝金篇》又进一步阐述“鼻与肺”、“耳与肝”、“膁与脾”、“腹与肠”的关系。该书还指出:“相马不看先代本。一似愚人信口传”,结合唐代盛行的马籍及马印制度看,当时已重视马的系谱,有初步的系谱及遗传育种的认识,这在相马技术中是前所未见。尤其是《司牧安骥集》还录有当时的“良马相图”一幅和“相良马论”,以及“良马旋毛之图”、“口齿图”、“旋毛论”等。“良马相图”详细指出各部位的相法要点及要求,如对头部的相法要点:“面如剥兔”、“眼下有肉”、“眼似垂铃”、“垂眼欲高”、“脑骨欲圆”、“耳如削竹”、“颊骨欲圆”、“食槽欲宽”、“鼻欲宽大”、“上唇欲方”、“口叉欲深”、“下唇欲圆”等,指标简单明了。而“旋毛论”对长期以来关于旋毛的迷信说法首次作了批驳,认为相马“当以形骨为先,旋毛排其一端耳。且马之有旋,未必果成凶也,而畜之者,事或不详,则归咎于马,以谓马致然,岂理也哉”。
相畜术的全面发展 明清时期,家畜相术全面发展,大批相畜书籍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书》、《元亨疗马集》、《相牛心镜要览》及《三农纪》中的相畜部分。其中所载相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时人还根据《司牧安骥集·相良马宝金篇》改编扩充成具七字八十句的“相马宝金歌”。而《相牛心镜要览》则对劳动人民长期以来丰富多彩的相牛经验进行总结,如书中对水牛的全身相法概括为“四宽五紧”、“五短”。所谓“四宽”即鼻孔宽,角门宽,胸膛宽,后幅宽。有此四宽,必然心肺发达,脑门发达,消化、泌尿、生殖等器官发达;“五紧”为口紧,皮紧,骨骼紧,腰根紧,尾巴紧,即身体紧凑。“五短”为嘴角短,项颈短,身子短,脚短,尾短。反映体型短促而前后匀称。理想的役用黄牛体形是:头小脑大,角立眼圆,身短,脊高背低,杂毛不生,尾长过膝。其肥要见骨,瘦要见肉,“肥牛不见骨,性慢无比”;“瘦牛不见肉,就力不足”。对牛的局部要求: 前身要高,“前身高一掌,只闻犁垡响。前身低一掌,只听鞭竿响”。肩,迎风要厚,云头要高。后身“要低,三叉角要平”,髀股要齐大。四脚要“轻”、“圆”、“露筋骨”。“前脚直似箭,善走不须鞭”;“后脚弯似弓,行走快似飞”。蹄要“圆大”,色“青黑紫”。皮毛要“薄、松、软”,“稀立”、润泽有光彩等等。《三农纪》除对猪、驴、骡的相术进行总结外,还论及鸡、鹅等家禽的相法。猪头部要求“喙短扁,鼻孔大,耳根急,额平正”,认为“喙长则牙多,不善食”,“耳根软、不易肥”,“鼻孔小”、“首皱”不易壮。体要“腰背长”,尾“直垂”,四蹄要“齐”。“气膛大、食多难饱,生柔毛,久难长”。种用母猪要求“生门向上,易孕。乳头匀者,产子匀”。对驴的相法: 驴要面目清秀,耳竖直,目大,鼻大,颈厚,胸宽,肋密,膁短,足紧凑,蹄圆,起走轻快,臀丰满尾垂者可致远,声大而长,连鸣九声者善是。对骡的相法: 要求头大而配身,面善有肉,目大,耳竖,“四肢欲端,四蹄欲圆,鬃尾欲重,皮毛欲润,行走欲轻,动止欲稳”,最忌“面无肉而耳软,目陷,闷而偷视”。对鸡的相法: 要求“目如鹖,啄若鸽”,头小圆正,足细。雄鸡宜头昂,冠竖,九距,翅束,尾长,啼声悠扬。雌鸡宜头小,眼大,颈细,足短。对鹅的相法: 要头方,目圆,胸宽,身长,翅束,羽毛整齐,啄齐,声大。此外,《臞仙神隐书》还载:“鹅鸭母,其头欲小,口内龁有小珠满五者,生蛋多,满三者次之。”这都是一些很好的经验,为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及优良地方品种的培育作出了贡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