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相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相国

相国

即宰相。战国赵武灵王传少子何为王,始以肥义为相国。秦有丞相,又有相国。汉高帝初即位,置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为辅佐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汉魏以后,相国的地位和名望尊于丞相。

☚ 初平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
相国

相国

官名。春秋时始设。或称丞相、相邦,秦代以后成为封建朝廷最高官职。参见“丞相”。置,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初复称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多沿设,但渐变为荣衔或赠官,无实职。

☚ 丞相   御史大夫 ☛

相国

即宰相。《史记·赵世家》载,战国赵武灵王传少子何为王,任肥义为相国,“相国”一名始于此。

相国

相国

宰相的尊称。宋·高承《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相国》:“亦秦置官,始皇帝立,尊吕不韦为相国。汉初萧何亦为之,今人亦呼宰辅也。”

☚ 相君   总揆 ☛

宰相【同义】总目录
宰相相国相公相君上相中堂仲父师相冢司上辅相父相爷总揆揆门相

相国xiàng guó

〖名词〗
古代官名,即丞相(2)。《高帝求贤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给相国酂侯。《高帝求贤诏》:相国酂侯下诸侯王。——相国酂侯下达给各诸侯王。

宰相

宰相

相(相臣;相室;相国;相邦;相星;相辅;正~;副~;贰~;丞相;辅相;头厅相;揆门相) 揆(揆席;揆宰;揆衡) 元宰 王宰衡宰 宰臣 宰衡 宰弼 宰辅 辅宰 辅臣 台位 中堂 老凤 元弼 首座 黄阁 黄 鼎位 鼎辅 鼎轴 鼎铉 调燮 冢司 羹梅 鸾渚客
尊称宰相:师相 上相 上辅 相君
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父
帝王的辅相:龙翼
贤明的宰相:贤相 贤宰
称职的宰相:任职相
能助君王称霸的相臣:霸相
悠闲欣赏风光美景的宰相:风月平章
退居的宰相:退相
弄权误国的宰相:奸相

另见:辅助 君主 大臣 主管

☚ 重臣   坏臣 ☛

相国

官名。春秋时齐景公始设左右相,辅佐王公,后即成为权位很重的世袭官职,其它诸侯国皆相沿置。战国时各诸侯的相被称为“相国”。也有称“相邦”或“丞相”的,为百官中居首位之职,但不再世袭。唯楚国始终未设。秦代成为辅助皇帝的最高官职,但一般称“丞相。”汉代设相国时少,而设丞相时多。魏晋以后,设相国比设丞相更为隆重,但也不常设。唐代只是作为宰相的通称,含有尊宠的意思。宋以后很少有此称呼。清代专指任大学士的人。

相国

相国

官名。战国时置。为王国佐官。《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 《汉书·百官公卿表》: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1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

☚ 相   相加 ☛
相国

相国

官名。春秋时齐景公始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强大的卿大夫的世袭官职。至战国时赵武灵王传少子何为王,以肥义为相国。此乃史传所记相国一名之始。秦设丞相,又置相国。二者的区别是: 相国地位高于丞相。凡为相国者,或是客卿,或是外戚,但都要对秦有突出的贡献,取得封邑,封侯称君。如樗里疾,武王时为右丞相,昭王元年至七年为相国。他是惠文王之弟,封邑于蜀严道县,号严君。吕不韦,庄襄王时为丞相,秦王政元年至十年尊为相国,食邑10万户,号文信侯,秦王政称之为 “仲父”。而为丞相者,无一有食邑称君的,如甘茂、薛文等。此外,相国权力也大于丞相。如魏冉为相国,势倾朝野。吕不韦为相国是实际上的国君。而丞相则受国君控制。相国和丞相虽然有差别,但它们都是由相演变而来,又都是百官之长。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初置丞相。高祖十一年(前196) 更名相国。萧何、曹参曾任相国。魏晋以后,相国不常设。唐以后多用作实际任宰相者的尊称。明、清两代则用以对内阁大学士之尊称。

☚ 丞相   太尉 ☛

相国

官名。春秋时齐景公始置左右相,后为齐强大的卿大夫所世袭。战国各国沿置,又称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只有楚国设令尹而不设丞相。秦以后遂为辅助皇帝的最高官职。唐以后多为实际居宰相位者的尊称。明清为内阁大学士的尊称。

相国

相国

官名,即相,或称相室。《史记·齐太公世家》:景公时,“庆封为相国,专权”。详“相室”条。

☚ 相   相室 ☛

相国xiang guo

【旧语】 prime minister

相国xiang guo

prime minister

相国xiàng guó

1、官名,即相、宰相、丞相。战国时赵设此官。《史记·赵世家》:"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相国这一官名始于此。秦汉沿置。《汉书·陈胜项籍传》:"相国赵高颛国主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相国、丞相,皆秦官......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汉初,朝廷及王国皆置相国,其位尊于丞相。金印紫绶,掌助天子理万机。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光武即位,仍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改称司徒(见《后汉书·百官志》)。东汉末年,董卓自称相国,与司徒并存。《后汉书·孝献帝纪》:"十一月癸酉,董卓自为相国。十二月戊戌,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魏晋南北朝不常置,位尊于丞相。隋唐多用于对宰相的尊称。朱元璋曾置左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主管政务,后改称左右丞相。清朝专指大学士。 2、诸侯国的丞相称相或相国,为国王的佐官,助国王处理国事。《汉书·高帝纪下》:"九月,代相国陈豨反。上曰:豨尝为吾使......以相国守代。"

相国

战国时期楚国令尹的代称。春秋后期以来,中原诸国相继称宰辅为相,对楚之令尹,也往往称之为宰、国相、相国或相。《史记·春申君列传》记朱英对令尹春申君说:“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为相国,实楚王也。”参看“令尹”、“相”。

相国

春秋战国时为辅佐大臣之尊称。战国时成为官名,亦作相邦,为最高行政长官,始于赵国,武灵王时以肥义为相国。西汉初年以萧何为相国,位尊于丞相,职掌略同。文帝后不置。魏、晋、南北朝常以此职授予权臣,独揽军政大权。隋、唐以后渐为宰相的尊称。

相国

官名。即宰相。封建官制中最高官职。废置不常。源于春秋时期的相、相邦。正式定名始于战国。《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传少子何为王,以肥义为相国。秦王政即位,以吕不韦为相国。汉高祖十一年(196),以萧何为相国。后废,置左右丞相。献帝建安十三年(208)以曹操为相国,位望尊于丞相。然自此始,多非人臣之职。唐以后常用作实际任宰相者之尊称,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相国

官名。战国时作为百官之长的相、丞相、相室,亦可通称为相国。如平原君为赵相,《战国策·赵策三》中公孙龙也称之为相国; 燕国的相,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称为相国,樗里疾是秦的丞相,而《吕氏春秋·无义篇》也称之为相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记谏襄主将以中章、胥已为中大夫者,称为相室,而《吕氏春秋·知度篇》同样也记载此事则称为相国。惟秦自昭襄王起,丞相加尊,始称为相国,成高高于丞相的官称。如昭襄王时的魏冉、范睢,秦王政时的吕不韦,都因得到王的特别信任而被尊为相国。汉初仍沿秦制,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萧何原为丞相,等到萧何与吕后诛韩信以后,尊为相国,益封五千户。其后惟曹参以其功劳仅次于萧何曾为相国。汉代自曹参以后即无相国之名。三国魏、西晋有相国,不常置,专为位置权臣而设,非寻常人臣之职。北周后期,随国公杨坚以大丞相进位相国,不久受禅。唐以后多用作实际任宰相者的尊称;清代则专用作对大学士的尊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