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行为主义purposive behav-iorism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产生的E.C.托尔曼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体系,后改称符号学习论、符号-格式塔理论,故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客观的方法研究有机体的整体行为,既反对构造主义的内省方法,也反对华生机械的肌肉收缩主义。主要内容包括: (1)强调行为的目的性,认为整体的行为具有自己的特征,总是趋向或避开某个目标,这标志着整体行为的目的性。心理学应该在克分子的水平上研究行为,即研究整个有机体的整体反应活动; (2)强调行为的认知性,有机体在指向目标的进程中能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并且有选择易于达成目的的活动的倾向,即“最少努力原则”。(3)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行为形成的原因是5种自变量组成:环境刺激(S)、生理内驱力(P)、遗传(H)、过去的训练(T)和年龄(A)。后修改为3个主要的范畴即需要系统、信念价值动机和行为空间。(4)提出符号学习理论,构建认知地图,形成潜在学习模式,成为早期认知学习理论。托尔曼目的行为主义弥补了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客观上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但仍有客观主义与机械论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