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骨风骨(气骨)是殷璠在《河岳英灵集》提出的美学概念。因与陈子昂提出的“汉魏风骨”对举,故后人称之为“盛唐风骨。” 从东汉以来评品人物,六朝移用来评论书画作品,到刘勰、钟嵘专用来评论诗文,“风”与“骨”组合的美学概念,其内涵、外延就不断发展变化。刘勰《文心雕龙》还专列“风骨篇”讨论风骨问题,他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至唐初陈子昂为力挽颓风,廓清六朝绮碎,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疾呼“文章道弊一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风骨”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就渐渐染上唐调,成为唐代诗人的审美理想。殷瑶《河岳英灵集》倡导“风骨”(气骨),正是“风骨”成为唐代诗人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的标志。 《河岳英灵集序》说,唐开元十五年以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河岳英灵集》评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评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评陶翰“即多兴象,复备风骨。”以上诸例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审美特征与审美理想,“风骨”(气骨)包含有思想朗健、语言遒劲、骨气开张、磊落抒胸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盛唐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与“汉魏风骨”所概括汉魏诗人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而产生志深笔长,慷慨悲凉的美学特征,表现出质素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