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盛京将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盛京将军官职名。清代统辖奉天省全省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因驻盛京(今沈阳),故名盛京将军。其下设副都统三人。一驻盛京,一驻锦州,一驻熊岳。 盛京将军亦称“奉天将军”,今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清代盛京旗兵的最高长官。驻盛京(今沈阳北),管辖东至兴京(今辽宁新宾县)边二百八十余里吉林乌拉界;西至山海关八百余里山海卫界;南至海;北至开原,东南至朝鲜的广大地区。顺治元年(1644年)始设,当时称“留守盛京内大臣”。三年改为“昂邦章京”(译为“总管”)。康熙元年(1662年),改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四年改为“镇过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改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盛京将军系武职,为奉天地区军政总管,统帅奉天全省一万七千余官兵。以军政为主,镇守要塞,安辑镇队。乾隆帝三十年后将军专辖旗人事务,在其所管地区皆派兵驻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东三省总督。 盛京将军亦称“奉天将军”,全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清代盛京旗兵的最高长官。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驻盛京(今沈阳市)。名称几经改换。初设时名为“留守盛京内大臣”。三年改为“昂邦章京”,给镇守总管印。“昂邦章京”, 汉语“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四年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改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但习惯上仍称奉天将军。统率奉天全省驻军, 共有官兵一万七千余人。其衙门有主事一人, 笔帖式十一人, 办理所属事务。奉天将军为奉天地区军政总管。职掌镇抚留都, 安辑旗民,统率文武。镇守险要, 修举武备。辖区: 东至兴京(今辽宁新宾县)边二百八十余里吉林乌拉界; 西至山海关八百余里山海卫界;南至海;北至开原; 东南至朝鲜。乾隆三十年后将军专辖旗人事务。下设副都统等官。在其所辖地区皆派兵驻守。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改为东三省总督,并兼管三省将军事务。 盛京将军亦称奉天将军,全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清代盛京八旗军政最高长官。清朝定鼎北京后,盛京为留都,特设大臣1人、副都统2人,以及每旗驻防章京等留守,后改驻防大臣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 (1662) 改称 “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后增设吉林、黑龙江等省驻防将军,盛京驻防将军只管奉天地区(今辽宁省境)。其下辖副都统4人,分守兴京、凤凰城、辽阳、开原。将军衙门设主事1人、笔帖式11人,办理所属事务。1907年,改为 “东三省总督”,兼管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 将军事务。 盛京将军官职名。清代统辖奉天。全省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因驻盛京(今沈阳),故名盛京将军。其设分驻盛京、驻锦州、驻熊岳的副都统三人。 盛京将军亦称“奉天将军”,全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清代奉天地区军事和行政的最高长官。武职从一品。顺治元年(1644)八月,世祖福临拟迁都北京时,命内大臣何洛会统辖八旗满洲、蒙古、汉军800兵留守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设盛京总管。三年,改称“盛京昂邦章京”(汉文仍译言盛京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四年,又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改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省称“盛京将军”,但习惯上仍称奉天将军。统辖全境驻防八旗官兵共17000余人,节制奉天府(设府尹以治民事)直到乾隆后期。兼任永、福、昭三陵总管大臣(文职正二品,同内务府总管大臣)。下设副都统、城守尉、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以分别驻守辖区内各要地,凡八旗人、包衣旗人、民人均受此将军统治。其职掌即统率文武官员,安辑旗民,修举武备,卫戍留都。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东三省总督,并设奉天巡抚,此职遂废。 盛京将军清代官名。盛京即今之沈阳市,是清朝的留都。由内大臣一人、副都统二人守卫。乾隆时定名为盛京将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