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监察御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官名。秦及汉初有监郡御史,掌监察郡县。东晋罢置司隶校尉,置检校御史、其职略同。北魏北齐也置。北周有司宪旅下士,隋初改为监察御史。唐沿置。主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等。在御史中地位较低但职能较重。 ☚ 殿中侍御史 詹事 ☛ 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官名。隋代始置。唐代隶御史台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在御史中品秩最低而权限最广。宋承唐制,但宋初御史多为寄禄官。元丰改制,始正官名。掌分察尚书省六部及百司之事,纠举谬误,大事奏劾,小事举正。 ☚ 殿侍御史 秘书省 ☛ 监察御史官名。隋代始置。唐朝为中央御史台察院官员。置十人(或十五人),正八品上。在三院御史中品秩最卑而权限甚广。常奉敕出使,分察巡按州县、馆驿,监督屯田、铸钱、岭南考选等事宜。也派出监军,负责清点战俘,审查功罪。在京师则分察尚书六部,又助殿中侍御史整饬朝班仪仗,兼知国库出纳等。唐初自监察御史至侍御史选任甚重,常作为低级官员的进身之职,但中期以后,常作为内外官及使职的兼摄之官,其衔遂滥。 监察御史官名。秦以御史监理诸郡。汉罢其名,至晋太元中置检校御史,掌行马外事,北魏北齐北周因之。隋开皇二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制监察史十五人,隶御史台察院,掌分察百官,巡抚州县狱讼、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宋元明清皆因之。参阅 《通典·职官六》、《文献通考·监察御史》。 开口椒/六察/察官/察视 ☚ 副端 开口椒 ☛ 监察御史【同义】总目录 六察察官察视监察御史开口椒 监察御史jiān chá yù shǐ〖名词〗 监察御史官名。秦代以御史监理诸郡,汉罢其名。晋太元中,置检校御史,掌行马外事。北魏、北齐、北周沿用之。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置监察御史15人,隶属御史台察院,掌分察百官,巡抚州、县狱讼,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事。宋、元、明、清,历代沿用之。 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官名。隋代始置。此后历代沿置。至明、清废,改为都御史。掌察百官及狱讼等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唐纪》: “《六典》: 监察御史,盖取秦监郡御史以名官。晋孝武太元中,创置检校御史。后周秋官府,有司宪旅下士。隋初改为监察御史,从八品上。” 《旧唐书·职官志三》: “监察御史10员,(正八品上)。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监祭祀则阅牲牢,省器服,不敬则劾祭官。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凡百官宴会、习射,亦如之。” ☚ 监造员 监察里行 ☛ 监察御史官名。始于隋唐,唐属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中的察院,掌监察百官,纠视刑狱,整肃朝仪,巡按州县。位低而权广。明清设都察院,通掌弹劾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等。监察御史冠以某某道名,分道负责。 监察御史官名,隋始置,唐因之,为御史台察院所属之官。其职掌为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正朝仪。凡尚书省六部以及州县官吏的工作都要受其监察;各地屯田、铸钱之政以及军队出征的战绩也要由其审查核实;太府、司农的出纳也必须报与其知。此外,还负责岑南及黔府的监选,以及死刑的监刑、祭祀活动中的监察等工作。其品秩甚低,为正八品下。明监察御史分道负责,故在其前冠以某某道地名。 监察御史官名。秦以御史出监诸郡,称为监御史,汉代罢废。晋置检校御史,南朝无闻,北魏、北齐则有之,掌出外巡察。凡此,均为监察御史的前身。隋始改北齐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分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员额十人,秩八品,在御史中品秩最低;另有监察御史里行五人,为监察御史中之资浅者。据《唐六典》记载,监察御史的职掌为分察百僚, 巡按郡县, 纠视刑狱, 肃整朝仪。宋沿唐制,以监察御史为三院御史之一,属察院。员额六人,分察六部及中央各官署。金亦置监察御史,但无察院之名。元代于御史台之下置察院,设监察御史三十二人。明废侍御史与殿中侍御史,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秩正七品。宋代监察御史分为六察,是以性质划分;至明代御史始按地域分道,依当时行政区域分为十三道。其中浙江、江西、河南、山东西道各十人,福建、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五道各七人,陕西、湖广、山东三道各八人,云南道十一人。《明史·职官志二》说:“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十三道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而都察院衙门分属河南道,独专诸内外考察。”至清代添设京畿、江南两道,设十五道监察御史,秩从五品,每道以满、汉御史中资深者各一人掌印,其官衔称“掌某某道监察御史”,其下置监察御史满、汉一至三人,也有不设监察御史的。各道除稽核各该省的刑名外,并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京畿道,稽察内阁、顺天府及大兴、宛平二县;河南道,稽察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衙门及五城察院;江南道,稽察户部、宝泉局、三库、左右翼税务衙门及在京十三仓;浙汀道,稽察礼部、都察院;山西道,稽察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户部仓场衙门;山东道,稽察刑部、太医院;陕西道,稽察工部、宝源局;湖广道,稽察通政使司、国子监;江西道,稽察光禄寺;福建道,稽察太常寺;四川道,稽察銮仪卫;广东道,稽察大理寺;广西道,稽察太仆寺;云南道,稽察理藩院、钦天监;贵州道,稽察鸿胪寺。因明清都察院所属均为单一的监察御史,久之,“监察”二字常被省去而迳称为御史。明代御史多以新进士为之,清代因已提高御史品秩,多由各部保送正途出身的司员考补,或由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升授。若受处分,则多饬回原衙门行走。御史的升迁,在内为给事中,在外为知府。 监察御史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转殿中侍御史。元丰三年九月新订《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罢其本官阶名(资料出处参“大理评事”条)。 监察御史职事官名。隶御史台察院。 职掌❶宋初,多外任或在京领它局。太平兴国三年,置专职监察御史,在台供职,主弹劾事;祠祭,则兼监祭使。“三院御史,自是始正其名”(《事物纪原》卷5《三院》、《宋会要·礼》14之7)。 品位宋初因唐制,正八品上;元丰改制后,从七品(《分纪》卷14《监察御史》)。位次于殿中侍御史。 编制元丰新制定为六人(《宋会要·职官》17之31)。 简称❶监察。《玉海》卷121《祥符御史台》:“以殿中梅挚、监察李京并为言事御史。”《分纪》卷14《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梅挚、监察御史李京并为言事御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