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萬壽橋”、“南陽橋”、“北大橋”。位於山東益都城北門外,跨南陽水。石拱橋。早爲木橋。宋明道中,夏英公竦守青州,水漲橋柱輒壞,取牢城廢卒之智,疊巨石固岸,以數十大木相貫,架爲飛橋,無柱、歷五十餘年不壞。宋·曾鞏曾爲之作記。米芾書。據《益都縣志》載:“萬壽橋(即北大橋)在府城北門外,舊名南陽橋,南陽水經其下……(原爲木拱)弘治七年,秋水泛濫,碑橋全毁。萬歷二十二年,知府紀一鳳,知州劉養浩修建,名萬年橋。”遂由木拱改建爲石拱,清康熙,嘉慶間水害,重修。現橋爲七孔等跨半圓拱橋,净跨一丈五尺,墩厚一丈三尺餘,高一丈二尺,前尖後方,分水尖頂有吸水獸。欄板刻有二十四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