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盆腔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盆腔炎

病名。系指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及盆腔腹膜等部位炎症的总称。以输卵管炎较为多见。根据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有急、慢性之分。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少腹疼痛,带下多,月经不调等。这些证候分别归属于带下、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癥瘕、产后发热、热入血室等范围。急性期以发热、恶寒为主,兼有小腹疼痛,带下,苔黄脉数等症,宜清热利湿,化瘀解毒,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若属热入血室,寒热往来,心烦喜呕等症,宜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加减。慢性炎症以带下为主症者,如湿从寒化,可用完带汤加减。湿从热化,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痛经或癥瘕为主症者,当以活血止痛,化瘀散结,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亦可用千年健、追地风、川断、归尾、防风、乳香、没药、红花、血竭、透骨草、五加皮作腹部熥药法(上药为粗末,装纱布袋内蒸30分钟,乘热敷下腹部,1日1次),或用红藤汤 (红藤、败酱草、桃仁、赤芍、蒲公英) 作煎剂保留灌肠。其他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治疗。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ion

系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炎症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炎症的总称。可由各种感染,如经期不卫生、性生活不洁、流产、上环、分娩、手术等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等。临床表现:急性盆腔炎有发冷、发热、下腹疼痛、触痛、阴道脓性分泌物;慢性者下腹不适、腰部酸痛、月经不调、白带多等。防治:科学接生、经期与孕产期加强保健,应用抗生素,慢性可适当应用中药,对症,理疗等。

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由产后及手术的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所致。表现有发热、下腹痛及腹膜炎体征。后者由急性治疗不彻底而转变成。症状为下腹隐痛、腰酸、不孕、白带增多。防治要注意产后、月经期卫生,采用抗生素、中药及理疗等综合疗法。

盆腔炎pénqiānɡyán

病名。系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及盆腔腹膜等部位炎症的总称, 以输卵管炎较为多见。根据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 有急慢性之分。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 少腹疼痛, 带下多, 月经不调等。这些证候分别归属于带下、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癥瘕、产后发热等范畴。急性期以发热恶寒为主, 兼有小腹疼痛, 带下, 苔黄脉数等, 宜清热利湿, 化瘀解毒,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若以带下为主症者,脾虚湿盛用完带汤加减。湿从热化,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痛经或癥瘕为主症者, 当活血止痛, 化瘀散结, 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常用千年健、追地风、续断、桑寄生、川椒、白芷、艾叶、羌活、独活、赤芍、当归尾、防风、乳香、没药、红花、血竭、透骨草、五加皮作腹部敷药法(上药为粗末, 装纱布袋内, 蒸30 分钟, 乘热敷下腹部, 一日一次), 或用红藤汤(红藤、败酱草、桃仁、赤芍、公英) 作煎剂保留灌肠。其他可结合辨证治疗。

盆腔炎

盆腔炎

盆腔炎是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及盆腔结缔组织炎症的统称,为常见妇女病之一,炎症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同时发生在几个部位。
主要病原菌为各种化脓菌,如厌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以及厌氧菌,如溶血或不溶血厌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多为混合感染,此外病毒也可引起本病。据国外报道,淋菌感染仍是盆腔炎的主要致病菌,但在我国,淋菌感染已基本绝迹。有外来及自体感染两种来源,前者系由接触污染的空气、衣物、器械、手,飞沫等传入,后者由寄居或潜伏在阴道内、子宫颈及旧裂伤内的病菌,在手术创伤或产后,流产后、月经时局部有血液、坏死组织等适宜环境中而发病。感染途径有四:
❶上行性蔓延: 病原菌由肛门、外阴进入阴道,沿粘膜面上行,通过子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蔓延至卵巢,腹腔。是淋菌、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❷血行播散: 多先有其他脏器如肺、肾等感染,而后经血循环扩散至生殖器官,是结核菌感染的主要方式。
❸经淋巴系统蔓延: 细菌从阴道、子宫颈侵入后,经淋巴系统扩散至盆腔蜂窝组织及子宫附件以至腹腔,常为链球菌、葡萄球菌的蔓延方式。
❹直接蔓延:由邻近脏器的感染蔓延而来,如腹膜炎、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等均可蔓延至子宫、输卵管而引起盆腔炎。
盆腔炎有急性慢性二大类,前者常发生于月经期、流产、分娩、刮宫、放置宫腔节育器或其他手术操作后,此时宫颈内口松弛,宫腔有创面,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故细菌易上升侵入宫腔; 后者多由于对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疗而致。慢性盆腔炎患者有时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可因病变的轻重与范围大小而不同。急性期患者常有高热、寒战、头痛、下腹疼痛,有时可伴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排便困难,以及泌尿道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慢性盆腔炎的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有低热、乏力、全身不适等,局部症状可有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在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加剧。由于盆腔郁血,患者可有月经量增多,月经失调和白带增多。检查时急性患者呈急性病容,下腹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并有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阴道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阴道充血,穹窿部有压痛,子宫颈水肿、充血、举痛,子宫略大有压痛,子宫两侧压痛明显或扪及块物,子宫旁结缔组织有增厚或呈片状增厚,慢性患者子宫常为后位而固定,有时可扪及增粗呈条索状的输卵管并有压痛,及囊性块物,或片状增厚。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方法,诊断并不困难。但急性盆腔炎需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等急腹症相鉴别,慢性盆腔炎则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陈旧性宫外孕及卵巢肿瘤等相鉴别。
要预防盆腔炎应做好经期、孕期及产褥期的卫生宣传教育;医务人员要加强无菌观念,做好术前准备,术时操作及术后护理;及时并彻底治疗各种急性盆腔炎,以免转为慢性。
对盆腔炎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全身支持疗法,对症治疗,中医中药、物理疗法,抗炎药物及手术等。
急性盆腔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半卧位,多进水及高能量易消化半流质食物。高热时以静脉补液为主,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疼痛甚时可酌情给镇静剂及止痛剂,但禁用吗啡、度冷丁等强镇痛药物; 腹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局部可敷冰袋或热水袋,便秘时可给轻泻剂或灌肠。根据宫腔排出液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选用适当抗生素。一般用青、链霉素,严重者可静脉点滴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或氯霉素等,剂量要足够,一般在48~72小时内可见疗效,不要轻易更换药物;感染严重时,常同时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加强抗生素的抗炎作用,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一般可用地塞米松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mg溶于5%葡萄糖10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病情改善后改用每日口服强的松30mg,并逐渐减量至10mg、持续1周左右。但停用强的松后仍需继续使用抗生素数天。如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后,体温持续不降,且在后穹窿扪及囊性或有波动感的块物时,应作后穹窿穿刺,如有脓液可经后穹窿切开排脓、放置橡皮管引流。如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反而加剧,并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时,应考虑有盆腔脓肿破裂可能,必须立即剖腹探查。手术范围可根据患者当时身体情况,局部病变程度,以及患者年龄和有无再生育要求等,采取局部脓肿切除及引流,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加引流,但以后者效果为好。如患者原有慢性盆腔炎史、出现反复多次急性炎症发作,且盆腔内有炎性块物形成时,在急性炎症控制后,亦宜作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慢性盆腔炎患者要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局部治疗用抗生素侧穹窿封闭或宫腔内注射。在距宫颈外侧约1cm阴道穹窿处进针,与宫颈平行,深约2~3cm,缓慢注入新鲜配制的青、链霉素奴佛卡因溶液,内含青霉素20万单位,链霉素0.25g,0.25~0.5%奴佛卡因10ml作封闭,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5~8次为一疗程。一般可用3~4疗程,在每次经后重复注射。也可加醋酸可的松或强的松龙一并注射。宫腔内注射抗生素是用橡皮导尿管插入宫腔,注入青、链霉素溶液,也可加用透明质酸酶、蛋白酶或醋酸氢化可的松等,每次注射量不得超过10ml,缓慢注入,压力不宜过高,注完药后,等待10~20分钟再抽出橡皮管。每于月经净后3~4天开始治疗,2~3天注一次,5~6次为一疗程,可重复3~4疗程。物理疗法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以利炎症消散,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超声波、音频、激光、游子透入、腊疗等。慢性盆腔炎有明显肿块如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炎块不能排除肿瘤时,或经常反复发作者可行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应以治愈疾病为原则,以免再复发。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应根据辨证施治,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淤: 寒凝气滞型治宜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汤加减。另可用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鸭跖草、地丁等各30g,浓煎成50~100ml作保留灌肠,效果显著。醋拌砍离砂一斤或炒大青盐一斤,布包敷于下腹部可减轻症状。针刺疗法也有一定疗效,体针可选关元、中极、归来、肾俞、次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取2~3穴,中刺激,隔日一次。耳针取子宫、卵巢、内分泌等穴,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

☚ 宫颈息肉   宫体炎 ☛

盆腔炎

盆腔炎

盆腔炎系指内生殖器官的炎性病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妇科的常见多发病。
本病古医籍中并无专论,而其主要症状,如发热、小腹疼痛、腰疼腹坠、白带增多、下腹肿块、不孕等症,则散见于“癥瘕”、“痛经”、“带下”等证中。《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产后经行之时,脏气虚,或被风冷相干,或饮食生冷,以致内与血相搏结,遂成血癥”。又云:“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淤血停留……其人必面色萎黄,脐腹胀痛,内热晡热。”据此,本病的主要病因,乃为适值经行或产后,血室正开,胞宫空虚,秽浊之邪乘虚内侵而致。本病初起往往表现高热寒战,下腹疼痛,带下量多为主证。若治不及时,其热毒之邪常可进入血分或营分。若治疗不彻底,余邪未除,气血未复常可反复发作。其治疗原则,初起热毒壅盛,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排脓;若余邪未清,病情反复,当察其体质之盛衰,证情寒热之不同,分别采用清热化淤,温经化湿之品,辨而治之。
热毒壅盛盆腔炎: 正值经行或产后,血室正开,热毒之邪乘虚而入,与血相搏,邪正交争,致令发热。证见高热寒战,腹痛拒按,带下黄浊,腹胀便秘,或溏而不爽,口干舌燥,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方用红藤煎(《经验方》)。若带下量多,秽臭者,则加黄柏、茯苓、薏苡仁、败酱草、车前仁以清热利湿排脓。若邪毒传入血分,证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证时,则同时给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若热毒内陷,出现热深厥深,以致元气虚脱者,证见汗出而喘,四肢逆冷,渴而欲饮,脉虚细或结代。治宜益气固脱。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也可制成针剂,其效更佳。若进而导致阳气欲脱者,证见面白自汗,畏寒踡卧,四肢厥冷,肢端青紫,脉微欲绝,则宜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正体类要》)。
湿热蕴结盆腔炎: 多因热毒炽盛时,治疗不当或治不及时,以致余邪未清,正气未复。遂见低热起伏,腰酸腹痛,其证随经行或经期及劳累后加重。经行先期而量多,平日带下量多,质稠色黄而秽臭,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淤。方用银甲丸(成都中医学院经验方)。
寒湿凝滞盆腔炎: 多因病程迁延日久,湿邪羁留正气渐衰而致。证见少腹胀疼有冷感,腰骶酸痛,经行或劳累后加重,经行后期,量少色黯,有血块,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或有淤斑,苔白腻,脉沉迟。治宜温散寒湿,活血祛淤。方用少腹逐淤汤(《医林改错》)。
在辨证治疗的同时,还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或采用中药复方局部热敷,利用药物直达病所。
❶红藤 败酱草
蒲公英 鸭跖草 紫花地丁 各30克,浓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肠。
❷乌头9克 艾叶40克 鸡血藤60克防风20克 五加皮20克 红花15克 白芷15克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追地风15克 伸筋草15克 透骨草15克,共研细末,将药末喷湿后,装入纱布袋缝好,隔水蒸半小时,乘热敷于下腹部,待冷移去,第二天蒸热再用。每剂可连续使用5~7天。因药物有辛温香窜通达之力,通过局部热熨,由表达里,以起到温通血脉,活血化淤之效。

☚ 宫颈癌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盆腔炎

pelvic infec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