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形高足鬲日用炊煮陶器。楚式鬲的一种。夹砂红陶或夹砂灰陶,火候高,质地坚硬。器体呈盆形,大口,微鼓腹,高足,弧裆,器表有滚压绳纹。长江中游地区的东周遗址中都普遍存在这种鬲。在春秋小型楚墓随葬器物中,常与盂、长颈壶组成日常陶器组合。在沮漳河流域,盆形高足鬲大约出现于西周中、晚期,并与周式鬲关系密切。盆形高足鬲形态的发展变化明显,是楚文化分期断代的重要依据。春秋早期及其前的盆形高足鬲,多红褐陶,为侈口,仰勾唇,束颈,鼓腹,近锥足,足窝较深,弧裆较明显,足的下部多为素面;春秋中、晚期的盆形高足鬲,鬲体与盆最为接近,微侈口,圆唇,短颈,腹壁较直,三柱足相距较远,足窝变浅,宽弧裆;战国时期的盆形高足鬲,直口,方唇,平沿,沿面往往有数道凹弦纹,颈几乎消失,下腹内收明显,三柱足靠拢,窄弧裆,绳纹到底。大约至战国晚期前段,盆形高足鬲消失,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盆形高足鬲,三柱足垂直靠拢,并有刀削痕迹,是盆形高足鬲的最晚期形态。其时代为战国中期晚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