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肤病内用治疗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皮肤病内用治疗 皮肤病内用治疗皮肤是机体全身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皮肤症状仅是全身疾病的一个表现,或内脏疾病在皮肤上的反映,特别是一些损害广泛的皮肤病常需采取内用治疗,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症状。常用的药物有:
(2) 口服法: 0.5~1%盐酸普鲁卡因10~20ml,每日三次,饭前半小时服,两周为一疗程。适应证同静脉法。 (3) 皮下法:视皮损范围大小,每次以0.25%盐酸普鲁卡因10~50ml,沿病灶周围皮下注射,或在四肢病灶近心端距病损5~7cm处,作环状皮下注射,如两侧肢体均有病变,应交替施行,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限局性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环状肉芽肿、硬皮病、斑秃及多形性红斑等。 (4) 穴位法:参照针刺疗法的适应证,在有关穴位注入0.5~1%盐酸普鲁卡因0.5~1ml,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湿疹,带状疱疹、女阴瘙痒症、阴囊湿疹、手足多汗症、荨麻疹等。 禁忌证: 有普鲁卡因过敏、肝病、严重心、肺、肾疾患、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压等。副作用可有头晕、恶心、呕吐及皮肤潮红等,偶见过敏性休克,急救时禁用吗啡及肾上腺素。盐酸普鲁卡因每日总量不得超过1g。同时忌用磺胺类药物。
钙剂 常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瘙痒性及某些出血性皮肤病,如急性湿疹、皮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血清病,多形性红斑、药疹、紫癜、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常用钙剂有10%葡萄糖酸钙、5%溴化钙等注射液,均每日一次,每次10ml静注。维丁胶性钙注射液1ml,每日一次肌注。内服有葡萄糖酸钙片,乳酸钙片等。钙剂特别是氯化钙对组织有高度刺激性、漏出血管外可致皮肤坏死不宜用。钙剂静脉注射时应缓慢、过快可致心脏和中枢神经麻痹而引起死亡,有心传导阻滞者禁用。
维生素C 除用于坏血症外,还广泛用于各种过敏性、出血性、色素性、感染性等皮肤病及慢性中毒(砷、汞、铅、苯等)。常用制剂有维生素C注射液 (100~50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静注,或2~3g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滴,每日一次。
硫代硫酸钠 常用者为10%硫代硫酸钠注射液10ml,每日一次静注,适用于湿疹、皮炎、荨麻疹、药疹等过敏性皮肤病、砷剂及其他金属中毒所致的皮炎。静脉注射有机砷漏出血管外所致的组织反应,亦可用10%硫代硫酸钠作局部浸润注射。
皮质激素 皮肤科常用的皮质激素为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者系利用其超生理剂量的抗炎、抗过敏、抗毒等作用,对于比较危重的皮肤病,如过敏性休克,重症多形性红斑、中毒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缓解病情的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皮肤病如天疱疮等也有一定效果。常用者有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氟美松)、倍他米松等。对危重皮肤病用量开始要大,以控制病情的发展,病情控制后可逐渐减到维持量,以至逐渐停用。各种常用激素等效用量的计算方法为: 可的松20mg≈氢化可的松25mg≈强的松或强的松龙5mg≈地塞米松0.75mg≈倍他米松0.5mg,本类药物长期或大量应用,可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如类柯兴综合征、糖代谢紊乱、蛋白质紊乱、神经精神症状、继发感染等,以及皮肤上出现痤疮、萎缩纹、瘀斑、皮肤变薄、毛细管扩张、色素沉着、多汗症等。因此,用药前必须排除禁忌证,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免疫抑制药 是对机体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免疫活性细胞,抑制抗体生成或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所引起的炎症。免疫抑制药一般包括皮质激素、由抗肿瘤药物中筛选出的细胞毒药物及生物免疫制剂等。用于一些自身免疫病(如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肿瘤(如蕈样肉芽肿)和其他一些皮肤病(如变应性血管炎、口眼生殖器综合征、银屑病)。禁用于孕妇、感染、有骨髓抑制倾向或骨髓增生不良、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无或低球蛋白血症患者。本类药物毒性较剧,副作用较多,长期大量应用易发生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较多见)、胃肠道障碍、继发感染(霉菌、细菌、病毒)等,有时可引起肝肾损害。烷化剂有的损害睾丸和卵巢,导致不孕,有的可改变遗传基因,形成畸胎。长期应用,由于免疫监护功能被抑制,可以致癌。此外,烷化剂中环磷酰胺还可引起脱发及出血性膀胱炎。 皮肤科常用的免疫抑制药
(续表)
抗霉菌剂 抗霉菌剂具有杀灭和抑制霉菌的作用,分内用与外用两类。常用的内用抗霉菌药物如下: 灰黄霉素 对浅部霉菌具有抑制作用。药物吸收后积聚于皮肤角层,与皮肤、毛囊及爪甲的新生角蛋白相结合,防止敏感霉菌继续侵入,霉菌随皮肤或毛发的自然或人工脱落而离体。主要适用于头癣,其次为叠瓦癣和泛发性体癣,对脓癣、全身性深部肉芽肿 (继发和红色毛癣菌所致)、孢子丝菌病、足分支菌病(巴西奴卡菌)都有相当疗效。但对花斑癣无效。副作用可有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等。不宜长期和反复应用。对孕妇以及卟啉症、红斑狼疮、光敏感等患者忌用。 灰黄霉素有粗粒(30~60μm)和微粒(5~30μm)之分,国产一般为中粒(或称亚微粒)。一般用量粗粒每日20mg/kg,微粒每日10mg/kg,每日最大量粗粒不超过1g,微粒不超过0.5g,亚微粒0.75g。小儿剂量按体重计算量增加1/3。若同时用茵陈酮 (对羟基苯乙酮)每日15mg/kg,可提高灰黄霉素的疗效。 二性霉素B 为七烯类抗深部霉菌抗生素。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与敏感霉菌细胞壁的脂醇结合而使其渗透性改变,引起细胞内钾离子及糖等内容物外渗,从而抑制霉菌生长。适用于隐球菌、念珠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丝菌、毛霉菌、奴卡菌等所引起的霉菌病。本药毒性较大,可发生寒战、发热、胃部反应、血栓性静脉炎、肝肾损害、贫血、粒细胞减少、心律失常、嗜睡、惊厥(见于婴儿)、低血压、低血钾等。 口服每日4次,反应虽少,但吸收较差,疗效不好,现仅用于口腔感染。一般采用静滴,每日剂量0.1~0.25mg/kg,每日或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临用时用注射水或5%葡萄糖溶液稀释至0.1mg/ml,以后可渐增至每日1mg/kg。总量2~4g,一疗程4~8周。溶解后应在24小时内用完。静滴速度宜慢,每次六小时以上,药液要避光。为减少副作用,同时加用皮质激素、维生素B6、B12,在静滴前口服盐酸苯海拉明、阿斯匹林。静滴时可采用双连瓶静滴注,即一瓶内加入本品和肝素10~30mg,另一瓶内加入维生素B6和C,前瓶针头刺入血管,后瓶刺入前瓶远端的皮管内,夹住前瓶先滴后瓶数分钟,夹住后瓶开放前瓶,滴数分钟,两瓶如此交换滴入,直至滴完。可减少血栓性静脉炎发生。鞘内注射0.5~1.0mg/次,每周2~3次。二性霉素B的甲酯衍生物称二性霉素B甲酯盐酸盐,其抗菌活性与母体化合物近似,毒性较低,可供气雾吸入和膀胱冲洗等。 庐山霉素 为七烯类抗霉菌抗生素,其抗菌作用与二性霉素B相同。适用于皮肤粘膜,内脏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副作用与二性霉素B相同。静滴首次每日1~5mg,渐增至每日0.5~1mg/kg。 球红霉素(抗霉菌抗生素414) 为国内首创的七烯类抗霉菌抗生素,对念珠菌、隐球菌、曲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对敏感霉菌细胞的作用与二性霉素B相似。适用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菌病等。副作用有轻度发热、静脉炎、低血钾、皮疹、腹痛等。口服采用0.2~1%溶液,每日2~6mg/kg (1mg≈200u),静滴采用去氧胆酸钠制剂,每日1.5~3mg/kg,溶于5~10%葡萄糖溶液内稀释成0.01~0.05%浓度,速度宜慢,每日或隔日一次,2~3月为一疗程,总量15~20g,必要时可在滴液中加入皮质激素,减轻毒性反应。 制霉菌素 为四烯类抗霉菌抗生素。对念珠菌、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曲菌、球孢子菌、孢子丝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似乎是通过破坏细胞膜使钾释出,因而引起细胞内糖元分解中止。适用于念珠菌病、曲菌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因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抗肿瘤以及免疫抑制剂所致的霉菌性二重感染。副作用可有胃肠道反应,减量或停用后即消失。口服成人每次50~100万u/次,每日3~4次,小儿每日5~10万u/kg。多聚醛-制霉菌素毒性较低,作用和适应证与制霉菌素基本相同,口服每次5万u,每日1~2次。 曲古霉素 为七烯类抗霉菌抗生素,对念珠菌、酵母菌、隐球菌、黑霉菌、毛发癣菌等都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以及预防和治疗霉菌性二重感染。副作用有轻度腹泻、呕吐。成人每日20~40万u,分次口服; 小儿每日5000~10,000u/kg。 克霉唑 为三苯甲咪唑衍生物。系广谱抗霉菌抗生素。对念珠菌、隐球菌、曲菌、藻菌、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小芽孢菌等都有良好抑制作用。作用与灰黄霉素相似,对深部霉菌的作用比制霉菌素强。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损伤霉菌的细胞壁。适用于念珠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藻菌病、曲菌病、隐球菌病等深部霉菌病;也用于耳霉菌病、叠瓦癣、体癣、手足癣等。副作用: 有胃肠道反应,减量或饭后服可缓解;长期服用可见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减少,停服后可恢复。口服: 成人每次0.5~1g,一日3次; 小儿每日20~60mg/kg,分三次服用。治疗深部霉菌病,宜与二性霉素B联合使用。咪唑的衍生物中,用作抗霉菌病的除克霉唑外,尚有双氯苯咪唑(Chloromizole)、异比唑(mi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等。 5-氟胞嘧啶 5-氟胞嘧啶(5-FC)对念珠菌、曲菌和隐球菌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药物入体后即脱氢基而成5-氟尿嘧啶,与霉菌细胞的核糖核酸结合释出尿嘧啶而成异常的核糖核酸,从而扰乱霉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故在试管和组织中都有抑制甚至杀死霉菌作用。适用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菌病、着色霉菌病等。副作用较小,有胃肠道反应、皮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血清转氨酶及尿素氮升高等,但停药后可消失。孕妇忌用。口服每日50~200mg/kg,分数次服下,疗程为数周或数月。对隐球菌脑膜炎、白色念珠菌败血症或肺部感染,可与二性霉素B联合使用。 哈霉素 为一种七烯类抗霉菌抗生素。对念珠菌、组织荚膜胞浆菌等都有抗菌作用。适用于念珠菌病、组织荚膜胞浆菌病等。可有消化道反应,对肾脏有一定毒性。口服成人每日20~50mg/kg。 茋脒 为芳香双胺类制剂,可用为抗霉菌药,适用于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等。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损害。静滴开始量为50mg溶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2小时内滴完。第三日100mg,以后隔日150mg,10~15次为一疗程。二羟茋脒为芳香双胺类另一制剂,疗效较茋脒好,毒性较小。静滴剂量每日5mg/kg,加入5~10倍5%葡萄糖溶液,总量250~450g。副作用,适应证及用法与茋脒相同。 大蒜素注射液 为我国创制的一种抗霉菌药,化学名为三硫二丙烯,对隐球菌、念珠菌、曲菌、青霉菌、发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适用于念珠菌及隐球菌性感染等。制成0.3%针剂,成人每日30~60ml加于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1000ml中缓慢静滴,小儿酌减,疗程2周至4月。亦可口服,每次40~60mg,每日3次。 碘化钾 可使深部霉菌病的肉芽肿溶解和吸收,适用于孢子丝菌病、着色霉菌病、放线菌病、皮炎芽生菌病等。口服可配成5~10%溶液,开始每日1~2g,渐增量至每日3~6g,持续1~2月。若口服碘化钾引起反应时,可改用碘化钠;每日静注1g,渐增量至每日4~5g。其他抗霉菌药物 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适用于放线菌病及奴卡菌病; 磺胺类药物适用于奴卡菌病、足分支菌病及孢子丝菌病。剂量与用法与一般相同,但疗程要长,有的剂量比一般应用要大。 ☚ 皮肤病外用治疗 皮肤病物理治疗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