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利什曼病
皮肤利什曼病由热带利什曼 (Leishmania tropicacomplex)、巴西利什曼(L. braziliensis complex)和墨西哥利什曼(L. mexicana complex)等3个种团的某些虫种引起。它们的形态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相似,但无鞭毛体期的大小有些差异,且在地理分布、生物学、生化、免疫及致病等方面各有特点。
皮肤利什曼病分布于欧、亚、非、美四洲。根据病原不同和地理分布的特点,一般将本病分为两大类,即东半球皮肤利什曼病和西半球皮肤利什曼病。
东半球皮肤利什曼病 发生在欧、亚、非三洲,由热带利什曼种团的原虫所引起,又可依其病原、流行病学及症状的不同分为急性坏死型和迟发溃疡型。
急性坏死型 又名乡村型或湿型,病原体为热带利什曼原虫大型亚种 (L. tropica major Yakimoff &Schokhor,1914)。此虫虫体较大,可达5.49×3.92μm,胞质内有空泡,核较疏松。
本病为一动物源性疾病,流行于中亚的卡拉库姆和克齐尔库姆以及非洲的撤哈拉等沙漠地带。贮存宿主主要是大沙鼠和红尾沙鼠。人的感染只发生在荒漠及其附近的居民点内,以及从事开垦或其它活动的流动人口中,有时可出现大流行。野生动物间传播媒介为高加索白蛉。从野生动物传给人的媒介主要为静食白蛉,其次是恩氏白蛉 (Phlebotomus ansari)、蒙古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P. alexandri)。
本病潜伏期1~4周。初起时,被白蛉叮咬处的皮肤发生红色小丘疹或结节、逐渐增大,炎症反应明显。1~2周后开始坏死,并出现脓样渗出物,很快形成边缘锐峭的浆液性溃疡。四周及中央有肉芽组织形成,并常为黑色痂块所覆盖。溃疡多见于下肢,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直径20~50mm,有时可相互融合,形状不规则。如无继发感染,经2~4个月,溃疡即停止发展,炎症反应减轻,坏死组织渐被清除,肉芽组织开始退化,并有上皮形成,最后结瘢愈合。病程约3~6个月,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迟发溃疡型 又名城镇型或干型,亦称东方疖。病原体为热带利什曼原虫小型亚种 [L. tropica minor(Wright,1903) Luhe,1906]。此虫虫体较小,最大为3.92×3.14μm,胞质中极少有空泡,核较致密。
本病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诸国。苏联的中亚地区,红海沿岸、中东与西非一些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有流行。本病多发生在老居民点,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狗虽偶可感染,但并非有效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在欧洲从意大利到苏联的亚美尼亚,为佩氏白蛉 (P. perfiliewi)和静食白蛉,在非洲为司氏白蛉(P. sergenti)。
本病潜伏期为2~8个月,偶可长达1~2年。初起为2~3mm的浅红或棕色丘疹或结节,表面光滑,并无明显的炎症浸润现象,中央常有带干鳞屑的凹陷,结节突出于皮肤表面,发展较慢,经2~3个月直径仅5~10mm。3~6个月后,可有少量渗出物出现,但无脓液,平均需6个月才形成溃疡。溃疡在早期较浅,肉芽增生并不典型,基部色红呈油脂状。皮损常见于两颊、前臂或手背等处。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痊愈后获得终身免疫。
上述两型皮肤利什曼病易与一般的皮肤化脓菌感染和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皮肤溃疡相混淆。发病地区以及病史和病程对诊断很重要。确诊依据病原检查,早期可从丘疹或结节抽取组织。如已出现溃疡,应先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物,再在肉芽组织与正常组织相邻处取标本作涂片检查,或用无菌干燥注射器吸取组织液进行培养。利什曼素皮内试验也有诊断价值,感染后很快即出现阳性反应,并在痊愈后长期保持此种免疫反应。
葡萄糖酸锑钠等五价锑剂对两型均有一定疗效。近年用单霉素治疗,疗效较满意,剂量为25万u,每天3次;或30万~40万u,每天2次,肌肉注射,共12~14次;副作用不大。左旋咪唑亦有较好的疗效,每周服2天,每天150mg,连续6~8周。局部治疗主要是保持溃疡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可采用阿的平和固态二氧化碳处理或X线照射。
预防原则包括治疗病人,捕杀感染动物,扑灭媒介白蛉和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在急性坏死型的流行区,对野外工作人员要特别加强防护,应选择地势较高无鼠洞又较通风的地点宿营,并采取各种防蛉驱蛉措施。此外,可用实验室内培养有毒力的热带利什曼鞭毛体,制成活虫苗进行接种,引起一小溃疡,痊愈后可产生对同型热带利什曼原虫的免疫力。热带利什曼原虫大型亚种对同型小型亚种均有保护作用。
西半球皮肤利什曼病 流行于美洲,又称美洲皮肤利什曼病。部分患者出现粘膜损害和转移性病变,可造成严重的组织破坏。病原体为巴西利什曼种团和墨西哥利什曼种团的一些亚种,分别引起粘膜病变的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和粘膜不受损害的胶工溃疡病。前者主要发生在南美,后者多见于中美,均属动物源性疾病,与某些森林野生动物有密切关系。这两类疾病在地理分布、流行病学和症状等方面,常有交织和重叠。病人痊愈以后,可在一段时间内对同型的疾病保持一定的免疫力。
粘膜皮肤利什曼病 病原体主要是巴西利什曼原虫巴西亚种 (L. braziliensis braziliensis Vianna,1911)及巴西利什曼原虫圭亚那亚种(L. braziliensis guyan-ensis Floch,1954)。巴西利什曼种团的原虫较小,胞质内无空泡,在仓鼠的皮肤内繁殖很慢,很少引起病变,甚至不发生感染;在三N培养基内生长极差,可在白蛉的前、中胃及后肠三角部位繁殖。
本病分布于南美的巴西、秘鲁、智利、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巴拉圭、哥伦比亚和圭亚那以及中美的巴拿马。某些森林野生动物,如圭亚那刺鼠、稻鼠属的3种鼠、夜猴、南美浣熊以及霍氏二趾树獭和Bradypus in-fuscatus树獭等。本病多见于因开发或修筑公路伐除森林后新建的居民点。数年后随着当地生境的改变和野生动物的逃逸,此病可逐渐减少以至消失。传播媒介为中间罗蛉(Lutzomyia intermedia)和Psychopygus组的某些蛉种。
潜伏期5~6个月。症状初起为小丘疹或结节,逐渐增大并出现溃疡,一般无痛感。皮损多见于四肢和头部,其它部位较少见。经原发性溃疡后,部分病人可出现粘膜和皮肤的转移性继发损害,如严重的溃疡形成和组织破坏。粘膜损害多见于口鼻连接处,使鼻中隔和上颚溃烂穿孔或出现鼻咽或喉的畸形,重者引起嘶哑,呼吸或吞咽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继发性皮肤溃疡主要沿淋巴管转移扩散,可遍及全身。转移病变可在原发损害的同时或愈后一段时间出现,间隔时间最长达23年。
秘鲁安第斯山区的秘鲁皮肤利什曼病与东半球皮肤利什曼病相似,皮损为单个溃疡,无粘膜损害或转移病变,病原体为巴西利什曼种团的秘鲁利什曼原虫 (L. peru-viana Velez,1913),贮存宿主为狗。
胶工溃疡病 因患者大多是采集糖胶和树胶的工人而得名,病原体为墨西哥利什曼种团的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墨西哥亚种(L. mexicana mexicana Biagi,1953)。此种团原虫虫体较大,胞质内有许多空泡;在仓鼠体内生长迅速,常引起组织细胞瘤等病变,并可向四肢及全身转移; 在三N培养基内易繁殖;在白蛉消化道内的发育繁殖仅限于中、前胃; 与巴西利什曼种团的原虫无交叉免疫作用。
本病主要分布在中美的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在南美的圭亚那和玻利维亚也有流行。自然感染的动物有大耳攀鼠、白足鼠、刚毛棉鼠、圭亚那刺鼠以及稻鼠、棘小囊鼠、刺豚鼠等属的动物共20余种,均为森林树栖性啮齿动物。媒介为罗蛉属的黄盾罗蛉(Lutzomyia flaviscutellata)及Lu. olmeca.病人主要为流动人口。每年于12~1月雨季当地常有大批采胶工人进入森林,此时正值白蛉季节,因此获得感染,而旱季的红木采伐工则很少受染。在森林中从事农垦的工人也常得此病。在洪都拉斯,大耳攀鼠为当地森林中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感染率可达40%,且其数量以雨季最多,更有利于本病的传播。
潜伏期一般在1个月以内。症状初起也是丘疹或结节,以后逐渐增大并出现溃疡。溃疡边缘色红,常高出皮肤,周围有轻度水肿。多发性溃疡可伴有淋巴管或淋巴结炎。皮损好发于耳轮,其次为颊、前额、颈和前臂等暴露部分。溃疡大多在6~8个月内愈合,但耳部的皮损易成慢性,可持续数年不愈,局部常肿胀,软骨逐渐破坏,重者可致耳轮的部分或全部脱落,出现胶工溃疡病特有的耳形。
在委内瑞拉和巴西偶见弥散型皮肤利什曼病,与胶工溃疡病不同,结节并不溃烂,但向全身各部扩散,以面部和四肢为多。皮肤上可满布块样结节,内含大量利什曼原虫。在血液和骨髓内也能发现原虫,内脏则不受侵犯。病程极慢,常长达数年之久,可出现暂时缓解,但不久又复发。
美洲皮肤利什曼病应与皮肤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梅毒瘤、走马疳、皮肤结核及寻常狼疮等疾病鉴别。弥散型皮肤利什曼病则易与瘤型麻风相混淆。诊断主要根据特有的流行病学史和症状以及从皮损处查见利什曼原虫。早期原虫较易发现,但在溃疡的后期原虫大为减少,应在溃疡的肉芽组织附近取材。除作涂片检查和培养外,最好同时从皮内接种易感动物,对诊断本病有一定的帮助。亦可采用利什曼素皮内试验以及间接荧光抗体和对流免疫电泳等检查,病人大多出现阳性反应。弥散型皮肤利什曼病的皮内试验常呈阴性,但皮肤涂片极易发现原虫,诊断并无困难。
葡萄糖酸锑钠等五价锑剂以及芳香双脒剂对美洲皮肤利什曼病有一定的疗效。用甲硝咪唑,每次250mg,每天3次,连服10天,有较好的效果。对粘膜皮肤利什曼病,特别是发生转移性继发损害的病例较难治,可使用长效抗疟药双萘羟酸环氯胍治疗,肌肉注射350mg 1次;或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剂量开始为0.2mg/kg,逐渐递增到1mg/kg,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8周,但后者毒性较大,宜慎用。对弥散型皮肤利什曼病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上述药物对本病的疗效均不满意。局部疗法主要是保持溃疡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对口鼻粘膜溃疡可用1%可卡因冲洗,再以1~2%酒石酸锑钾溶液或黄连素溶液涂抹。痊愈后,可根据情况对组织缺损施行整形手术,
预防原则同其它利什曼病。对居民较集中的森林区采取大面积的灭蛉措施,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对进入林区的临时工作人员应加强防护,如在身体的暴露部分涂搽驱避剂,或头戴防虫网。森林内宿营用帐篷和活动房屋须安装细孔纱窗或用杀虫剂处理。睡眠时宜挂细纱蚊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