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浪前365—前275Pyrrhon古希腊哲学家。生于伊罗。据说曾参加亚历山大的军队远征,到过印度。是希腊最初的怀疑论者,认为由感觉和理性得来的知识都不可靠,要认识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甚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亦可怀疑。主张对事物不下任何判断,认为这样就可避免一切纠纷,保持宁静的生活。没有著作传世。 皮浪约前365—前275Pyrrhon古希腊哲学家、伦理学家、怀疑主义学派创始人。出生于爱利斯。早年是画家,潜心研究过德谟克利特、爱利亚学派、麦加拉派的学说。随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到过印度,旅游过亚洲不少地方,同印度的裸形智者和波斯的僧侣有过频繁交往。后来回到故乡讲学。他的学生和朋友并不多,严格地讲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的怀疑主义学派。但因其思想特点及对后世的思想影响,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仍把由他开始形成的怀疑主义思潮称为怀疑主义学派或皮浪学派。皮浪的学说,实质上是对以往各种怀疑主义思想的集成与体系化。他持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伦理观,否定人们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判断的真实性、正当性与必要性。认为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因此,人们的一切行为和关系的善恶、美丑、正邪、荣辱、成败甚至生死存亡等都没有什么确定的区别;无论是认识论上的、还是伦理观上的论争以及由此引起的烦恼,都是由于对某事物或行为作了独断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算不上善和幸福。真正的善和幸福就是心灵的安宁;要求得心灵的安宁,就应该对现实和将来的一切,都采取冷漠态度,不为外界任何物质性功利和精神性荣辱甚至生死安危等所动心。保持心灵无纷忧的安宁就是至善,就是幸福。而达到这种状态,最根本途径与方法就是对一切不作任何判断,“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就好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2页)所以,皮浪伦理观的宗旨是,保持不作任何判断的“存疑”,就是伦理的最高的善,也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和人生最大幸福。这是对古希腊传统道德观中各种知识道德论的否定。皮浪的现实人生中,仍保留了大多数古希腊哲人的人格;他力求使自己生活方式与其学说一致。据后学者记载说,他不回避任何危险,有时对着一堵墙撞去,完全不相信自己感觉的确实性,故他的学生不得不常常跟着他,不断地把他救出险境;而他不管是摔倒、被狗咬、撞车翻船,都保持冷漠不动心状态。有一次乘船,遇风暴船簸欲翻,船上人都惊恐异常,他却安然地指着船上一头若无其事地吃食的猪说:聪明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皮浪的怀疑主义伦理观肯定了人们认识和行为的相对性,反对认识的独断论和伦理绝对主义,这有一定合理性;但他由此得出不置可否、冷漠不动心的结论,又是片面的,其社会作用是消极的,而这正符合当时亚历山大统治集团的需要,因而其学说一直沿袭下来。每当旧制度没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总有部分人出于无可奈何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接过它聊以自慰。皮浪本人没留下著作,其思想由其学生蒂孟(前320—230年)记录整理,流存下的也只剩一点残篇。蒂孟之后,皮浪主义已不能自立门户,并入柏拉图学园派。到古罗马时期,皮浪主义复兴,被称为后期怀疑主义。其主要代表者塞克斯托·恩培里克(约公元二世纪)所著《皮浪学说概略》,记述了皮浪怀疑主义的基本思想。 皮浪 皮浪约公元前365—约前275Pilang,Pyrrhon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生于爱利斯,担任过祭司,参加过亚历山大军队的远征,到过印度。认为由感觉和理性得来的知识都不可靠,要认识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甚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亦可怀疑。人既不能从自己的感觉也不能从自己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还是假,故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对任何事物来说,它既存在,也不存在;人的行为只是按照风俗习惯所作的约定,无所谓正当与不正当,荣耀与不荣耀。任何事物都没有美丑之分,对它们不能下任何判断,因为人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不要任何知识,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不作任何反应,以免引起无谓的争论和烦恼。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据说一次航行遇上风暴,船上的人都很害怕,而他却指着船上仍在安静地吃东西的一头猪说:聪明人应该象这猪一样不动心。这实质上是对知识和科学的否定,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消极悲观,听天由命的没落情绪。 ☚ 卢克莱修 西塞罗 ☛ 皮浪否认知识的可靠性,并断言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主张最高的善是不作任何判断。倡导一种不动心、一切随遇而安的人生理想。参见“哲学”中的“皮浪”。 皮浪约前365—约前275Pyrrhon又译“皮罗”。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皮浪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事物不可认识,“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主张完全弃绝任何判断,以求灵魂的安宁。 皮浪 皮浪约公元前365—前275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创始人。据说生于伊利斯,曾随亚历山大远征。无著作流传,其观点由旁人记载得知。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可信,只会扰乱人心;要求得灵魂的安宁只有对一切持怀疑态度,既不要禁止,也不要追求,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这种怀疑不是动摇不定和内心疑惑,而是最彻底的心平气和,放弃一切思索,主张像猪狗一样“不动心”,是一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处世态度。 ☚ 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 ☛ 皮浪 皮浪约前365—约前275Pyrrhon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伊利斯。曾参加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军队的远征,到过印度。认为理性与感觉都不能提供真实的知识。因此人对一切事物最好采取怀疑的态度,保持沉默,不要轻易下结论。也就是在思想上默于不可知,安于不知,就可以达到心神恬静的人生目的。代表早期的怀疑主义,后被古希腊埃奈西德穆(Ainēsidēmos Knossos,约前100—前40)代表的晚期新怀疑主义所继承。 ☚ 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