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弁古冠名。用白鹿皮製作,爲視朝時常服。其縫合處名會。會有結飾,綴以五采玉,名璂,也寫作綦。天子十二會,十二璂。下以次遞減。冠頂名邸,用象骨製成。劉歆《遂初賦》:“載約屨而正朝服兮,降皮弁以爲履。” 皮弁古冠名。用白鹿皮制作,为视朝的常服。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缀以五采玉,名璂,也写作綦。天子十二会,十二璂,下以次递减。冠顶名邸,用象骨制成。隋唐自皇太子至六品以上官皆戴此冠。见《后汉书·舆服志下》 皮弁❶以白鹿皮爲冠。《儀禮·士冠禮》:“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 鄭玄注:“皮弁者,以白鹿皮爲冠,象上古也。” 鄭玄《三禮圖》: “皮弁,以鹿皮淺毛黄白者爲之。” (《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冕弁冠 > 皮弁 皮弁 píbiàn 白鹿皮所製之冠。其形如覆杯,以多塊上尖狹下寬延之皮片拼接縫合而成。其縫合處稱會,周制天子十二會。會間綴以五采玉爲飾,名爲璂,亦作綦,天子十二璂。弁頂稱邸,用象骨製成,故稱象邸。弁上可横插以笄,多以玉製,故稱玉笄。用爲朝服,天子以下會璂遞减,歷代服制多有明定。《周禮·夏官·弁師》:“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璂,象邸玉笄。”鄭玄注:“會,縫中也。璂,讀如薄借綦之綦。綦,結也。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玉十二爲飾,謂之綦。”孫詒讓正義:“皮弁爲天子之朝服。”《後漢書·輿服志下》:“執事者冠皮弁,衣緇麻衣,皂領袖,下素裳,所謂皮弁素積者也。”《晉書·輿服志》:“皮弁,以鹿皮淺毛黄白色者爲之。《禮》‘王皮弁,會五采玉𤪌,象邸玉笄’,謂之合皮爲弁。其縫中名曰會,以采玉朱爲𤪌。𤪌,結也。天子五采,諸侯三采。天子則縫有十二,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孤四,卿大夫三。”書注:“邸冠,下抵也,象骨爲之。音帝。”《三才圖會·衣服》:“〔國朝冠服〕其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朝覲,則服皮弁。其制,用烏紗冒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中綴五采玉十二以爲飾,玉簪紅組纓。” 皮弁 (《三才圖會》) 皮弁píbiàn也称“皮弁冠”。周礼规定的天子、诸侯、大臣所戴冠帽的一种,主要用于天子视朝、诸侯告朔。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汉代以前用白鹿皮制成,以“璂”的数量区分等级。隋唐时,自皇太子至六品以上的官员皆服皮弁。清代废止。《诗经·卫风·淇奥》:“会弁如星。”汉郑玄笺:“天子之朝服皮弁,以视朝。”唐孔颖达疏:“以皮弁,天子视朝之服。”《礼记·玉藻》:“诸侯……皮弁听朔于太庙。”《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汉郑玄注:“会,缝中也。璂,读如薄借綦之綦。綦,结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诗》云‘会弁如星’,又曰‘其弁伊綦’,是也。邸,下柢也,以象骨为之。”又《春官·司服》:“眡朝,则皮弁服。”清孙诒让正义:“皮弁为天子之朝服,《论语·乡党篇》‘吉月必朝服而朝’,《集解》孔安国云:‘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曾子问》孔疏引郑《论语注》同。盖以彼月吉诸侯视朔,当服皮弁,而皮弁为天子之朝服,故亦通称朝服。”《后汉书·舆服志下》:“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所谓夏之毋追,殷之章甫者也。委貌以皂绢为之,皮弁以鹿皮为之。”《通典·礼志十七》:“(皮弁)[晋]依旧制,以鹿浅毛黄白色者为之,其服用等级并准周官。[后周]田猎则服之,以鹿子皮为之。[隋]因之。大业中所造,通用乌漆纱,前后二傍如莲叶,四闲空处又安拳花,顶上当缝安金梁。梁上加 皮弁 (明王圻《三才图会》) 皮弁 (山东邹县明墓出土) 皮弁 皮弁官帽的一种。《晋书·舆服志》: “皮弁: 以鹿皮浅毛黄白色者为之。《礼》: ‘王皮弁,会5采玉𤪌,象邸玉笄,’ 谓之合皮为弁。其缝中名曰会, 以采玉朱为𤪌。𤪌,结也。天子5采,诸侯3采。天子则缝有12, 公9,侯伯7,子男5,孤4,卿大夫3。” ☚ 佩青绂 皮弁冠 ☛ 皮弁 皮弁古代贵族戴的一种帽子,亦称皮弁冠。《后汉书·舆服志》记其形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所谓夏之毋追,殷之章甫也”。《晋书·舆服志》载:“皮弁以鹿皮浅毛黄白色者为之。《礼》‘王皮弁,会五采玉𤪌,象邸玉笄’,谓之合皮为弁。其缝中名曰会,以采玉为𤪌。𤪌,结也。天子五采,诸侯三采。天子则缝有十二,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孤四、卿大夫三。” ☚ 弁 爵弁 ☛ 皮弁古代用白鹿皮制成的冠,为天子朝服时所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