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piyajie de youxi lilun又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20世纪三大游戏理论之一,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首先,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思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同化和顺应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职能。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就是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的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儿童出现模仿;另一种是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儿童出现游戏。第二,皮亚杰提出游戏的发展阶段理论。游戏是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活动一致的。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水平。游戏发展阶段与智力发展阶段是一致的。学前期儿童的智力发展分成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游戏相应地也可分成练习性游戏和象征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是在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游戏,是最早的一种游戏形式。儿童主要通过身体动作、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游戏的驱力就是取得“机能性快乐”。象征性游戏是在前运算阶段形成发展起来的。这时儿童发展了想象能力,可以假扮不在眼前的事物,并用符号而不是整个身体游戏,这种有思维的参与并带有一个特殊的嬉戏性表征结构的游戏就是象征性游戏。第三,皮亚杰对游戏功能的论述。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转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不必通过顺应来进行平衡而受顺应的约束。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以使同化作用成为可能。而社会适应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它不是由儿童创造的,而是通过强制的、集体的形式传递给他的,不适合儿童。只有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才能按个体需要加以改变,作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唤起儿童过去的经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迫使儿童去适应现实。游戏是解决儿童情感冲突的一种手段。同时,皮亚杰指出,游戏对智能发展是一种机能练习,即巩固和成熟。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70年代以来游戏研究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但是,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对游戏与智力关系的片面理解。他把游戏看成了智力活动的附属物,只看到智力发展对儿童游戏的制约作用,而没有看到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把游戏与智力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单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的游戏理论的价值。 ☚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游戏学习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