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皇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人/一夫/八骏/九五/九霄/三顾/大角/大驾/大家/万岁/上元/弓剑/飞龙/一丈夫/九重天/大王风/马上公/八音遏密/日/丰沛/天上/天囚/天仗/天衣/天声/天表/天泽/天语/天怒/天恩/天顾/天笔/天座/天容/天章/天韵/天德/天颜/天藻/元龙/元辟/云章/日月/日兄/日边/日角/日君/日毂/升遐/丹扆/凤驾/凤辇/六飞/六龙/云台仗/长安日/无私之光/玉色/玉旒/龙虎/龙象/龙鼎/龙翔/龙髯/东瑟/号弓/立极/圣明/圣藻/白日光/汉祖风/龙去鼎湖/扛鼎/至尊/回銮/华盖/行在/刘郎/阳泽/伐荻人/衣黄人/赤日/辰晷/轩龙/轩驾/时乘/伯昌/龟鼎/灵化/灵修/阿瞒/赤龙子/赤帝子/赤精子/冻雀唐昭/青冥/青盖/雨露/岩梦/垂旒/金字/炎曦/春泽/南面/奎画/奎章/重华/重规/重瞳/皇圣/皇极/皇灵/皇舆/禹汤/独夫/帝秦/祖龙/南阳气/秋风客/泥金事/虎步龙行/宸/秦市/秦鹿/珠旒/真龙/桀纣/留香/高文/高旻/烛远/宸心/宸严/宸念/宸驾/宸威/宸虑/宸衷/宸章/宸眷/宸断/宸景/宸幄/宸游/宸谟/宸鉴/宸慈/宸舆/宸聪/宸赠/宸瞩/宸襟/宸藻/宵旰/陶钧/郭隗金/郭隗尊/衮龙袍/黄屋/乾元/乾文/乾龙/曹刘/冕旒/帷扆/铜马帝/鸾龙/隆指/隆准/隆姬/隆颜/隆准公/辇毂/惠风/裂缯/鼎湖/遗弓/皓日/御墨/愤王/遐弃/紫髯将/遗弓剑/鼎成龙去/鼎湖乘龙/楚骓/楚幕/虞宾/睿渥/銮驾/翠盖/璇玑/赭袍/髭圣/羲唐/羲娲/羲黄/攀髯/歌风亭长/锦帆天子

☚ 蹊田夺牛   一人 ☛

皇帝huángdì

是我国古代专制君主的称谓之一。在甲骨文、金文和上古典籍中,已屡见“皇”“帝”等称号。许慎《说文解字》:“皇,大也。”“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起于商代末期,商王生称王,死称帝。
《风俗通义》说:“皇者,中也,光也。”因而“皇”是至高无上的光明无比的神圣称号。《白虎通义》称:“得合天地者称帝。”也就是说,“帝”是统御天下、象征人间权力的称号。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皇帝”一词的使用却是由秦朝开始。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商议秦王的尊号,劝秦王嬴政称“泰皇”,但嬴政并不满足,他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于是下令“去‘泰’著‘皇’,采用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称“朕为始皇帝,后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从此,“皇帝”一词作为我国专制君主的称呼,直到清朝帝制被推翻才被废止。

皇帝huángdì

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朝。

皇帝;黄帝

◉ 皇帝huánɡdì  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例〉我国~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近〉皇上/ 君王/ 君主。
◉ 黄帝Huánɡdì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被公认为华夏族的始祖。〈例〉拜谒~陵/ 相传炎帝、蚩尤先后作乱,~率领各部落击败炎帝,击杀蚩尤。

皇帝huangdi

封建君主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

皇帝huáng dì

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赵嬷嬷道)“也不过是拿着~家的银子往~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十六·334)

皇帝/大帝/万岁爷/云日/车驾/巨公/仁皇/玉旒/圣人/圣上/圣仪/圣主/圣明/圣皇/圣宸/圣朝/老爷子/休祚/宅家/羽葆/轩龙/县官/明上/垂旒/钧慈/神圣/陛下/真龙天子/宸/宸造/扆旒/黄中君/黄屋/冕旒/渊圣/旒纩/旒扆/嘉皇/銮驾/翠盖/上皇/圣父/老佛爷/圣母/慈壶

☚ 头衔   皇帝 ☛

皇帝

皇帝

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又:“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 前代帝王   大帝 ☛

臣民、臣下、臣子;帝王、国君、国王、皇帝、皇上、君王、君主、圣君、圣上、天子

○臣民chén mín

(名)泛指国家统属的臣子和百姓:从此励精图治,以慰~颙望之心。

○臣下chén xià

(名)君主制时代的官吏:~受命于危难之际|鼓励~进谏|~不敢抗命。

○臣子chén zǐ

(名)臣:尽~之道|你我都是做~的。

●帝王dì wáng

(名)泛指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将相|放弃~尊号 |封建~。

●国君guó jūn

(名)君主国家的统治者:辅佐~|贤妃助~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

●国王guó wáng

(名)一国的君主:波斯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与贵族的矛盾。

●皇帝huáng dì

(名)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登基|~老儿|~御玺|谋杀~的反贼。

●皇上huáng·shang

(名)臣民称在位的皇帝:~是金口玉言|~震怒至极。

●君王jūn wáng

(名)〈书〉古称天子或诸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不早朝。

●君主jūn zhǔ

(名)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专制 |~立宪|~政体。

●圣君shèng jūn

(名)贤明的君主:~贤相|辅佐~|~任法不任智。

●圣上shèng shàng

(名)称在位的皇帝:~英明|~仁慈|请~从速发兵|~銮驾南行。

●天子tiān zǐ

(名)古以为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朝拜~|行~之政|真命~。

皇帝←→皇后huáng dì ← → huáng hòu

皇帝: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皇后:皇帝的妻子。
【例】 但是,袁世凯自己要做皇帝,为什么留下他真正对头的旧皇帝呢?(鲁迅:《伪自由书· 〈杀错了人〉异议》)皇后打扮得花枝招展似的。

皇帝huáng dì

〖名词〗
一、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始于秦(4)。《丰乐亭记》: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从前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了李景的十五万军队。《三槐堂铭》:以直谏事仁宗皇帝。——用直言规劝事奉仁宗皇帝。
二、指宋仁宗赵祯(1010—1063)。北宋皇帝,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1)。《袁州州学记》: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宋仁宗]皇帝二十三年,下诏书在各州县设立学校。

皇帝

皇帝

皇(皇王;皇极;皇辟;皇枢;皇灵) 上(太上) 帝 王
天子,皇帝:天辟
皇帝和太后:帝后 日月
封建帝后自谦之词:眇身
指皇帝:朝家 禾绢 当宁 耀灵 宸景鼎湖 邃旒 韬旒 圣神 云骖 辇毂 圣躬 天造 大驾 元龙 极星 国家 官里 高准 高旻 髯龙 龙服 龙象 云骖 黄中 黄后 衣黄人 衮龙袍 真龙天子
借指皇帝或皇后:圣驾
皇帝的代称:扆旒 圣明 圣朝 乘舆 御驾
皇帝之称:圣国
旧时对皇帝的称呼:官家
臣民对皇帝的称呼:皇上
臣下对皇帝的称呼:皇爷
对皇帝的敬称:宸造
唐代宫中对皇帝的敬称:宅家
对皇帝的尊称:圣皇 圣宸 渊圣 陛下
君主时代对在位皇帝的尊称:圣上
对当代皇帝的尊称:圣主 圣君 圣后圣帝
皇帝自称:
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大行
与皇帝有关的:御(~众;~览) 圣(~旨;~驾) 龙(~颜;~体;~床;~准;~墀;~旟;~骥;~服;~象;~驭;~扆;鸾~;髯~;真~;飞~;轩~;天~;六~;衮~袍)
(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皇帝)

☚ 皇帝   各种皇帝 ☛

皇帝/各种皇帝

☚ 天子   皇帝 ☛

皇帝

君主制国家元首名称之一。在中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王”不能充分显其尊贵。王绾、李斯等大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故上尊号为“泰皇”。但秦王只取“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古莫及己”,遂自称“始皇帝”(《秦史记·秦始皇本记》)。此后皇帝成为历代中国封建君主的称号。秦汉时,皇帝还受到丞相的一定制约,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确立后,作为宰相的三省长官的权力被削弱。明清取消了丞相的设置,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独揽一切大权。在欧洲,皇帝一词出自拉丁文Imperator。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是军事统帅的荣誉称号,通常在取得巨大胜利时由元老院授予。从公元前27年起,奥古斯都把皇帝作为帝国元首的称号,后为欧洲许多实行帝制的国家所沿用。如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拿破仑和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路易·波拿巴都曾称为皇帝。

皇帝

君主制国家元首名称之一。中国自秦代开始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在欧洲,皇帝一词出自拉丁文Imperator。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皇帝是军事统帅的荣誉称号,通常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场合下由元老院授予。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公元前63年一公元14年) 开始作为国家元首的称号。

皇帝

皇帝

国家主宰者称皇帝。皇者,皇天。大、美、光、弘的意思。帝,天下第一。皇帝之称,始于秦代,此后历代沿用。《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 ‘皇帝,’ 命为 ‘制,’ 令为 ‘诏,’ 自称曰‘朕。’”胡三省注: “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帝号同天,名所莫加,而称皇者,以皇是美之大名,言大于帝。”

☚ 皇   皇后 ☛
皇帝

皇帝

秦以后历朝君主之专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决定合三皇、五帝之名号而称皇帝。此后,历代君主均沿用,成为中国封建君主之专称。

☚ 皇上   今上 ☛
皇帝

皇帝

封建社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称为“君主”、“天子”、“陛下”、“官家”、“万岁” 等 自称为“孤”、“寡人”、“朕” 等。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秦王嬴政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最早使用了皇帝这个称呼,自命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去 ‘泰’,著 ‘皇’,采上古 ‘帝’ 位号,号曰‘皇帝’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高祖本纪》裴骃集解引蔡邕曰: “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王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 蔡邕 《独断》曰: “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也; 帝者谛也,能行天道,事天审谛,故称皇帝。” 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的统治远及边隅蛮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握有臣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他的话是金口玉言,被称为 “制”、“诏”、“诰”、“谕”等,奉为圣旨,臣民一定要遵照执行。皇帝宣称皇权天授,自己有九五之尊; 驾驭着庞大的官僚机器,牢牢地控制国家; 豢养着忠顺的内府仆婢,为其服务; 占有专用的宫殿、乘舆、服饰,连龙的花纹、明黄的颜色也垄断起来。皇帝有一系列名号,登极之后有年号,死后有谥号,接受后人香火有庙号,葬身之处有陵寝号,等等 少数皇帝,雄才大略,有治国之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得以名垂青史。多数皇帝因循祖业,守成而已。一些皇帝昏聩荒唐、暴虐无道,遭到人民的唾骂。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宣统退位,此一称谓遂废。

☚ 天子   皇王 ☛

皇帝huáng dì

《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玄明粉(11)。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名称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秦王赢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皇帝

皇帝

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在欧洲,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期,“皇帝”是元老院授予军事统帅的荣誉称号; 到公元前27年奥古都斯开始把“皇帝”作为国家元首的称号。后为欧洲国家实行帝制时所沿用。法国拿破仑和路易·波拿巴都先后自称皇帝,实行中央集权。在中国,自从秦赢政统一中国,自封“始皇帝” 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称皇帝。在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皇帝是奴隶主、封建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一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仍称皇帝,但是虚设元首,没有实权。它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妥协的产物。

☚ 国家机构   君主 ☛

皇帝

皇帝

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秦以前的国君称王或天子。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天、地、泰三皇中泰皇最贵,上尊号为泰皇。赢政也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称“始皇帝”。同时,他还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作了明确规定: 自己对政治制度方面所作的决策,在行文上称为 “制”; 对下发布的命令,在行文上称为“诏”; 将以前自我称谓的“联”限定他(皇帝) 一人专用。以上规定意味皇帝的意志是国家的法律。皇帝是国家最高的行政首脑,皇帝还拥有司法权以及军队的最高控制权,皇帝之下的军政地方官僚机关必须绝对置于皇权之下。从此之后,历代封建君主都继承了秦始皇所规定的这套个人独裁专政的皇帝制度。

☚ 分封制   宰相 ☛

皇帝huang di

emperor

皇帝

emperor

皇帝

emperor
清光绪~Emperor Guangxu of the Qing Dynasty/塞拉西~Emperor Haile Selassie I(埃塞俄比亚前国家元首)/~陛下His Imperial Majesty

皇帝huáng dì

1、封建王朝从秦至清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曰):'天下大定,今各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 2、对秦以前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孔传:"皇帝,帝尧也。"又"皇帝清问下民。"孔传:"帝尧详问民患。" 3、三皇五帝的省称。《庄子·齐物论》:"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疏:"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虽复三皇五帝,乃是圣人而诠辩至理,不尽其妙。"

皇帝

对君王的称号。始见《尚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戳之不辜,报虐以威。”又:“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是对前代帝尧的尊称。《庄子·齐物论》:“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何足以知之?”这是以“三皇五帝”为皇帝。秦开始改称封建君主为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以后,皇帝一词只能在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意义上使用。

皇帝

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秦始皇始用此称,历代因之。

皇帝

我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请上尊号为泰皇。赢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定著“皇”,兼采上古帝号,称为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皇帝

君主的称号。秦王赢政在其即位第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包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均称皇帝。秦汉定制,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见蔡邕《独断》)。由于皇位是世袭的,于是以皇帝为本位推而及其亲属均有尊称,皇帝的父母称太上皇、皇太后,妻称皇后,子称皇太子、皇子、女称公主,孙称皇孙。此类名号,或秦立汉因,或至汉始定。皇帝的职权极为广泛:第一,为国家最高的行政首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三公、九卿分行政务,对皇帝负责,一切任用、选举与赏罚的最高权力均属于皇帝。第二。有最高的立法权。《汉书·杜周传》所谓“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就是最高立法权的体现。第三,有最高的司法权。诛赏刑赦的最高权力操之于皇帝。第四,有最高的监察权。除最高级官员如宰相等由皇帝自行监察外,并设御史台以监察百官,为皇帝的耳目之司。第五,有最高的军事指挥权。凡用兵遣将,须由皇帝的命令。皇帝集中一切大权,其受事听政则有朝会之制。朝会创立于秦代,一直延续到明清。除节日及各种礼节性的朝会外,皇帝经常用常朝会议的形式来处理政务,凡属大政、大狱、立法、军事,均属常朝会议的内容。常朝有一定的仪式、程序和固定的地点。但朝会的疏密,则因皇帝的勤政与否有很大的差别。皇帝的位号自秦汉厘定以后,可以说一直因袭到明清没有什么改变。但秦汉以后,历代因经济、政治的原因,皇帝的职权颇有轻重的差异。除三国魏初有一段集权的趋势外,君权逐渐卑落。东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形成了中古门阀士族阶层,对于君权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当时分行政务的尚书省,尤其是执掌铨选大权的吏部,完全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按门阀高低与族望大小,诸士族依流平进,随牒迁移,而君主完全不能过问。掌审议之权的门下省长官,也均以世家大族的首领充任。唯一能行使君权的是中书省,后来中书监、令之职亦归世家大族,皇帝遂被迫而寄其权于中书舍人等寒流,南齐永平初,中书通事舍人四员,各住一省,当时谓之四户;梁陈时有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掌国家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这实在是君主企图集权而与世家士族抗争的一种政治形态。北朝的君权比南朝稍为强大,但在同样的中古门阀政治的条件之下,与南朝仅有程度的差异,并无本质的不同。至隋代统一,君权稍有提高,炀帝时厉行中央集权,君权一时扩大,但当时士族门阀势力仍旧强大,结果招致贵族的反抗,隋代旋亦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灭亡。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势力至唐代依然存在,在政制的运用上,门下省复议与封驳之权颇大;官吏的除授也须出于吏部始为正式任命。这还是承袭南北朝的遗制。故君主虽有制敕等行使命令的方式,然事实上仍多限制。中唐以后,社会政治急剧变化,士族门阀日趋衰落,门下省复按封驳之权逐渐失实,官吏的除授,出于吏部正式任命者少,出于皇帝别敕除授者多,凡属“判”、“试”、“摄”、“知”等任用的方式,大都出自皇帝的别敕,而非吏部正式任命。虽然唐末藩镇之乱,使中央政权瓦解,但君权却在社会政治的矛盾中逐渐有其发展的趋势。五代纷乱之后,继之以宋的统一,社会政治转变,绝对君权逐渐形成。宋代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是:封建领主消失,地主土地所有制升降起落浮动性大,租佃制成为普遍的剥削形式,宗法性小农经济获得发展,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这一系列的变化就构成了有利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社会经济基础。宋太祖为了建立强固的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把行政、军政和财政三权分开,使其相互牵制,并且用“官”、“职”分离的办法,削弱各级官僚的权柄。明清两代是君权极度膨胀的时期,明太祖废宰相,以六部直接皇帝,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军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亦均总揽于皇帝。皇帝甚至可以在朝廷上任意杖责大臣。清制大体同明,并规定中央官署与地方官署之间不相统属,两者均直隶于皇帝,遇有互相坚执之事,惟以敕裁决之。

皇帝

官名。


职掌

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政权、军权、财权,发号施令,专制独裁。但皇帝的权力,也受到相权的制衡,与谏官、侍从官的干预。《宋史·陈禾传》:“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宋史·林栗传》:“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宋诏令》卷1《太宗即位赦天下制》:“仰承法度,不敢逾越。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简称与别名

❶帝。《宋史·范镇传》:“祖禹以帝年十四,非近女色之时,上疏劝进德爱身。……曰:‘臣言皇帝进德爱身,宜常以为戒。’”
❷人主、上、主。《要录》卷118壬戌:“上曰:‘朕为人主。’”《续资治通鉴》卷183:“宋主㬎。”同前书卷182:“帝㬎。”
❸人君、九重。《朱子语类》卷128《法制》:“人君深居九重,安知外间许多曲折?”《挥麈前录》卷2:“前此屡上封事剀切,九重固己默识其名。”《古隽》:“九,阳数之极,故天子称九重。”
❹九五之位、飞龙、龙飞。皇帝典故称。《齐东野语》卷14《巴陵本末》:“穆陵(宋理宗)既正九五之位。”《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清波杂志》卷3:“饮马驱骄虏,飞龙纪建炎。”《陶山集》卷1《资善堂御筵奉诏送陈资政出守邢州》:“共辅龙飞与五蛇。”《状元录》卷8《度宗朝》:“上语宰相曰:‘朕有一对:龙飞取士,省元龙,状元龙。’”按:“九”是单位数中最大,“五”居于一至九的中数。古人尊大,又讲中庸之道,因此“九五”成为最吉利的卦辞。“九五”、“飞龙”遂成为皇帝的尊称了。
❺天子、天、官家、大家、官里、宅家。汉唐以来相传的便称。《要录》卷114辛巳:“陛下贵为天子。”《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宋史·王震传》:“金人曰:‘南朝皇帝安在?’震曰:‘我官家非尔所当问。’金人怒,脔割之。”《东轩笔录》卷11:“(仁宗)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熟水。’嫔御进水,且曰:‘大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玉壶清话》卷1:“上谓夷简曰:归语元帅……,夷简受天语。”《云麓漫钞》卷3:“汉百官小吏称天子曰‘大家’,晋曰‘天’,唐人多曰‘天家’,今人曰‘官家’,禁中又语曰‘官里’。”《攻媿集》卷8《送黄景声秘丞提举浙西》:“宅家亲擢得真才。”《资暇集》下《阿茶》:“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
❻君、至尊、陛下。《金佗续编》卷2《吁天辨诬录》:“(岳飞)造次必于君,言语必于国,天下至今诵之。”《武林旧事》卷1《恭谢》:“唯有至尊浑不戴。”《徂徕先生文集》卷13《上孔中丞书》:“君,至尊也。”《长编》卷144甲辰:“陛下有范仲淹等臣,亦可谓难得之臣。”《日知录》卷24《陛下》:“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后人相沿,遂以为至尊之称。”
❼内家。对皇帝的俗称。《清波杂志》卷4:“‘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自熙宁后始贵密云龙,……赐及臣下无几。”
❽元首。《齐东野语》卷14《巴陵本末》:“四海之大,谁无兄弟,尊为元首,宁忍忘情?”《宋诏令》卷59《王旦进官制》:“股肱之任,与元首而同体。”《史记·夏本纪》:“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❾今上。当朝皇帝便称。《却扫编》卷下:“‘管勾公事’,建炎初,避今上嫌名(构),易为‘干办’。”
❿圣人、圣主、圣父、圣躬。《铁围山丛谈》卷1:“至仁庙,初始垂帘,儒臣迎合时事,年号‘天圣’,为‘二圣人’。”原注:“‘天’字可拆作‘二人’,即二圣人,一指仁宗赵祯,一指章献太后。”《邵氏闻见后录》卷22:“(沈)括曰:‘圣主可以理夺,不可以言争。’”《攻媿集》卷40《刘光祖司农少卿》:“圣父任以外台帅阃之寄。”《愧郯录》卷5《泰安宫》:“(光宗)移御泰安宫,既而圣躬犹未清安,朝议请易宫名为寿康。”(11)主上。《涑水记闻》卷5:“彦博怒叱之,曰:‘主上暴得疾,系社稷安危。尔曹出入禁闼,不令宰相知天子起居,欲何为耶?’”(12)玉皇、玉舆。《玉壶清话》卷7:“扈蒙应制《后苑诗》,有‘微臣自愧头如雪,也向钧天侍玉皇。’上和以赐曰:‘珍重老臣纯不已,我惭寡昧继三皇。’”“太宗上御楼观灯,嘉正进十韵,末句云:‘两制诚堪美,青云侍玉舆。’”(13)六飞、六龙、六蜚。帝王乘车驾六马,故或称“六飞”。《汉书·爰盎传》:“今陛下骋六飞。”《老学庵笔记》卷4:“秘书省新成,徽庙临幸。孙叔诣参政作贺表云:‘勾陈羽卫,共仰六飞之临。’”“六龙”典故出自《周易》。《易·乾卦》:“时乘六龙以御天。”《南宋馆阁录》卷首《李焘序》:“六龙驻跸临安。”《清波杂志》卷3:“(钱唐)自六蜚驻跸,日益繁盛。”(14)乘舆、车驾、大驾、宫车。汉代法律条文中有“敢盗乘舆服御物”,此“乘舆”是代称皇帝,因说偷盗皇帝衣物之类,不免有亵渎之嫌。于是,“乘舆”就成为皇帝别称。由此引申出“车驾”、“宫车”等等。《宋史·职官志》2《学士院》:“乘舆行幸,则侍从以备顾问。”(汉)蔡邕《独断》上:“乘舆出于律。《律》云:天子至尊,不敢亵渎言之,故托之乘舆。”《湘山野录》卷上:“大驾此幸有不便者三。”《退斋笔录》:“车驾驻跸维扬。”《宋史·高宗纪》2:“帝在扬州。”《独断》上:“乘舆,……或谓之车驾。”《宋史·吕端传》:“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15)衮职、扆坐、冕旒、黼座。皇帝的冠戴、御座,常在文人诗词、散文中出现,作为皇帝雅称。杨万里《和范至能参政寄二绝句》:“不遣紫宸朝补衮,却教雪屋夜吟诗。”《诗经·大雅·蒸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郑玄笺注:“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东轩笔录》卷9:“自扆坐至侍臣、中官,见其举止,已先发笑。”《林和靖诗集》卷1《送王舍人罢两浙宪赴阙》:“上阁还旄节,明廷觐冕旒。”《宋史·舆服志》3:“天子之服有衮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林和靖诗集》卷3《送范寺丞仲淹》:“黼座垂精正求治。”《周礼·春官·司几筵》:“王位设黼依(扆)。”(16)万乘。战国时以万乘之国为大国,万乘之主为大君,后世即以万乘代称皇帝。《湘山野录》卷上:“‘不把一言裨万乘,只叉双手揖三公。’上闻之,独召杨曰:‘卿安知无一言裨朕乎?’”(17)赵家天子、汉家阿舅、大官家、四天下条贯主。外国对宋皇帝的称呼。《清波杂志》卷6:“外国表章奏,……但言‘赵家天子’。”《云麓漫钞》卷15:“忽有(于阗)国使奉表至。……其表有云:‘四天下条贯主、阿舅、大官家,你前时要者玉,自家甚是用心。”按:据《清波杂志》卷6,“阿舅”前冠以“汉家”二字。因吐蕃与唐通姻,故西域国称中原皇帝为“阿舅”。(18)沖人(冲人)、眇躬、朕、予小子。均为皇帝自称。《宋诏令》卷1《哲宗即位赦》:“眷予沖人,属以重器。”同前书卷《徽宗即位赦》:“乃以神器,属于冲人。”《尚书·盘庚》下:“肆予沖人。”《宋诏令》卷1《太宗即位赦天下制》:“予小子缵绍丕基。”《尚书·大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宋诏令》卷2《改太平兴国元年赦天下见禁例》:“朕猥以眇躬,嗣守鸿业。”《宋史·刑法志》2:“眇躬,乃以指上。”《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19)大行。刚去世、尚未有谥号的皇帝称大行皇帝。《司马光奏议集》卷10《上皇太后疏》:“大行皇帝奄弃天下。”《合璧后集》卷52《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此辈被大行恩德久矣! 何忍饮酒。”《金石例》卷5:“皇帝新崩未有定谥,故总其名曰‘大行皇帝’。”(20)某陵。皇帝葬地称陵,陵有陵名,如永昭陵(仁宗)、永裕陵(神宗)、永阜陵(孝宗)等。史家或以陵名代指已故先帝。《癸辛杂识前集·健啖》:“阜陵素喜之。”吕淑湘《笔记文选读》注:“阜陵:宋孝宗。旧时习以陵寝之名为皇帝之别称。如宋仁宗称昭陵、徽宗称祐陵、高宗称思陵、孝宗称阜陵。此亦文言中人名别称之一种方式。”(21)某庙。皇帝之庙号,在史籍中常用作皇帝代称,如称神宗为神庙,称仁宗为仁庙等。《元城语录》卷上:“独金陵(王安石)揣知上意,遂以仁庙为不治之朝,神庙一旦得之,以为千载会遇。”《宋史·神宗纪》3:“上大行皇帝庙号神宗。”《宋史·仁宗纪》4:“帝崩于福宁殿,庙号仁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