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孙监国
皇帝长孙在皇帝和太子都出征作战时留在京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称皇孙监国,‘太’ 字为其加衔。明代始有此制。《明史·礼志》: “皇太孙监国: 永乐八年 (公元1410年),帝自北京北征。时皇太子已监国于南,乃命皇长孙居北京监国。时宣宗未冠,及冠始加称皇太孙云。其制: 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闻行在所。圣节,设香案于奉天殿,行礼如常仪。天下诸司表文俱诣北京。四夷朝贡俱送南京。武选及官民有犯,大者启皇太子,小者皇太孙行之。皇亲有犯,启皇太子所。犯情重及谋逆者,即时拘执,命皇亲会问。不服,乃命公、侯、伯、5府、6部、都察院、大理寺会皇亲再问,启皇太子。候车驾回京,奏请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