皃读音m·ao(ˋ),为ao韵目,属ao—iao韵部。莫教切,去,效韵。同“貌”。 上一条: 晽 下一条: 貌 皃maoB070 与“貌”同。 皃mào同 “貌” [mào] same as “貌” [mào] 皃mào象形会意字,下之“儿”,“古文奇字,人也”(《说文》)。上为脸面轮廓。义为人的相貌,是貌之本字。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mào 貌(貌合神离) miǎo 藐(藐视) 邈(邈远) 皃(mào)“ ,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凡皃之属皆从皃。 ,皃或从页,豹省声。 ,籀文皃,从豹省。”(莫教切) 商代金文有 ,甲骨文《明》七二七有相似的字形,《说文》篆文与之相似。姚孝遂云:“实则白既象人面,亦假作黑白之白。《说苑·修文》:‘貌者,男子之所以恭敬,夫人之所以姣好也。行步中矩,折旋中规,立即磬折,拱则抱鼓……。’《国语·晋语》:‘夫貌,情之华也。’仪容包括人身之全体言之,而突出表现于面容,故皃字从人作皃。”[1]“皃”是“貌”的古字。“颂仪”义为容貌仪表。段玉裁注:“颂者,今之容字。必言仪者,谓颂之仪度可皃象也。凡容言其内,皃言其外。引伸之,凡得其状曰皃。”许慎说“从人,白象人面形”,“白”只是一个象形笔画,象人的一张脸,非黑白之白。许慎说的或体当为籀文“貌”的变体。西周古文字资料中未见“貌”字,最早见于战国郭店楚简,作 ,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也有使用。 皃部只有一个属字“ ”,云:“冕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 ,籀文 ,从廾,上象形。 ,或 字。”段玉裁注:“ 象上覆之形。弁之讹俗为卞,由隶书而貤谬也。” 皃 (mào)古“貌”字。从儿,“白”象頭形。 皃 ☚ 尿 杲 ☛ 00000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