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陸禽部 > 雉 > 白鷴 白鷴 báixián 亦作“白鷳”、“白鷼”,省稱“鷴”、“鷳”、“鷼”。雉之一種。因色白,行止閑暇,故稱。瞼裸出部赤紅。雄鳥繁殖期頭部有三個肉垂,上體白,密佈整齊V形黑紋,羽冠及下體藍灰黑色,尾長,大部白色;雌鳥通體橄欖褐,枕冠近黑,最外側六對尾羽黑褐,滿具波狀白斑。棲於多林山地,常於晨昏挖索昆蟲幼蟲、草籽、種子等食物。此鳥野生數量較少。各地多人工飼養以作觀賞。《玉篇·鳥部》:“鷼,白鷼。亦作“鷴。”又“鷳,白鷳也。亦作鷴。”唐·蕭穎士《白鷴賦》:“白鷴羽族之幽奇,素質黑章,爪觜純丹,體備冠距。”宋·梅堯臣《白鷴》詩:“喬木暗青山,晴川下白鷴。”《山堂肆考》卷二一二:“《格物總論》:鷴形類雉翟,白質黑章,尾長四五尺,嘴爪純丹……閩越王嘗獻漢高祖白鷴、黑鷴各一,帝大悦,厚賜之。”《正字通·鳥部》:“鷳,白鷳,形似山雞,白質黑章,尾長三四尺,距觜純丹,亦有青黑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上》:“鷼,通稱白鷼,似山雞而色白,有黑文,尾長三四尺,嘴及爪皆赤色,長江以南產生最多。” 白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