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血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血病báixuèbìng一种病。由于造血机能发生障碍,白细胞大量增加,红细胞减少。症状是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发热,出血,眩晕等。也说血癌。 白血病bái xuè bìng一种血液病,症状是白细胞异常增多,红细胞减少,脾脏肿大,眩晕等。1907年《生理卫生教科书》第五篇:“白血轮过多,则成白血病,与失血及由他病而患贫血病者同,不但颜无血色,即全体之皮肤亦呈苍白色,是为危险之病症。”◇萎黄病、处女病。 白血病leukemia俗称血癌。以血循环中白细胞大量增生为特征的造血组织恶性疾病。肿瘤性细胞可能来自粒细胞、红细胞、成巨核细胞或单核细胞系中的一种或几种细胞。按照细胞来源不同,分别命名为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性白血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动物中的白血病有的已证实是病毒引起,如牛白血病,鸡白血病。 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中国白血病的年发病率2.68/105,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肝脾肿大。某些遗传疾病易患白血病,如先天性愚型约20%发生急性白血病;同卵孪生中一个患急性白血病,另一个概率25%,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少于6个月,骨髓中原始细胞30%以上;慢性白血病自然病程在1年以上,原始细胞2%以内。 白血病 白血病baixuebing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点为大量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并常出现幼稚白细胞),及异常白细胞对正常骨髓及其它器官、组织的浸润。根据临床病程,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性以原始细胞为主,慢性者细胞比较成熟。根据白血病细胞形态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后者又包括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及红白血病。白血病见于世界各国。我国白血病的死亡率大致为2~4/10万人口,欧美国家为6~9/10万。它是国内十种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也是35岁以下人群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急性白血病比慢性白血病多见,欧美国家则情况相反。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病毒、电离辐射、化学毒物或药物、遗传因素、染色体及免疫功能异常,均可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急性白血病以发热、难以控制的感染、出血、胸骨下端压痛、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也可引起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化验可见白细胞异常以及血和骨髓中原始白细胞大量增生。慢性白血病常起病缓慢、低热、乏力、脾大或淋巴腺肿大为常见临床表现,有特殊的骨髓象改变。治疗以化学治疗、放射疗法、支持疗法为主。也可用免疫治疗和骨髓移植。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人平均生存时间3个月左右,但经现代化学治疗者,疾病可缓解,生存时间延长。慢性白血病不治疗病程约3年。化学或放射治疗,初次治疗效果满意。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常规检查 ☛ 白血病 白血病baixuebing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占儿童期恶性肿瘤的首位,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1/3~1/2。3~5岁是发病的高峰,2岁前较少,10岁后发病趋势下降。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放射因素及病毒因素等有关。根据病程长短,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再根据其病理细胞的类型,分为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淋巴细胞型等若干类型。急性白血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贫血、出血及肝脾肿大。根据病期的不同和细胞学类型的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的只表现为一般发热、乏力,亦可有败血症样高烧。出血多见于鼻、牙龈及皮肤。肝、脾、淋巴结肿大,不同细胞学类型肿大程度差异很大。但早期急性白血病一般以轻中度肿大为多。血液学检查,末梢血白血球计数可高、可低或正常。但在白细胞分类中可找到幼稚或原始的白细胞。确定诊断,主要是靠骨髓检查,多数骨髓增生活跃,大多数是原始及早期幼稚白细胞。该类细胞超过骨髓细胞的50%,有时骨髓全部被白细胞所占据,偶见其他系统的细胞。根据骨髓中幼稚白细胞的特点,可进行细胞学类型的分类。慢性白血病,在小儿时期较少见,与成人期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幼儿型多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急,有发烧、贫血、出血等似急性白血病的症状,但肝、脾、淋巴结肿大明显。末梢血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但一般<10万,可见原始粒细胞。骨髓检查,幼稚的粒细胞比例更高。白血病的治疗主要是化学药物治疗。近年还开展了骨髓移植疗法及免疫疗法。预后:急性白血病病程较短,如不治疗,生存期一般<6个月。如进行联合化疗及其他综合处理,可以使部分病人的病情缓解,延长生存期。当然预后与白血病的细胞学类型、发病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有一定关系。 ☚ 儿童肿瘤的特点 恶性淋巴瘤 ☛ 白血病leukemia系一种与癌相似的、病因不明的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分类方法很多:按白细胞系列的异常增生分为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按病程缓急和白细胞成熟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按周围血液象白细胞增多否又分白细胞增多性和白细胞不增多性,但各种类型之间常发生转变。特异性病理改变为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白细胞增生与浸润及大量异常白细胞;非特异性病变则为出血、组织营养不良与坏死、继发感染等。近年对白血病化学药物治疗配合骨髓移植取得明显效果。 白血病造血系统中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出现在骨髓,各器官组织和外周血液中。分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前者中最常见的有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粒—单核细胞型及单核细胞型,其次为早幼粒细胞型、红白血病。后者常见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少见的有多毛细胞和幼淋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贫血、出血、发热、胸骨压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化疗、免疫、放射及中医药的综合治疗、骨髓移植。 白血病 白血病欲称血癌。为骨髓内幼稚白细胞无限制地恶性增生,并进入循环血液中侵及身体各内脏器官。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白细胞增生的种类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性多种白血病。其中以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慢性白血病在病程中可转为急性。发病年龄无分布特点,老年人多呈亚急性过程,临床表现不典型,起病多以头昏乏力、食欲低下伴轻度发热,以后逐步发展为典型的高热、出血、全身衰竭。周围血中白细胞减少,可能出现异常白血病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也可同时减低。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低下为主,易误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人患白血病时更容易合并感染,最常见呼吸道炎症,预后恶劣,死亡率很高。其次是消化道和颅内出血,也是重要的致死原因。其他如心、肝、肾功能受损也不容忽视。慢性白血病以粒细胞性多见,病程进展较慢,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数可达数万至数十万(正常在1万以下)、脾肿大,全身衰弱,病程1年至数年,常因急性变而死亡。老年人尚可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特点为全身淋巴结肿及肝脾肿大,虚弱无力,容易并发感染。骨髓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病程进展较粒细胞性白血病为慢,对治疗的反应亦较好。治疗方面首先控制感染、止血及全身支持疗法,待情况稳定可以耐受化学抗癌药物时再进行综合化疗。老年人体质较弱,常难于耐受反复多个疗程。脾肿大明显者可脾区深部X线照射,效果不确实。 ☚ 膀胱癌 老年妇科疾病 ☛ 白血病lenkemia是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无限制的增殖,伴有骨髓和其他器官的浸润,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俗称血癌。临床表现有发热、淋巴结与肝、脾肿大。急性型病程短促,慢性型病程较长。后者常易发生急性变,预后不良。随着联合化疗的应用与改进,预后已有所改观。 白血病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血液细胞系恶性肿瘤。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基因突变或细胞分化成熟障碍,致使血液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各系统和器官。可分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粒细胞系及急性单核细胞系白血病以青壮年多见,急性淋巴细胞系白血病以10岁内儿童居多,而慢性白血病则多见于成年和老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我国较少见。 ☚ 冷球蛋白血症 淋巴瘤 ☛ 白血病 白血病白血病是白细胞的全身性赘生性疾病; 伴有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白细胞增多或减少并常出现幼稚白细胞),异常白细胞浸润正常骨髓及其他器官;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肝、脾和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等表现。 恶变的白血病干细胞比正常干细胞在增殖方面似乎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而分化则有阻滞,保持着分裂能力的原始细胞不断增殖(虽然细胞周期时间延长)而大量积聚,由造血组织到血液和全身其它组织,影响其它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临床上的白血病。 病理生理 有以下改变。 细胞动力学 在急白,与正常造血不同,干细胞是异常的;增生与分化成熟不同步,不终止分裂;正常的反馈调节消失或失效,细胞生成与破坏之间的平衡不稳定;从骨髓释放细胞的过程从有秩序变为任意的; 终末产品为未成熟的细胞。急白在体外琼脂培养中,粒-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C)生长不一,可分为: 无生成或剩余少数正常CFU-C;都是1~20个细胞的丛;有不同数目>20个细胞的细胞丛三组。对于治疗,前两组的完全缓解率较第三组高。在急粒,尤其当骨髓中原粒+早幼粒细胞>20%时,CFU-C明显减少。在急淋、急单、很少或无CFU-C生成。但在完全缓解(CR)期,各型白血病CFU-C都恢复正常。 在白血病前期(白前)及低增生性急粒,也可分为三组: ❶少数无白血病式生长; ❷白血病式生长,有异常集落及异常的集落/丛比例(异常集落中有幼稚细胞而少成熟细胞;>40细胞为集落,<40细胞为丛,正常的集落/丛比例为1∶2~17); ❸白血病式生长,有丛或单个细胞而无集落。在急白晚期,大多数原始细胞处于休止(Go)期,故平均细胞周期时间延长。尿及血清的集落生成刺激因子(CSF)在急单正常或增高,在其它型急白多减低。 慢粒患者血及骨髓中的CFU-C (粒-单核系定向干细胞)明显增多,血中尤显著。CFU-C的浮密度比正常轻。在慢粒急变之前CFU-C常减少。在慢粒患者,全身粒细胞总量的增加,并非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分裂增生,而是由于白血病干细胞和(或)白血病细胞分裂次数增加,再加以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及在血中的时间延长。此外,在骨髓、血液与脾脏之间白血病细胞可往返循环。虽然白血病细胞增殖减慢,仍导致细胞大量的积聚。近年来脾脏在慢粒急变中的作用,受到注意。 白血病与免疫 近年来已用细胞膜免疫标志来进行白血病与淋巴瘤细胞的分型。急淋大多为非T非B (亦称无标志N)细胞,预后较好。T细胞急淋(在儿童约占15%)常有纵隔肿块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诱导完全缓解后容易早期复发,治疗失败。B细胞急淋少见,不容易诱导完全缓解。慢淋则多为B细胞。 对于白血病的相关抗原,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以往用兔制备抗血清,有较多的交叉免疫反应。近来应用灵长类(猴)制备抗血清,用微量细胞毒试验,发现急淋、慢淋有共同抗原,急粒、慢粒有共同抗原。但慢淋、急粒单和慢粒急变之间却有交叉反应抗原。这些抗原与胚胎抗原、增生分化抗原、肿瘤产物及病毒抗原(如Friend白血病病毒)之间的关系,尚有待阐明。人的B淋巴细胞(类Ia)抗原在几乎所有急白、多数慢淋及一些慢粒为阳性。白血病相关抗原是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理论依据,它的研究可能导致早期免疫诊断及病情监测。 关于白血病病人的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状态,包括细胞免疫(绵羊红细胞玫瑰花、淋巴细胞转化、皮肤迟发超敏、巨噬细胞吞噬等试验),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报道不一。可能与病情程度,复发或完全缓解,及所用的化学治疗有关。总之,在急白,细胞免疫降低(由于病情或化学治疗),而免疫球蛋白反可增高。在慢淋,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较常减少。 细胞遗传学 约50%急白病例有核型异常。非整倍体为急非淋和急淋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为多一个8号染色体,其次为少一个7号染色体,少一个或多一个21号染色体,8;21号易位以及8或11号的其他结构异常。X或Y染色体的丢失,常与8或21号的结构异常同时发生。 急淋有非整倍体似乎与中数生存时间无关。但在急粒、急粒单,85%有正常核型的病人经治疗能获得完全缓解,中数生存时间18个月,而核型异常者仅25%达到完全缓解,中数生存时间仅2.5个月。急非淋病人,年龄在55岁以下,核型正常,骨髓体外培养的生长模式较好,或有8,21号易位t (8∶21)(q22; q22),对治疗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 慢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参见“慢性白血病”条。 病理解剖 主要有: 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浸润;出血;被浸润组织的营养不良和坏死; 继发感染与抗白血病药物的影响。 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浸润主要在造血组织中,但也可出现在全身其它组织中。骨髓中某系列白细胞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而呈灰红或黄绿色。淋巴组织也可被白血病细胞浸润,疾病后期淋巴结肿大,正常结构消失,被白血病细胞所替代。脾脏、肝脏都可被浸润肿大,肿大的程度一般与患病时间、白细胞数目相关,慢性比急性明显,在慢粒脾肿大可达巨大程度(正常的15~16倍)。肝脏的一般浸润形式是:粒细胞白血病以肝窦为主,淋巴细胞白血病以汇管区为主。 50~80%白血病死者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改变。常见者为: 血管内白细胞淤滞与血管周围的白细胞浸润;白细胞呈结节状增生与弥漫性浸润与出血。 其它常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的脏器,依次排列为:肾、肺、心、胸腺、睾丸、小肠、大肠、卵巢等。在慢淋与急单皮肤浸润较多见。 近年随着化学治疗和抗生素的应用,尸检时病变有所改变。白血病细胞崩解,浸润消失,出现纤维蛋白渗出,组织细胞吞噬,继以纤维化。骨髓可萎缩或纤维化。某些霉菌(念珠菌、霉菌)病毒(巨细胞病毒)或原虫病(肺孢子病) 的感染增多了。平时多见致死的感染是革兰阴性杆菌(尤其绿脓杆菌)的支气管肺炎和败血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霉菌感染也较多见。药物也可能引起一定的病变。 ☚ 类白血病反应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白血病leukaemia 白血病leukaemia;leucaemi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