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虎通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虎通义

 汉代谶纬神学的钦定法典。又称《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后,儒教成为国家宗教,经学成为官方神学,但经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门户林立,异说叠出,以致当时就有“《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的说法。公元前51年,汉宣帝亲自在皇宫石渠阁主持了御前经学会议,来讨论并统一 “五经同异”。到了东汉,经学内部各家各派的门户之争又达到高潮,校书郎杨终向汉章帝建议,像当年宣帝的石渠阁会议那样,召集一次全国经学会议,由皇帝亲临裁决,来统一 “五经异义”。汉章帝接受了这一建议,于公元79年,召集诸儒、博士、朝臣等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史称 “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讨论记录由著名史学家班固奉命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由于此书的结论是皇帝 “称制临决” 的,所以在东汉,它便具有钦定法典的性质。《白虎通义》实际上是根据与会诸儒讨论发言的记录,如关于“天子”: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 《援神契》 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 《钩命决》 曰: ‘天子,爵称也。’ 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 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尚书》 曰: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何以知帝亦称天子也? 以法天下也。”又如关于 “灾变”: “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援神契》 曰: ‘行有玷缺,气逆于天,情感变出,以戒人也。’ 灾异者何谓也? 《春秋潜潭巴》 曰: ‘灾之言伤也,随事而诛; 异之言怪,先感动之也。’ 变者何谓? 变者,非常也。《稽耀嘉》 曰: ‘禹将受位,天意火变,迅风靡木,雷雨昼冥。’”就这样以问答的形式,从谶纬神学的角度,广泛阐释了儒教教义的各种问题,如爵号、礼乐、制度、伦理、人生、社会、自然等。全书分为四十四篇,也就是四十四个专题。

古籍名著《白虎通义》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白虎通义

 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哲学著作。十卷。班固等人撰。成书于东汉。(撰者事迹参见“《汉书》”条)
 《白虎通义》是东汉班固等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79年)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共论述了四十三个问题,每个问题为一篇。每篇分若干个侧重点进行论述。
 关于“爵”,撰者首论“天子”为爵称,该书谈到:“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然后论述爵有三等(公、侯、伯)和五等(公、侯、伯、子、男)之分,并具体解释了字意。另外还论述了天子、诸侯爵称之异、太子称“士”、妇人无爵、庶人称“匹夫”及天子即位改元等问题。“号”功德之表示,根据不同的功德高下、产生不同的封号。其中“德合天地者称帝”、“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三段,论述皇、帝、王之号意。然后论述“天子”、“帝王”之区别、“君子”的词意;继而论“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迹。最后讲“伯、子、男称公”。“谥”:先解释字意,然后论帝王制谥之义、天子之谥“南效”之义、天子谥诸侯、卿大夫谥称之别、论谥后夫人和号谥之取法。《五祀》篇论祭五祀、顺五行和祭祀用物之种类等。《社稷》篇先论社稷之义,然后论“岁再祭”为春求、秋报、祭社稷所选之物、天子诸侯两社、诫社、社稷之位等十三个问题。《礼乐》篇论礼乐之社会作用,如帝王礼乐、王者六乐、四夷之乐、降神之乐、侑食之乐及五声、八音和异说。《封诸侯》篇论述封侯的意义、作用、相承等一系列问题。《京师》篇论京师之意、三代异制、制禄和食采的原则。《五行》篇论述五行之意义、性质、五味、五臭、五方、阴阳盛衰、十二律、五行的相生相盛之变化意义,最后论人事与五行的关系。《三军》篇论述治军和战争问题。《诛伐》篇论诛讨征伐之义和讨贼之意及诛大罪及征代之避。《谏诤》篇论述谏诤之义、三谏待放之义、妻谏夫、子谏父、及谏诤之作用。《乡射》篇借论“射”讲“尊”和“敬”。《致仕》篇讲辞官、让位之义。《辟雍》篇讲述学习、尊师、师道及教育问题。《灾变》篇论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关系。该书认为:“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耕桑》篇认为:“天子亲耕以供郊庙之祭,后亲桑以供祭服。”并认为:“东方少阳农事始起”、“西方少阴女功所成。”所以“耕于东郊”、“桑于西郊”。《封禅》篇首论封禅之义,次谈符、瑞之应。《巡狩》论述皇帝巡察诸侯领土的礼节和各种事宜。《考黜》篇论述赏有功黜不肖,即对立功人员和不称职及犯错误“官僚”的奖赏和处理问题。《王者不臣》篇论述五暂不臣和五不名等十个内容。《蓍龟》篇论述卜、筮之名义、方向、位置、先后、人数等内容。《圣人》篇论述圣人之德,并对古圣人进行品评。《八风》篇论述八风之征候,并把八风对应于八政。《商贾》篇论商贾之名。《瑞贽》讲礼物之吉凶瑞祥。《三正》首论改朔,次论三正之义和文、质关系。《三教》篇论述“忠”“敬”“文”的意义,并认为:“王者设三教者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纲六纪》认为:“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书中具体论述了“三纲六纪”的内容和意义。《性情》篇论述性情的含义、五脏六腑与性情的关系及精神等内容。书中谈到:“性者,阳之施。情者,人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生五性六情。《寿命》篇论述“寿命”、“遭命”、“随命”等三命之义。《宗族》篇论“五宗”和“九族”之义。《姓名》篇论述姓、氏、名、字的来历和作用。《天地》、《日月》、《四时》三篇讲星象、天时等自然现象,同《五行》等篇一起,来反映该书的哲学观点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程度。《衣裳》篇论述裘、带、佩等社会作用。认为:“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五刑》篇述论刑罚科条、刑不上大夫等内容。该书把“五刑”与“五行相对应”:“刑所以五何?法五行也。大辟法水之灭火。宫者法土之壅水、膑也法金之刻木,劓之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胜金。”《五经》篇论述孔子定五经、孝经论语、文王演易、伏羲作八卦、五经之教等七项内容。后《嫁娶》、《绋冕》、《丧服》、《崩薨》等篇多论风土人情。
 综合该书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它把“天”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具有本原的意义。同时“天”又是自然、人事、鬼神等等的最高主宰,具有本体和本因的意义。“天”是在混混沌沌之中创造了万事万物,包括日月星辰、各种动植物及人类。
 二、《白虎通义》把阴阳、五行和春、夏、秋、冬四时,东、西、南、北、中五方配在一起,并且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说成是阴阳二气信息的不停转换。进而把它们置于“天神”以及由“天神”所安排的五帝、五神和五精的直接统帅之下。一年四季的更替,万事万物的变化,不过是“天神”的意志的具体表现,从属于“天神”的喜、怒、哀、乐。《白虎通义》承继并发挥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神”会通过各种天象来赏善罚恶。如果天子实行德政,能够代理“天神”很好地治理人民百姓,即是说,天子能够依照上天的意志来管理人民,“顺乎天”,那么“天神”就会用各种各样的好征兆来褒扬天子,比如稻结双穗,或者是麒麟游于人间,以及凤凰降世等等。
 三、《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的思想,采纳了谶纬神学解释“三纲”的具体条文,把三纲说明确地提出来了。它说:“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六纪》)而天子这个官位是“天神”直接赐与的,“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三正》),因而天子是封建宗法等级秩序中最高的一级。作为臣下,必须恭听天子的发号施令,并且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效忠于君主。“父为子纲”是朝廷中君为臣纲在家庭里的反映。“夫为妻纲”要求丈夫以封建的“人道”去统治妻子,而妻子则要终日侍奉丈夫。
 四、《白虎通义》还进一步神化了董仲舒的“五常之道”,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白虎通义》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纲常名教一直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奉为圭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纲常名教的思想代表了封建社会君主统治的根本利益。《白虎通义》曾经用了“三正”、“三统”、“三教”等说法来论证纲常名教是“百王不易之道”。可以看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所反复强调的所谓“道统”说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白虎通义》之版本,明代有八种之多,如《两京遗编》本、《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本等。清代有四种有余。如《四库全书》本、《抱经堂丛书》本和《增定汉魏丛书》本等。此外《四部丛刊》影印本较好,《白虎通疏正》可作参考。

白虎通义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东汉班固等编撰的一部谶讳化的经学书。篇目各史所载不同。是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经义的总汇,标志着东汉经学与神学的进一步结合。认为“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把君臣关系置于“三纲六纪”之首,把社会阶级关系附会于自然秩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白虎通义》有清卢文弨校本,辑入《抱经堂丛书》,还有《四部丛刊》影即本等。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书名。又称《白虎通德论》或者《白虎通》。东汉班固编撰,凡4卷。古文经学传出后,今文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统治阶级传统的理论体系也受到怀疑。为了维护今文经学的统治地位,汉章帝在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诸儒于白虎观,考定五经异同,连月乃罢。章帝亲临称制,令班固撰集其事,作《白虎通德论》。该书集今文经学之大成,对董仲舒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为基础的政治学说做了重要总结和发展,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人相感应,君权神授,是历代统治阶级重要的理论工具。在伦理方面,该书提出“三纲六纪”,要求妇女“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没从子”。由于该书是由皇帝主持编著,又以官方的形式向下灌输,对后世政治学说和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现有《四库全书》本,《抱经堂》校本,《四部丛刑》影印本。

☚ 仪礼   百家姓 ☛

白虎通义

也称《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东汉班固等编撰的一部谶纬化的经学书,六卷,篇目各史所载不同。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宦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后汉书·章帝纪》)。《白虎奏议》已亡佚。会后班固奉命整理讲议记录,编辑成书。为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经学汇总,标志着东汉经学与神学的进一步结合。对于社会的政治伦理予以神学迷信的比附,认为“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把君臣关系列为“三纲六纪”之首;把社会阶级关系附会于自然秩序,“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三纲六纪》)。将封建政治伦理进一步宗教化,法典化。强调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和控制,“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三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白虎通义》有清卢文弨校本(辑入《抱经堂丛书》,内附庄述祖所辑《白虎通阙文》及所撰《白虎通义考》)、《四部丛刊》影印本等。清人陈立作《白虎通义疏证》。

白虎通义

165 白虎通义

东汉谶纬化经学著作。又称《白虎通德论》,省称《白虎通》。本书是班固等对白虎观会议辩论记录进行整理而编撰的。在伦理上,本书将庸俗经学与神学谶纬迷信相混合,对封建伦理学说和道德观念做了广泛解释,成为当时封建政治伦理和神学道德的理论基础和教条。首先,从神学角度把君权神圣化、绝对化,认为五行中的土为其首,土为君,而土则代表中央,为五行之君。在此基础上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作为永世不变的伦理规范和最高的政治准则,并把君为臣纲作为纲中之纲;其次,以“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的观念为依据,提出“六纪”的道德教条,即“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认为有三纲六纪,即可张理上下,整齐人道;再次,对婚姻家庭道德问题,本书主张并宣扬男尊女卑观,提出妇女应遵守“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没从子”的“三从”教条;最后,本书还强调道德教育的作用,提出“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的观点。本书对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甚深。

☚ 春秋繁露   潜夫论 ☛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东汉经学著作。亦称《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东汉班固根据建初四年(79)召开的白虎观会议的记录整理、编辑而成。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开会,“讲议五经同异”(《后汉书·章帝记》),同时解决由于博士数目增多而引起的章句烦多、说解杂乱,经义本旨反被淹没的问题。旨在通过讲议五经同异,统一经学上的各种纷争,作出各派都能接受的规范性结论,“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义”(同上)。会议规模庞大,持续几月之久。章帝亲临,“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同上)。《白虎议奏》已亡佚。会议作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神学从分歧斗争走向统一融合的产物,适应了东汉时期加强以君父统治为标志的封建宗法统治的需要,标志统一经学建立的完成。会后,班固奉命整理讲议记录,编辑成此书。为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经义的总汇,亦使谶纬正式变成钦定法典。
《白虎通义》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基本观点和学说。在《春秋繁露》、《齐诗》、《春秋公羊传》、《洪范五行传》等书里,都可见《白虎通义》的论点、论据之根源。只是《白虎通义》的观点更完整、更系统化。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作了从无生有的解释:“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认为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太初以前,世界不存在。在社会政治方面,强化封建纲常,提出著名的“三纲六纪”。“三纲”不见于经书,其思想萌芽于韩非,发展于董仲舒。《白虎通义》视三纲为永世不变的伦理规范和最高的政治准则,正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以君为本、父为本、夫为本。并将君臣关系提到父子、夫妇之前,“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三纲六纪》)。使之成为三纲六纪的纲中之纲。又提出“六纪”说,“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同上》。从而以法典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宗法制。强调了妇女的“三从”。“男女者,何谓也?男者任也,任功业也;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传》曰:‘妇人有三从议焉。’”“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嫁娶》)为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还将社会阶级关系附会于自然秩序,“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三纲六纪》)。“天有众星”,“君有众民”。“日行迟,月行疾”,故“君舒臣劳”。渲染“土居中央”,“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历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须土也”。以土为君,说明君的地位和中央政权的至高无上。在历史观上,重述了董仲舒的“三统”、“三正”说,并作了更为精细的理论分析。认为王朝的替代虽然是承天地、顺阴阳、符合天命,但还须在改正时加强思想教化。“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三教》)。提出“臣可以为君,君不可更为臣”(《五行》)。以为刘姓王朝的统治者刘邦、刘秀原本是臣,后登上皇帝宝座是符合天意的。刘姓天子既已为君,便再“不可更为臣”了。由此剔除了董仲舒历史观中“择贤禅让”,“易姓而王”等对刘氏王朝不利的因素,将君臣关系永远固定下来,从各方面制造理由论证刘氏帝业万古不朽。
《白虎通义》是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双重关系指导下编纂的一部经学官方书,亦是两千年前较为完整的“圣谕广训”。对以后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现存《白虎通义》有清卢文弨校本(辑入《抱经堂丛书》,内附庄述祖所辑《白虎通阙文》及所撰《白虎通义考》),《四部丛刊》影印本等。

☚ 新论   论衡 ☛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亦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四卷,四十四篇。东汉章帝建初四年 (79) 会诸儒于白虎观,辩古今文经学的异同,章帝亲临裁决,命班固将辩论结果编纂成书。因会址在白虎观,故名。此书集今文经学之大成。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三纲”、“六纪” 封建政治伦理思想。后成为汉及后代宫廷教育和各级官学的教育读物之一。

☚ 文章正宗   自古诸侯王善恶录 ☛

白虎通义

又称《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东汉班固等编撰。六卷。汉建初四年章帝主持会议,讲议五经,作为《白虎议奏》。《议奏》亡佚。班固遵旨整理会议文献,成《白虎通义》。总汇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经义,宣扬谶纬学说,使之成为钦定法典。现存有《抱经堂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baihu tongyi

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学术著作。10卷。东汉班固等人撰。系根据东汉建初四年(79)经济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共论述了43个问题,每个问题为一篇。每篇分若干个侧重点进行论述。是书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的作用。有《四部丛刊》影印本等。

☚ 代耕架图说   乐学通论 ☛

白虎通义

四卷。东汉班固 (32—92)撰。班固是东汉杰出的史学家,曾著有 《汉书》 一百卷。《白虎通义》又名 《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东汉初年,由于谶纬的发展,古文经学的兴起,政治思想及学术领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章帝于建初四年(79)召开了白虎观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魏应、杨终、淳于恭、丁鸿、楼望、张酺、成封、鲁恭、桓郁、召驯、班固、贾逵等。在这次会议上,命班固记录整理成书,名为 《白虎通义》。全书共汇集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许多重要条目并不是关于制度的法典式的规定,而是汇集不同观点的学术说明和解释。这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基本上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礼仪、制度,但也有一些名词有哲学意义。其中重要的有 “天地”、“五行”、“人”、“性情”。关于 “天地”,《白虎通》基本上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它说:“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关于 “五行”,《白虎通》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白虎通》关于人的基本观点,是沿袭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同类”的思想。它说,人与禽兽有别,是因为 “人含五常而生,生而有恩爱,亲亲之道。”人是天之子,“经天地之数五,十月而备,乃大成也。”它认为,人的寿命是由气禀决定的。它说:“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认为人有形体和精神两方面,形体是气构成的,精神也是气的作用。《白虎通》关于性情的观点,原于董仲舒和谶纬,它说:“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白虎通》以阴阳五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普遍地具体地说明一切事物,而不管这种解释如何荒谬,因而它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部书中,无论是对“三纲五常”的解释,还是对日常生活现象、婚丧嫁娶以及一切礼仪祭祀的解释,都援引阴阳五行作为具体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例如封建时代,朝廷设置三公的官职,司马主兵,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本来是殷周以来官职名称和职务分工的承传,并无深奥意义。但《白虎通》则用阴阳五行进行解释,它说:“司马主兵,言马者,马,阳物,乾之所为,行兵用焉,不以伤害为度,故言马也。”认为三者名称和职责的区别,是由名称内涵的阴阳五行属性决定的。《白虎通》的基本思想,实质上和董仲舒一样,是以封建伦理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反映的是古文经学和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这种观点的实质是经学走向破产的标志。《白虎通》和一般的理论著作不同,它所表述的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而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督率群臣作出的决议,全面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形式上看,这套决议虽然只涉及到五经同异中的一些问题,属经学范围,不算作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典,但是其内容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各种行为准则,直接为巩固统治阶级的专政服务,所以说在东汉时期,它起着一部法典的作用。这部书开宗明义就对君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了规定。它说: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它认为,天子所以能够拥有最高的权力,是因为他是 “有土之君”,天下的土地都是他的私有财产。总起来说,《白虎通》总结了两汉经学成果,围绕着三纲五常构成了一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起了法典的作用。《白虎通义》问世后,有各种版本流传于世。主要有:两京遗编本、《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并二卷。明嘉靖傅铊仿元刊本十卷,抱经堂校刊本最佳。抱经初据何允中《汉魏丛书》本精校付雕,后得吴骞所藏北宋时坊刻本,及吴门朱文游所藏上卷影宋,下卷宋刊本。又见朱文游藏元大德本,附校勘补遗于后云,世所行 《白虎通》,皆从元大德本出。以所见宋刊本为最古。明杨佑刊本,百名家书本。大德九年刘平父刊本,题 《白虎通德论》十卷。明俞元符刊二卷本,吴氏刊本,子书百种本;明刊清敬思堂印本。清康熙刊秘书二十一种本,乾隆壬戌重刊;秘书二十八种本,嘉庆乙丑刊。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十二卷,光绪元年淮南局刊本等等。


白虎通义

十卷。东汉班固 (32—92)撰。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杰出史学家、文学家。班彪之子。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潜精研思”(《后汉书·班固传》),继撰其父所著《史记后传》,被诬告“私作国史”,下狱。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召为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父著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文赡而事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章帝时,迁玄武司马。永元元年(89),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后宪因擅权被杀,受其牵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班固的著作,除《汉书》外,有《典外》、《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明人张溥辑有 《班兰台集》,编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编入《汉魏六朝名家集》。汉章帝建初四年(79)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命班固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义》。全书大部分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大量引述纬书,作为论断根据。关于天地万物生成,引用《易纬乾凿度》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也。”持唯心主义世界起源说。宣扬“土居中央”,以土为五行之首,以土为君。又强调“君为臣纲”是“三纲”中的纲中之纲,把神学与经学合为一炉。此书《后汉书·班固传》作《白虎通德论》,不著卷数篇目。《隋书·经籍志》著录《白虎通》六卷,《两唐志》作《白虎通义》六卷。按《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白虎通义》名虽异,实为一书。北宋《崇文总目》著录《白虎通德论》十卷,南宋《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书并作十卷,可见此书宋代有所改编。元朝,此书有大德九年(1305)刊本,题《白虎通德论》十卷,四十四篇,卷首有严度、张楷二序。明代,此书有吴琯校本、杨祜校本及程荣校本。吴琯(生卒年不详),明漳浦(今属福建)人,隆庆(1567—1572)进士。吴校本以大德九年刊本为底本,卷首有严度、张楷二序,目同大德本,卷则并十为二,爵、号、谥、五祀、社稷、礼乐、封公侯、京师、五行、三军、诛伐、谏诤、乡射、致仕、辟雍、灾变、耕桑为上卷;封禅、巡狩、考黜、王者不臣、蓍龟、圣人、八风、商贾、文质、三政、三教、三纲、六纪、情性、寿命、宗族、姓名、天地、日月、四时、衣裳、五刑、五经、嫁娶、绋冕、丧服、崩薨为下卷。文字于大德本间有删改。如“四十强而士”改“士”作“仕”,“迎子刘”改“刘”为 “钊”,不知何据。杨祜(生卒年不详),字汝承,明浙江钱塘人,进士 (据《山东通志》卷七十二)。杨祜校本无序,目同大德本,卷同吴琯程荣校本。惟句下有点,诸本无。文字与吴、程本亦有差异,如开卷《爵》篇言“二五十里有两爵”,此同大德本,而吴、程本“二五十里”俱作“二十五里”。程荣(生卒年不详),字伯仁,歙县(今属安徽)人。程荣校本二卷,卷首有大德九年张楷、严度二序,又有明嘉靖元年(1522)冷宗元序。冷《序》称正其误而刻之,大概于大德本有所改正。而程荣又据嘉靖本重刻,已非大德本原貌。与吴琯本校,文字多同而有小异。如“非明王之张法”一条,独程本作“非明王之法不张”。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四卷本,乃通行俗本,质量不如卢文弨校本。卢文弨(见《五经正义表》) 校刊本四卷,阙文一卷,补遗一卷。前有 《自序》后有《跋》,又附清代经学家庄述祖 《白虎通义考》。卢氏校此书,广罗各种版本,广采唐宋及同时代诸书,拾遗补缺,堪称善本。《白虎通义》一书,历史上版本繁多,除元大德九年刊本,吴琯校本有明刊《古今逸史》本,杨祜校本有《两京遗编》本,程荣校本有《汉魏丛书》本,清卢文弨校本有《抱经堂丛书》本。现代有《四部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影印本。

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汉代文献,班固撰,4卷44篇。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召集学者,议五经同异,当时撰成《白虎议奏》、《白虎通德论》两篇,班固进一步整理编辑,形成《白虎通义》,晋以来省称《白虎通》。其书多引古义,兼收纬书,复述并发展了今文经学的基本观点和学说,肯定谶纬神学,是研究两汉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清代卢文弨有校刻本,陈立撰有《白虎通疏证》。

☚ 法言   论衡 ☛

白虎通义

书名。简称《白虎通》,又称《白虎通德论》。四卷四十四篇。是今文经学用法定形式制定的经学问题的标准答案; 反映了自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的延伸和扩大。

白虎通义

亦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东汉班固撰。四卷四十四篇。汉章帝建初四年(79),政府召集天下名儒,与朝廷官僚会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由章帝亲自裁决。其议论结果命班固撰集成书,名为《白虎通义》。其书将儒家经义与谶纬迷信结合起来,确立了官方解说五经的标准。清代卢文弨有校刻本,多去元明以来伪谬之处。陈立撰有《白虎通义疏证》,注释较详。收在《皇清经解续编》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