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báisè wūrǎn指废弃的塑料制品(多为白色)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白色污染báisèwūrǎn〈名〉指废弃的白色或透明塑料制品污染环境:努力消除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báisè wūrǎn指废弃的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白色污染báisèwūrǎn指废弃的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因其多为白色,故称。 ◇ 这些灌膜碎片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不溶解、不腐烂,年复一年,致使土壤板结,土壤的透气性能、接受光热性能减弱,并影响到耕作播种和农作物出苗,对农业环境形成一定的“白色污染”。(科技日报.1990.4.4) ◇ 辅导员正在给学生讲解什么叫白色污染。(中国教育报.2000.2.25) 白色污染báisè wūrǎn指农用薄膜残片对农田的污染。例如:“一场振奋人心的‘白色革命’已演变成了新的公害——‘白色污染’。”(《科技日报》1992.6.10)“被称为‘白色污染’的废弃塑料,如今有了理想的归宿。”(《光明日报》1992.10.30) 白色污染báisèwūrǎn〈名〉废弃的泡沫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因其多为白色,故称。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báisè wūrǎn废弃塑料及其制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些废弃物多为白色的,且不易分解,故称。 ❍ ~已成为环境的公害。 ▲餐桌污染 电磁污染 电子污染 光污染 精神污染 二次污染 生物污染 水污染 水体污染 微波污染 噪声污染 ☚ 白色收入 白色消费 ☛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系指各种各样白色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而言。近年来由于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商业包装、食品包装等领域,随之便造成严重污染,有些对土地肥力有害,有些对城市垃圾处理发生影响并影响市容,有些地方已成为严重公害。我国席全生工程师经研究并经过鉴定确认回收破旧废弃塑料每1吨可提炼汽油350公斤、柴油350公斤、炭黑100公斤、气体烃200公斤,这为消除白色污染,废物利用开辟了具有绝定性意义的新途径。目前回收废旧塑料及管理工作已见改善。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白色污染” 是指废弃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包装物及废农膜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白色污染” 的实质在于废弃的塑料制品,特别是其中的不可降解性塑料制品对环境的生态危害。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等特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统计,全世界塑料产量1979年为6361万吨,1992年达到1.05亿吨。我国1990年塑料制品年生产总量为400万吨,1994年达到843万吨,预计2000年将达到1000万吨,2010年达到1600万吨。农用地膜的覆盖面积在1984年为2200万亩,1994年达到8000万亩,估算地膜残留塑料量分别为11万吨和40万吨,2000年和2010年预测量将分别达到50万吨和70万吨,累积残留量将达到250万吨。“白色污染” 不仅在现实中已是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至今仍在缺乏有效控制地加速蔓延。 同大多数固体废物一样,废塑料也有三个来源。其一是生产过程中的边脚料,这部分基本上能被再生利用。第二部分是流通过程中如运输、销售中产生的。第三部分是消费者在使用商品后剩下的废塑料。目前在我国,后两个来源中的绝大部分免费进人城市生活垃圾,这是主要的“白色污染” 物,也是回收利用的重点。 “白色污染” 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个方面。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制品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在城市、旅游区、水体中、铁道旁散落的废塑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潜在危害是指废塑料制品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的环境问题。其危害有: ❶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作物减产。 ❷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 ❸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很难处理。因为塑料垃圾不易自行消解,也不能回归自然。即使深埋,消解也要经过200多年。如果将其填埋不仅会占用耕地,而且还会扳结土壤,滋生蚊蝇细菌,还会污染地下水,阻碍植物根茎生长。另外,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也不适于堆肥,如果将其焚烧又会产生有害气体,而且烧掉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对 “白色污染” 的治理和防范主要有以下途径和办法。 (1) 行政和管理方面的措施。 ❶加大管理力度。比如通过划线包干等管理手段,铁路两侧 “白色长龙” 的顽疾已得到较大改观。 ❷加强回收利用。主要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分类回收系统,提高废品回收利用率。 ❸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没有公众行为的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根本上不能实现。 (2) 技术上的措施。 ❶以纸代塑。纸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植物纤维素,废弃后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但同时,造纸需要大量木材,而我国森林资源很难充分满足需要,而且造纸过程中会产生水污染。 另外,在性能、成本方面,纸制品也不能与塑料制品抗衡。目前也有以蔗杆、稻草为原料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做法,但尚处于试验阶段。 ❷采用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是指在塑料生产过程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淀粉、改性淀粉或其他纤维素,有的加光敏剂、生物降解剂,使塑料的稳定性下降,较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试验表明,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在一般环境中暴露三个月后开始变薄、失重、强度下降,逐渐裂成碎片。目前,可降解塑料的缺陷在于不能消除 “视觉污染”; 消耗粮食、裂成碎片后进一步消解的速度仍然很慢,如果掩盖在土壤或垃圾中则基本不降解。 ☚ 清洁生产 ISO 14000标准 ☛ 白色污染塑料包装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塑料包装材料制品多为白色,又因其废弃后散落于环境中形成视觉刺激,以及生产、使用中的有害因素,故被称为“白色污染”。治理白色污染的办法,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工艺技术进行改进或生产替代品,二是在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中开展废弃物回收,三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作无害化处置与再生利用。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随意乱丢乱扔,难以降解处理,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随着快节奏现代生活而出现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具,以价廉物美、保温防漏、干净无菌的优点,迅速在国际食品行业广泛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制品的化学性质稳定,加上制品越来越薄,回收困难,废弃物在自然界中即使经过几百年也不能分解。这种一度被誉为 “20世纪白色革命” 的塑料,已沦落为 “白色污染”; 另外一次性发泡塑料制品在较高温度 (65℃以上) 时,会溢出被食物吸附而成为损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 防治白色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❶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❷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 “退位” 已是必然趋势。人们应有紧迫感,做好两种准备: 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减轻污染、根治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❸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 “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❹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 “两个文明” 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❺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要强调 “白色垃圾” 的回收利用。 ☚ 城市生活垃圾防治 白色污染治理技术 ☛ 00001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