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农业史agriculture history of the Bainationalty白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在当地各少数民族中农业经济水平最高,对发展西南腹地坝区农业生产、传播汉族先进生产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族是以僰族为主体的诸民族融合汉族移民而成。包含了僰族先民在内的僰族属氐羌系统,曾广泛分布于甘青南部至云南等地。战国时,聚居在四川宜宾一带和云南滇池地区的僰人分别建立了僰侯国和滇国,在平坝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东汉以来,僰族、部分昆明人、叟人与汉族移民相融合,逐渐形成“白蛮”,隋唐之际分布于云南曲靖以西、洱海以东的“西爨”地区,“其地沃壤”,“惟业水田”,是农业发达、物产富饶的地区。部分西爨白蛮由滇池发展到洱海地区,包括北面的松外蛮、东部的东西洱河蛮等部,其农业生产水平也相当高,种植稻、麦、粟、豆、葱、韭、蒜、菁、桃、梅、李、柰等大田与园艺作物,饲养牛、马、猪、狗、鸡等畜禽,并种麻养蚕,从事家庭纺织业。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南诏国建立后,曾将西爨白蛮20万迁到永昌(今保山地区和大理州)。从此,白族遂以洱海地区为主要聚居区发展起来,而洱海地区也长期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 在彝族建立、以白族文化为主体的南诏国时期(738~902),冶铁炼钢技术有很大发展,能生产有名的刀剑,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时期白族农业生产的进步表现在: ❶普遍采用铁犁牛耕,“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据现代民族调查,剑川等地白族晚近还有沿袭这种牛耕法的。 ❷农田灌溉大发展,出现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点苍山高河蓄水工程,灌溉大理坝子万顷良田,大理地区的横渠道,自磨用江至大理城一段,用以灌溉大理城东郊和城南耕地。又由于比较普遍采用源泉灌溉,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 ❸实行稻麦复种,八月获稻后,十一、十二月之交在稻田种大麦,次年三月收割,还种粳稻。是中国已知最早实行稻麦复种一年两熟制的地区。当时山地多种小麦,并杂种豆、麻、黍、稷,园艺亦有发展。南诏在洱海地区设有专门畜牧场。这里是名马产地,声名最著者为越赕马。 937年,白族段氏建立大理国,白族地区从奴隶制进入封建领主制,农业生产又有进一步发展。大理国初年兴修了祥云段家坝,以后,清湖(在今祥云)、赤水江(在今弥渡)、神庄江(今大理市凤仪)等水利工程相继兴建。元初郭松年在到大理途中,看到白崖(弥渡)一带人口密集、“禾黎蔽野”,凤仪地庄有神庄江灌良田千顷,旱灾很少发生。南宋时,中原人说这里的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比较发达的川东荣县资中一带相当。在大理国统治区域内,畜牧业也很发达,“大理马”闻名全国,成为大理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每年都有数千匹马赶到邕州(广西南宁)等地与中原王朝贸易。随着南诏、大理国政治势力的发展,外出戍守、经商的白族人足迹遍于云南各地,从而传播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如大理时期留住在阿昌族地区的白族商人,帮助那里的人民学会种水田技术,并传授了历法。 蒙古军队攻灭大理国后,大理王段氏和大领主高氏仍为洱海地区最大土官,但也有一些反元领主的土地被没收变卖,从而产生了一些自耕农,并在这基础上孕育着地主经济。明代白族地区废土司制,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明初为了恢复被战争摧残的经济,实行安辑流亡的政策,又在洱海地区大规模屯田,垦辟了大量土地,水利也受到重视。主要水利工程有太和县穿城三渠、下关河尾疏浚、赵州东晋湖闸、邓川横江堤及罗时江坝、浪穹的三江口渠、宾州炼洞诸渠、鹤庆里龙潭坝及美龙潭渠等。尤其是景泰六年(1455)兴修的云南县宝泉坝,将该县的水利设施连成灌溉网,使弥渡、洱海卫和云南驿大片田地受益。这里还创建了“地龙式”灌溉工程,昔日旱荒地变成良田。汉族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提高了白族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部分地区改变了两牛三夫的耕作法,采用一人或二人犁田的方法。水力被广泛应用于粮食加工,仅太和县就有水碓、水磨数百所,“舂碓用泉,不劳人力”。水车也获得推广。白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已达到全国的一般水平。明末,洱海地区耕地由明初的42万亩增至80多万亩,增加了将近一倍。人口也有相应的增长。园艺业有很大发展,宾川宾居和邓川出现了面积数百亩以上的果园,种植柑、橘、柚、雪梨、林檎、花红、桃、李、杏及咖啡、茶叶等。畜牧业也很发达,太和城(今大理市)固有羊苴咩城之称。从明代开始,大理地区白族人民已开始给黄牛挤奶,并把牛奶制成“乳扇”——一种别有风味的乳制品,远销昆明等地。经过精心饲养和人工选择,终于培育出国内罕有的奶用黄牛品种——邓川牛,并积累了一套饲养选育经验。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白族的手工业、商业也有相应发展,成为西南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