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帝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帝城 白帝城《春台班戏目》及《庆昇平班戏目》著录。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京剧有此剧目。叙演刘备不听诸葛亮劝谏,兵败彝陵,羞于回蜀,养疴白帝城。及其病重,召诸葛亮于永安宫托孤,而后归天。 ☚ 伐东吴 祭江 ☛ 白帝城 位于奉节县城东5公里,距万县市124公里。在瞿塘峡口北侧的白帝山上,扼川东咽喉,当三峡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杜甫的“白帝高为三峡镇”,傅作楫的“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等诗句,十分贴切地道出了它的险要。西汉居摄三年(公元8年),据蜀称王的公孙述在此筑城。因城中一古井每晨常有白气升腾,视为“白龙献瑞”,自称“白帝”,遂名为白帝城。公孙述被灭后,人们在白帝城修庙,供祀公孙述像,名白帝庙。公元222年,蜀汉皇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病逝永安宫。他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历史上把这件事叫“白帝托孤”。现存的白帝城系明清建筑,主要有明良殿、武侯祠和观星亭等。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称。我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如郦道元、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旅居于此,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杜甫在此住过两年,写诗四百多首,占其全集的七分之二;白帝山半腰的西阁,便是杜甫旧居遗址,游人常到此凭吊。白帝城附近还有两个“八阵图”,一为水八阵,一为旱八阵,据传诸葛亮曾在此部署兵力,推演兵法。 〔古诗文赏析〕 早发白帝城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之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的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 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吴小如) 〔现代散文〕 我在霏微的斜雨中登上白帝城,湿滑的石阶在山间蜿蜒。 白帝城是诗城,永生的诗魂萦绕着,在阳光中翘耸的城头上发出美丽的吟唱。唱古今多少兴亡事,歌大江滚滚东流去。 白帝城紧依夔门,前人有“瞿塘峡险,白帝城高”的描绘。如此峻拔的气象,怎能不孕育武士的壮举,文人的诵赞呢! 遥想当年刘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走白帝,竟在永安宫挥泪托孤,终老一生,是何等的悲怆啊! 我凝视“托孤堂”里刘备病卧的塑像,凝视诸葛亮和文臣武将悲恸的神情,思绪也仿佛空中纷纷飘落的细雨,绵绵无尽头。 更有那明良殿、武侯祠以及粉壁上的三国故事彩画,使人完全沉浸在一千年前的那巨焰烛空的血战之中,也在心底荡出几多感慨。杜甫诗云:“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那种苍凉感,后人是不难体味出的。 我站在飞檐红柱的观星亭,看江水那么浩荡地闯入夔门,泛着浑黄的旋涡。有江轮驶来,汽笛声音很响亮地飘荡在雾岚轻笼的深壑间,激起长久的回声。在如此奇险的地方哭别江山,那刘玄德至死,也是一副铮铮硬骨呢!有人的题联道出了这番英雄气慨:
城头有一草亭,名为“沁园”,使人不能不记起杜甫草堂的情境。旁有临风楼,完全是占典庭院格局。红、蓝颜色花朵在微雨中摇曳,石板路面被小雨漆得一片黑亮。粉墙花窗,绿色琉璃瓦沿着弯转的墙头一路覆去,几叶芭蕉探在墙外,好幽邃的地方!能在这雄险的夔门关旁辟出这一方优雅的所在,没有诗情的滋润,是绝难想象的。 附近竹篱旁有一联语:隔谿旧有诗人宅,出峡时看估客帆。诗人的宅院隔岸是寻不到了,只一片青葱梯田在轻岚中隐现,却望见山腰一座好辉煌的楼台,那便是杜甫西阁。 杜甫游寓夔州近两载,曾在此居住。待他离别此地,已留下四百余首诗歌。后人没有忘记这位伟人的诗圣,这座西阁,便是1984年在一座观音洞前辟建的。 我登上西阁,令人所绘的“杜甫吟啸图”瓷砖画叫人蓦地生出感叹来:诗圣深沉的目光透过红色花窗,落在浩淼江面,夔门雄壮的风嘶浪吼,一阵阵涌入楼头,远山在雨雾中虚淡了,白浪撞击着滟澦堆散裂成的暗黄色礁石,一片片裸露出江面,像从水底伸出的狞厉的牙齿。是当年八阵图的遗迹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场汈江滚滚来。”诗人一定是站在这里,临风长吟出这千古绝唱的。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诗句,是那嶙峋的江石所激起的慨叹吗? 秋夜时分,这西阁四野又该是“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的图画了。我的情思如这凌波的飞楼,融化在无边的江天。想那“朝辞白帝,暮至江陵”的诗仙李太白,在彩云中放舟峡江,该是怎样的翩跹,怎样的风流! 还有白居易、刘禹锡、陆游、范成大云游于此,咏诗作赋的浪漫躯影…… 当年那位自称白帝,且改鱼腹县为白帝城的蜀王公孙述,是趋附着功名的。他如何会想到,绵长的诗情会久久徘徊在这如画的山城,且在雄峻的夔门畔向奔流的长江投下一束诗的亮色。 (马 力) 〔民间文学〕 相传唐朝大历年间,大诗人杜甫被贬官罢职到三峡深谷。当他来到白帝城下,只见一条浣花溪,蜿蜒流淌着,两岸怪石磋峨,杂草丛生。听不到鸡鸣狗叫,但闻虎啸猿啼。杜甫亲手割草,搭了一间茅草棚。从此,就在这荒凉的溪岸上蛰居下来。 一天晚上,杜甫坐在烂树墩上,想着失散的妻子,不知流落何方。又想起连年征战,百姓涂炭,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安居乐业……此时,他已又冻又饿了,想着想着,不禁迷迷朦朦地睡着了。 等他一觉醒来,怪事:面前放着一碗黄澄澄的小米饭,一盘白生生的咸菜,发岀一股股诱人的清香。杜甫很久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饭菜了,一阵狼吞虎咽,吃个精光。吃完后才猛然想起:在这荒山野岭,这饭菜是谁送来的呢?他用筷子敲着碗边,自言自语地说:“怪事呀怪事,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话刚落音,怪事真的发生了:哪里传来“吃吃”的笑声? 杜甫朝门口望去,忽见一个年轻的姑娘,穿着白围裙,绣花袄,青丝头上挽,山花鬓边插,一对聪明慧眼,直望着他笑。杜甫暗思,莫不是仙女下凡?连忙施下一礼:“感谢仙姑打救!” 姑娘一听,“吃吃”地笑得更欢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上俱欢颜。”又一个老头吟诵着杜甫的诗句,出现在门口。“杜先生,你关心天下人,天下人也惦记着你呀!”接着,拥过来一大群人,他们手拿锅、碗、瓢、勺等物,不一会就把杜甫的“家”安置好了。 原来,他们都是住在后边山里的老百姓 。后来,杜甫也跟着他们学舂小米,到野外挖小蒜(那白生生的咸菜就是野小蒜)。从此,杜甫衣破有人补,缺吃有人送,柴禾有人砍,用水有人挑,再也不孤独了。 两年流放期满,杜甫要走了。他东不挑,西不拿,专门装了一袋小米,挖了一包小蒜带走。 杜甫回得京城,皇帝大吃一惊:杜甫白发转青,脸放红光,身子硬朗。哪里有点流放受折磨的景像呢?呆了半晌才问道:“夔州穷乡僻壤,你吃些什么?” 杜甫回答:“昆仑有灵芝,天宫有蟠桃,我吃的是夔州特产:金米银虾菜。” “啊!”皇帝又是一惊:“我位居九五,富有天下,什么熊掌燕窝、龙肝凤胆,哪样没吃过?那金米银虾究竟是什么?” 杜甫知道皇帝的意思,慢慢说道:“主上如不嫌弃,明日下官即将金米银虾菜奉献。” 第二天,杜甫果然端来了一碗小米饭,一碟腌小蒜。皇帝一看:金米饭,金灿灿,一粒粒,如金丹;银虾菜,白生生,嫩蒜蒜,一瓣瓣,白玉般。皇帝当然没吃过这些饭菜。尝一口金米饭,美味贯全身,品一瓣银虾菜,清香透肺腑,顿觉得神清气爽。皇帝再一看杜甫,龙行虎步,颇有神仙之风,不觉一声长叹道:“啊,你身居山乡,天天仙品果腹,莫不成了神仙也!” 从此,人们也都说杜甫是吃了白帝城的金米银虾菜,才在夔州写出了四百多首名诗,成了诗圣诗神的。 (徐廉明)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城东4公里,在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古称鱼复。相传公孙述割据四川时,伪托“殿前井中有白龙出”的传说,于公元25年自称白帝,以鱼复改称白帝城,城垣遗址今尚依稀可辩。三国时,蜀主刘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时在此托孤于诸葛亮。城在临江的白帝山上,今存白帝庙。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即指此。 白帝城bái dì chéng旧时狱卒谓监狱。《切口·牢监》:“白帝城: 监狱也。”白帝城本三国时蜀汉防范东吴的军事重镇。 白帝城在奉节县城东5千米瞿塘峡口北侧白帝山上。扼川东咽喉,当三峡门户,为长江三峡的起点,号称 “水陆津要,全蜀东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居摄三年 (8年),据蜀称王的公孙述在此筑城。传说现明良殿前有白雾升腾,以为“白龙献瑞”,遂自称 “白帝”,改鱼腹城为白帝城,城垣遗址今尚依稀可见。蜀章武二年 (222年),蜀先帝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第二年病死永安宫,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史称 “白帝托孤”。现存的白帝城为明清建筑,主要有明良殿、武侯祠和观星亭等。明良殿内供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观星亭六角十二柱,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传说诸葛亮、李自成曾先后在此夜观星像。在明良殿和武侯祠的两侧碑林里,汇集了从隋至清各代碑刻70余通,其中以龙山公墓志碑、竹叶碑、凤凰碑、清康熙皇帝御书碑最为珍贵。碑林东侧是出土文物陈列室,陈列有自新石器时期至近代在白帝城一带出土的文物数百件。正殿两侧偏殿等处,辟有诗史堂、书画展览室,陈列着古代珍宝、玉器和古今名人字画以及新近落成的 《刘备托孤》 大型泥塑和 《杜甫行吟》 大型瓷画。白帝城又有 “诗城” 之称。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如郦道元、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旅居于此,留下大量的诗篇。杜甫在此住过两年,写诗400多首。白帝山半腰的西阁有杜甫旧居遗址。白帝城附近还有两个 “八阵图”,一为水八阵,一为旱八阵,传说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在此部署兵力,推演兵法。1981年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451公里。据传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称蜀王,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故自称白帝,遂于此建都,并将紫阳城名改为白帝城。现存白帝城是经明、清两代修复的遗址。 ☚ 江津市 奉节县 ☛ 白帝城 白帝城Baidicheng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相传东汉时公孙述至鱼复,见白气如龙出井中,自以为为祥瑞之兆,于是改鱼复为白帝。城居高山,地势险要。三国时为蜀汉防吴重镇,改名永安。章武二年(222),刘备率大军东下讨吴。吴将陆逊大破蜀军,刘备尽失舟船器械、水步军资,狼狈逃至此,次年病死于城西永安宫。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的白帝, 也即此地。 ☚ 白洋淀 白求恩 ☛ 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故杜甫有“白帝高为三峡镇”之句。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为王,在此筑城自卫,自称白帝。白帝城之名本此。公元222年,蜀汉刘备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郁闷病笃,在此将政权与儿子刘禅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史称白帝托孤。白帝城旧址百余亩,古汉城遗址清晰可辨。城内白帝庙原祀公孙述,后改为纪念刘备。今存寺庙为清康熙后重修,内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建筑。明良殿内有刘、诸葛、关、张的泥塑像。观星亭六角十二柱,飞檐画栋,传说诸葛亮以及明末李自成曾在此夜观天象。明良殿、武侯祠左右两端有东西碑林,陈列自隋至清的碑刻七十余块。白帝城西侧有传说为诸葛亮摆下的“八阵图”遗迹,城东北不远处有杜甫草堂遗址。白帝城是壮丽的长江三峡的起点,自李白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绝唱后,白帝城更是名扬四海,妇孺皆知。 ☚ 八、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 滟滪堆 ☛ 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山上。本为鱼復县治。东汉公孙述筑城并改此名。三国蜀汉以为防吴重镇。章武三年(223年)刘备死于城西永安宫。参见“旅游学”中的“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四川奉节长江北岸草堂河口,白帝山的丘陵上。始建于公元9—24年。自古以来,文人名士来此游历,写下许多诗篇.故有“诗城”之称。三国刘备伐吴失败后在此死去,“刘备托孤”发生在此。古迹众多,有白帝庙、武侯祠、观星亭、明良殿和碑林等。参见“地理”中的“白帝城”。 白帝城 白帝城在四川省奉节县城东,长江北岸。城在临江白帝山上,扼瞿塘峡西口,为川东咽喉,杜甫诗:“白帝高为三峡镇”,表明其高峻险要。奉节古称鱼腹。西汉末年公孙述据此,因城中白鹤井冒白气,如白龙飞腾,于公元25年自称白帝,改鱼腹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立像建庙,称白帝庙。三国刘备伐吴,兵败退守于此,临终托孤于诸葛亮。明改称三功祠。立刘备、诸葛亮等像。正殿称明良殿,取明君良臣之意。外有观星楼。东西两侧有隋代到清代石碑。由于景观奇特,诗人墨客慕名而来,挥毫泼墨,留下名篇无数,故白帝城又有“诗城”的美称。 ☚ 大宁河小三峡 小寨天坑 ☛ 白帝城东汉初公孙述筑,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