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居易《忆江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居易《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1?

【释】

1.月中寻桂子: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宿因月桂落”句,自注云“天笠尝有月中桂子落”。又《东城桂三首》其一自注云“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坠”。宋之问《灵隐寺》亦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本词中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中赏月的意思。郡亭:即杭州虚白亭。白居易《郡亭》诗有“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译】

回忆江南漫游,

最使人忆恋的是杭州。

杭州景致最美的

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赏月,

夜宿虚白亭在枕上观钱塘潮头。

哦!不知何时还能重游?

【评】

宋人王灼记云:“《乐府杂录》云:李卫公为亡妓谢秋娘撰《望江南》,亦名《梦江南》。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碧鸡漫志》卷五)因乐天此作获得极大成功,后世多弃其原牌名,而随乐天作《忆江南》,或率性取首篇首句作《江南好》。王灼“尝叹世间有改易错乱误人者也”,实不知绝好词未尝不有改朝易代之功。

唐五代小词,简单自然而又绝妙隽永,读之只觉无一字不妥贴,无一字为人造也。明人沈际飞评此词说:“较宋词自然有身分,不知其故。”(《草堂诗余集》卷一)沈评出了这种感受,却未知其所以然。其实,“自然有身分”,正其原因也。“有身分”故不乱用笔墨,绝不造作填词,故而极具自然美。试看此组词,前后皆直抒胸臆,径直道出江南之感受,或说“好”,或说“忆”,与唐之前魏晋古风者同,如陶渊明之“山气日夕佳”之“佳”字。中一联仅限14字写江南之美,或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之春日总体佳景,或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具体景致,均有销魂夺魄之功力,故而结句之“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就呼之欲出了。


古代诗歌之白居易《忆江南》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1?

【注释】

1.月中寻桂子: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宿因月桂落”句,自注云“天笠尝有月中桂子落。”又《东城桂三首》其一自注云“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坠。”宋之问《灵隐寺》亦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本词中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中赏月的意思。郡亭:即杭州虚白亭。白居易《郡亭》诗有“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今译

回忆江南漫游,

最使人忆恋的是杭州。

杭州景致最美的

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赏月,

夜宿虚白亭在枕上观钱塘潮头。

哦!不知何时还能重游?


唐宋词之白居易《忆江南》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注释】 ①月中寻桂子: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有“宿因月桂落”句,自注云“天笠尝有月中桂子落。”又《东城桂三首》其一自注云“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堕。”宋之问《灵隐寺》亦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本词中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中赏月的意思。又见《南部新书》。郡亭:即杭州虚白亭。白居易《郡亭》诗有“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

【译文】 回忆漫游江南,最使人忆恋的是杭州。杭州景致最美的是中秋之夜到天竺山赏月,夜宿虚白亭在枕上观钱塘潮头。哦!不知何时还能重游?

(王洪译)

【集评】 明·卓人月、徐士俊:“胸中有丘壑。”(《古今词统》卷一)

清·张宗櫹:“《南部新书》:‘杭州灵隐山多桂树,僧曰月中桂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又《脞说》云:‘张君房为钱塘令,宿月轮山,寺僧报曰桂子下塔,遽登榻望之,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橚按香山《看潮》诗: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词林纪事》卷一)

日本·近藤元粹:“蔼然之情可掬。”(日本青木嵩山堂《白乐天诗集》卷五)

【总案】 《忆江南》三首,第一首泛忆,写春景。这一首承前一首末句“能不忆江南”,选择杭州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感受最深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写。一是再现“山寺月中寻桂子”神话般的画面;一是实写“郡亭枕上看潮头”浙江潮的奇观。“山寺”、“月”、“桂”是静物,着一“寻”字,化静为动,以动视静,静者亦动,使得诗中有人,景中有情,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银涛滚滚,是动态,“枕上看”形似静态,而内心却并不平静。无论“寻桂子”、“看潮头”,就词人内心而言,既有对月中仙境的神往,又有对人生有限的喟叹,分明蕴含着对宇宙无穷的企慕和人世沧桑的感慨。由于受民歌的影响,笔调明快,情感炽烈,把握精粹之处,几笔涂抹,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的图画。结句悠悠情思,无限留恋,感人肺腑!


唐宋词之白居易《忆江南》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忆江南》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谙:(an安)熟悉。②胜:超过。蓝:植物名,蓼科,一年生草木,茎高二三尺,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叶可制染料,俗名靛青。

【译文】 江南风景真美!那秀丽的景色早就熟谙。日出时,江边鲜艳的花儿,比火焰还红;春来时,清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这般令人陶醉的景色,能不使人忆念? (王 洪译)

【集评】 宋·王灼:“《乐府杂录》云:李卫公为亡妓谢秋娘撰《望江南》,亦名《梦江南》。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江南好,第二、第三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予考此曲,自唐至今,皆南吕宫,字句亦同,止是今曲两段,盖近世曲子,无单遍者。然卫公为谢秋娘作此曲已两名。乐天又名以《忆江南》,又名以《谢秋娘》。近世又取乐天首句名以《江南好》。予尝叹世间有改易错乱误人者也。”(《碧鸡漫志》卷五)

明·沈际飞:“较宋词自然有身分,不知其故。”(《草堂诗馀别集》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非生长江南,此景未许梦见。”(《古今词统》卷一)

日本·近藤元粹:“诗馀上乘。”(日本青木嵩山堂《白乐天诗集》卷五)

【总案】 《忆江南》共三首,系白居易元和元年(827)在洛阳时所作。白氏十四岁后为避藩镇之乱曾流寓江南达六年之久。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敬宗宝历二年(826)任过苏杭二州剌史,所以对江南非常熟悉,写了不少咏赏风景的诗词。词中的“江南”即泛指苏州、杭州一带。这首词以深厚的感情、明丽的笔调、通俗的语言,涂抹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的江南春色图。在词人笔下,江南春水、江花、岸草等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被描摹得淋漓尽致。尤其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景色的主要特征,是全词的精华所在,在选声设色方面独具匠心,而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使人回味无穷。


古代诗歌之白居易《忆江南》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

【注释】

1.谙:(音an):熟悉。

2.胜:超过。蓝:植物名,蓼科,一年生草木,茎高二三尺,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叶可制染料,俗称靛青。

今译

江南风景真美!那秀丽的景色早就熟谙。

日出时,江边鲜艳的花儿,红胜火焰;

春来时,清澈的江水碧绿如蓝。

这般令人陶醉的景色,能不使人忆念?


白居易《忆江南》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他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白居易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其后又在苏、杭做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长庆四年五月任满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除苏州刺史,五月初到任,次年秋天因目疾免郡事,回到洛阳。这时候,他五十五岁。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之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如《见殷尧蕃侍御<;忆江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胜事,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云:“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直到开成三年(838)六十七岁的时候,还写了这三首《忆江南》。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读者如果抓住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驰骋想象,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请看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怎么样呢?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不难设想,当作者信马寻春,看见的水都是黄的,花呢,还因春寒料峭而懒得开,至少还未盛开;他触景生情,怎能不追忆江南春景?怎能不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怎能不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开头,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境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使他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且看宋之问的名作《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对此也感受最深。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很想拾它几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天竺寺里,秋月朗照,桂花飘香,一位诗人,徘徊月下,留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身看地,看看是否真的有桂子从月中落下,散在桂花影里。这和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相比,境界迥乎不同,其关键在于着一“寻”字,使得诗中有人,景中有情。碧空里的团明月,月光里的巍峨山寺和寺中的三秋桂子、婆娑月影,都很美。然而如果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就缺乏诗意。着一“寻”字,则这一切客观景物都以抒情主人公的行动为焦点而组合、而移动,都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视觉、触觉、嗅觉乃至整个心灵而变成有情之物。于是乎,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如果说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实有的奇观。所以,上句却说“寻”桂子,不一定能寻见;下句却说“看”潮头,那是实实在在看见了。

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海。自海门涌入的潮水,十分壮观。《杭州图经》云:“海门潮所起处,望之有三山。”这潮水,奔腾前进,直到杭州城外的钱塘江。《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尤大。”就是说,每天都有早潮、晚潮,而以阴历中秋前后潮势最大。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正因为“潮头高数丈”,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候,躺在郡衙里的亭子上,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

“山寺”、“月”、“桂”,本来是静的,主人公“寻桂子”,则是动的。以动观静,静者亦动,眼前景物,都跟着主人公的“寻”而移步换形。然而这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那移步换形的客观景物,而是主人公“山寺月中寻桂子”的精神境界。他有感于山寺里香飘云外的桂花乃“月中种”的神话传说,特来“寻桂子”,究竟为了什么?是想寻到月中落下的桂子亲手种植,给人间以更多的幽香呢,还是神往月中仙境,感慨人世沧桑、探索宇宙的奥秘呢?

海潮涌入钱塘江,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瞬息万变,这是动的。主人公“郡亭枕上看潮头”,其形体当然是静的;但他的内心世界,是否也是静的呢?作者有一首《观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不用说,这是他在“郡亭枕上看潮头”时出现过的内心活动。但难道只此而已,别无其他吗?何况,仅就这些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啊!

第三首,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从“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冠下,追忆苏州往事:“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即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张华诗云:“苍梧竹叶清,宜城九酝醝。”可见“竹叶”本非“吴酒”。这里用“竹叶”,主要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在字面上对偶,正像杜甫的“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借“竹叶”对“菊花”一样。“春”,在这里是个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可以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作者在另一篇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也可以解释成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作者生活的中唐时代,就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见李肇《国史补》)。从“春”与“醉”对偶来看,后一种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娃”,美女也。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

“吴酒”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因而以“早晚复相逢”收尾。“早晚”,当时口语,其意与“何时”相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又在《问杨琼》诗里慨叹道:“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作诗谱歌,力图以浓郁的实感真情动人心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忆江南》,也正是他的艺术经验的结晶。正如题目所昭示,洋溢于整个组诗的,是对于江南的赞美之情和忆恋之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真是写景如画!但这不是纯客观的景,而是以无限深情创造出来的情中景,又抒发了热爱江南的景中情。读这两句词,不仅看见了江南春景,还仿佛看见主人公赞美江南春景、忆恋江南春景的体态神情,从而想象他的精神活动,进入了作者所谓“情交”的境界。读“山寺”、“吴酒”两联,情况也与此相似。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在“联章”诗词中,其谋篇布局的艺术技巧,也值得借鉴。

白居易《忆江南》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白居易《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词选自《白氏长庆集》。

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白居易眼见朝政日非,主动要求外放,来到杭州任刺史。杭州是江南的一颗明珠,这里的春天是那么的旖旎,这里的山水是那么的迷人,诗人修筑圩堤,疏浚湖泊,寄情山水,徜徉林泉,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晚年,退居洛阳,那美好的江南风光还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他以童真般的迷恋写下了一组清丽动人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开头两句赞美江南风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表现得那么真挚而充满感情。诗人深情的赞美,深切的思念,如春草生发,如春江涨潮,自然而充满爆发力。“好”即“美“的意思,如“美景”称为“好景”。“江南好”即“江南美”,“谙”即熟悉。下文就扣住自己熟悉的江南美景来写,作者又没有全面铺开,而选择了最普遍、最有代表性、也是诗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美景来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升起了,霞光点燃了江边那如火的鲜花,红得那么耀眼,那么精神,带着跳动的光焰,带着春日的勃勃生机,“红”色是基调,是春日太阳、霞光的杰作,好似音乐中的主旋律,而如火苗跳动的江边鲜花就是那最精采的聚光点,好似音乐中的华采乐段,“火”字还写出了春风翻拂鲜花散发出不同光采的神态。“水”是江南生命的源泉,是江南灵秀的血脉,而春日江水更是江南美的文化的象征,春潮起波,春水涨绿,生命在江水中复甦、滋长、膨胀、散漫,充塞于江南大地。那江水的绿色是一种醉人的绿,是一种多情的绿,是一种似梦似幻的绿,它远远胜过了可作染料的蓝草的颜色。因为它能染出江南春色。不管是谁,看它一眼就永远难以忘怀,即使到了老年,江南的美也将和人生的青春一道留在最美好的记忆中,“能不忆江南”正是写出了这种神往。

这首词,色调秾丽,绘景如油画一样逼真,春水之绿与江花之红相映,鲜艳夺目。这热烈的色彩又包含了诗人热烈的感情,表现了诗人热情的追忆、向往、赞颂。诗人写了不少描绘江南美景的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江南地区的阳春美景,而这一首以其色调的明丽和动人的情思独具风采。这一首词的语言通俗而富于表现力,充分发挥了诗中画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联想,所以,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洗去了无数风流人物,这首词却历时越久而越加光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