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㾦病名。 ❶指皮肤上发生的白色水疱。见《温热经纬》卷三。 又名晶㾦、 白疹。 由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而发。颈项初生水疱,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少后密,状如水晶,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破之出淡黄色浆液,有腐臭味,常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低,水泡干燥脱屑而愈。重者可延缠日久,水疱呈枯白色,称为枯㾦。是气阴枯竭之候。治宜清热除湿宣透。因服氤氲汤,气阴两虚时可加入人参、沙参、石斛。善后用薏苡竹叶散。相当于白色粟粒疹。 ❷白喉之别名。《白喉阐微·附录》: “炼斋偶记”烂喉风项: “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曰白㾦, 其名种种不一。” 白㾦湿温病程中出现在颈、项、胸、腹等处皮肤的细小的水泡。这是湿热郁阻,逗留气分,淹滞不解,郁蒸皮肤,蕴酿而成。 白㾦温病过程中出现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疱疹。多见于颈项、胸腹。为湿热郁蒸肌肤所致。晶莹透亮者,又称“晶㾦”,为湿热外泄,正胜邪退之象;色白干枯者,称“枯㾦”,为津气两伤,正不胜邪之候。 白㾦bái pēi病证名。 指温病过程中皮肤出现的白色粟状水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再有一种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 白㾦 白㾦白㾦、是指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因而发出的白色疹㾦。 其临床特点是皮疹细小,如水晶状小泡,先少后密,多见于颈项、胸腹;亦可见于四肢,破之有淡黄色浆液。 白㾦见《温热论》。 《温病条辨》称“白疹”。 白㾦多见于湿温病。 《外感温热论篇》云:“白㾦为湿郁卫分,汗出不彻之故。”王孟英谓:“白㾦为湿热之邪郁于卫分,失于清轻开泄”。杨素园谓:“白疹乃肺卫湿热也”。陈渔洲《白疹秘钥》按:“香岩所论白㾦,即今之白疹,其症多由湿温内郁,伏久乃发”。 故白㾦之发生, 必有湿温病史,因湿热内郁,失于透泄,致发此证。故本病初起,时有头痛,发热,恶寒,胸痞,无汗,口渴,四肢倦怠,身体烦疼,有似伤寒;或一日一作,或间日一作,又如疟疾。即使投剂中肯,暂时虽脉静身凉,苔退垢化,但隔一二日则发热又起,虽有汗出,其热不退,如是多日,其疹乃出。 白㾦的辨证,应区别“晶㾦”与“枯㾦”。 其㾦形尖如粟、如粞,色白饱润者,称为晶㾦;其形枯白乏泽,壳空稀散者,称为枯㾦。 二者症情有别,故治疗亦异。 治疗,如湿郁卫分,伤及气液,应以清热利湿宣透为主。《温病条辨》:“此湿停热郁之症,故主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方用薏苡竹叶散,或以黄连温胆汤加杏仁、蒌皮、通草、豆卷等品,以通泄三焦。三焦气机得宣,则湿热之邪亦藉以分消。若小粒如水晶色,为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治法当以甘药补之。至于枯㾦,乃气液欲竭之候,故多凶而难救,当视症情,拟用生脉散、扶元育阴解毒方、清养肺胃方,或阴阳双补方等,以冀救治。 《诸病源候论》亦有“白疹”一证,与《温病条辨》之“白疹”,系名同而证异。前者是指“风瘙瘾疹”,后者是指“白㾦”。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其主要病机是风气为患。又曰:“白疹得天阴雨冷则剧”,说明已认识到“湿”与“热”的病机。但巢氏这里的“湿”与“热”,是针对风瘙瘾疹偏于寒湿证型而言的,跟湿温病所发之疹㾦不同,应当区别。 ☚ 疹 暑病 ☛ 白㾦bái pēimilliaria alba; sudaminacrystall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