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金陵凤凰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唐诗篇名。七律。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一。作年颇多歧见,主要有二说:一说天宝六年(747),一说上元二年(761),以前说为胜。凤凰台,在今南京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上,毛呈五色,状如孔雀,时人以为凤凰,遂筑台于山上,称山曰凤凰山,台曰凤凰台。此诗为诗人登台有感而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首联点题,抒发怀古之幽情。颔联紧扣金陵为东吴、东晋故都的特点,抒写兴亡之感,寄托忧国之思。颈联描绘凭台远眺所见壮丽江景,以境界开阔,景色如画为人所传诵。尾联照应题中“登”字,抒写感叹,表现对被谗放逐的愤恨和对国事的忧念,寄慨遥深,馀味无穷,亦是传诵之名句。全诗气势恢宏,情韵无限,是登览杰作,也是唐代律诗中的名篇。论者多认为该诗深受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影响,并比较其优劣:王世懋说:“青莲气短”,“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艺圃撷馀》)。瞿佑云:“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并说李诗结句比之崔诗结句“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归田诗话》)方回则曰:“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唐宋诗醇》卷七亦曰:“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 把酒问月 望庐山瀑布二首 ☛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① 凤凰台遗址在南京城内西南部花盝冈。据说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只状似孔雀的大鸟翔集于此,并招引无数鸟类聚集于周围,俗以为是百鸟朝凤。于是诏置凤台里,称三鸟翔集之山为凤台山,并在山上起台,称凤凰台。北宋初,台焚于战火。此诗作于天宝六年(747)作者被迫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首联以凤去台空,寓生不逢时之叹,中二联写景兼怀古,末联慨叹奸邪当道,报国无门。 【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 【注释】 ①江:指长江。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苑。③晋代衣冠:指东晋时的达官贵人。衣冠:指世族、士绅。丘:坟墓。④三山:在今南京市西,长江南岸,山有三峰相接,为南京西南屏障,六朝时称护国山。⑤白鹭洲:古代靠秦淮河口的一个沙洲,因有白鹭聚集而得名。此句言长江被白鹭洲分割为两道(后来江流改变,白鹭洲与陆地连接)。⑥浮云蔽日:暗示奸邪得势,皇帝被邪恶势力包围,自己报国无门。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登金陵凤凰台
【释】 1.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宋永嘉中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 2.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 3.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世族。成古丘:是说这些人都已死去,只留下了他们的古坟。 4.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排列,南北相连,故名。陆游《入蜀记》:“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5.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一水:一作二水。 6.“总为”句: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 古时候 在这高高的凤凰台上 曾有美丽的凤凰遨游; 如今, 凤凰高飞远去, 只有凤台依旧 只有江水空流。 当年吴王宫中的花草呀, 早已埋入深深的幽径, 当年晋代的世族名人呀, 也早已变成古丘。 连绵排列的三座青山, 在青霄云外时隐时现,飘荡浮游, 浩荡的长江水呀,一分为二 被那座落在江水中的白鹭洲。 那遥远的帝京长安呵, 望也望不见, 太阳被浮云遮得 风雨不透。 唉!这怎能不使人 平添忧愁。 【评】 李白曾有过黄鹤楼因“崔颢有诗在上头”而罢手者,至金陵,作此诗以拟之。此诗与崔诗原作相较,应说是各有千秋,而太白此诗境界的开阔雄浑似又更胜之。 前六句登临怀古,感慨雄浑,首联以“凤凰”的重复,“台上”与“台空”的变化,形成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之美,颔联发思古之幽情,颈联诗境阔远,目光渐远,为匠心独运之名句。结尾点出政治胸襟,遂使全篇情调更为深重浑厚。 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一水中分白鹭洲⑤。 总为浮云能蔽日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凤凰台,在金陵(今南京市)凤凰山上。相传有三鸟翔集于此山,文彩五色,状如孔雀。当时人谓之凤凰。于是,筑台山上,山和台皆由此得名。②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③晋代,指东晋,东晋建都金陵。衣冠,指名门望族。④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三峰南北相连排列。⑤白鹭洲,在金陵西南长江中。⑥“总为”句,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分析〕 李白才气横溢,热情奔放,兴之所至,往往任情高歌。这种粗犷豪放的个性,使他作诗时更愿选择古体。因此,他的诗集中古诗多而律诗少。虽然如此,李白的律诗同样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征李白赴长安,一时李白声名大振,他觉得从此可以一试身手,大展鸿图了。但是,现实是严酷的,唐玄宗只是把李白当作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并不想予以重用。这使李白非常失望。同时,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又招致权贵们的谗毁。这一切终于使李白明白,长安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上书告退,漫游于齐鲁吴越之地。这首诗,就是他漫游途中与友人崔宗之同游金陵凤凰台留下的杰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依据传说而写。许多评论都强调此处三次出现“凤”字,不避重复而别具一番艺术感染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李白在这里流露的情绪,更多的是对历史兴亡盛衰之感叹。金陵曾是六朝古都,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凤凰台上凤凰游”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然而,六朝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展现在李白眼前的,只是凤去台空的一片废墟,只有浩荡的长江,亘古不变地向东流去。这种兴叹与李白愤然离开京城长安的心情不是有某种联系吗?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深化了首联流露的惆怅情绪。自三国东吴开始建都金陵,大开园囿,穷极奢欲。延至晋代,王、谢诸世家大族,更不可一世。可是,如今这种种繁华、权势只能埋入幽径,废成古丘,历史沧桑,俱成陈迹。李白这一联,写景感事,慨叹淋漓,深得吊古之义。 李白的思绪,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对历史的沉吟之中,他把深沉的目光转向眼前的景物。城外长江边上的三山,在烟霭笼罩之中若隐若现;江中的白鹭洲,把浩荡的江水一分为二。这一联以写景联系了悠悠历史与现实环境,既是一种巧妙的过渡,迷濛的景色中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李白的愁绪,从而引出了尾联的直抒胸臆。 尾联“浮云蔽日”化用了陆贾《新语·慎微篇》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一语,显然是直斥唐皇帝周围的奸邪。这是李白长安生活的亲身体验,是他愤而离京漫游各地的原因。而“长安不见”一句,是李白心系朝廷,关心国事的心情的直接流露。从六朝古都的兴衰,想到京城长安的现状,这样看来,李白在这首诗的结尾所叹之“愁”不是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吗? 〔评说〕 瞿佑《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国忧君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臆,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景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搥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登金陵凤凰台 题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③。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④。 注释 ①凤凰台:在今江苏江宁县南秣陵关凤凰山上,传说南朝宋永嘉年间有凤集于此,因筑台,山和台均因此而得名。 ②吴宫:指孙权建立吴国时所造的宫室。这里的花草实指吴国建筑。晋代衣冠:指东晋的豪门世族。衣冠:泛指豪赫之家。 ③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有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意即山峰很高,直入云中,若隐若现。白鹭洲:长江中的小岛名,在南京附近。 ④总为二句:暗指朝政黑暗,使仁人君子忧心如焚。浮云:指奸佞小人。蔽日,使君王不察忠邪善恶。日,喻皇上。 赏读 首联入题,写凤凰台这一古迹的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渲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衬托了李白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十四字中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畅,堪称神奇。颔联紧承“凤去台空”,金陵乃帝王之都,三国时东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此。现今吴宫的幽径已被荒草埋没,东晋的文武大臣也早成了故乡坟丘中的朽骨,而只有波涛汹涌的长江水千百年来仍滚滚东流。诗人彻悟人生短暂,江水永恒,抒发吊古伤今的悲愤。颈联由怀古转入眼前景色的描写。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南的长江中,把江水一分为二,因其上多集白鹭而得名。诗人在凤凰台上远眺,三山半隐半现,若有若无,白鹭洲把江水分割成两道。这两句比起前面的伤心怀古,给人以明快的精神和振奋的感觉,这是诗的起伏跌宕之处。尾联写浮云蔽日,虽然登台远望仍不见长安,暗示皇帝被奸臣包围,自己报国无门。这是由写景怀古转入现实遭遇,诗人借古人古迹抒发自己的不平和愤慨,表达对当道权臣的不满。 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不饰雕饰,潇洒清丽,以登台起笔,发思古之幽情,感叹报国无门。感情深沉,声调激越,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意旨深远,是唐人七律中的佳作。 登金陵凤凰台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静夜思 下一篇:渡荆门送别 → 诗词简介: 此诗约作于天宝六载(747),时李白已遭赐金还山,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齐鲁(今山东济南、兖州)后,南下金陵(今江苏南京)。凤凰台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称凤凰山。李白登台有感而作此诗。前人多谓此诗章法、风格拟崔颢《黄鹤楼》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方回《瀛奎律髓》)首联既重“凤凰”,又重“凤”、“台”两字,以凤去台空暗写怅然若失之情。颔联怀古,以朝代兴废暗寓对朝廷之隐忧。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景逼真,意境阔大,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尾联暗寓天宝初在朝遭小人谗毁之隐恨,仍有忠君忧国之意,亦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全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唐宋诗醇》卷七),抒发忧国情感,意旨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①,晋代衣冠成古丘②。三山半落青天外③,一水中分白鹭洲④。总为浮云能蔽日⑤,长安不见使人愁⑥。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六载(747),时李白已遭赐金还山,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齐鲁(今山东济南、兖州)后,南下金陵(今江苏南京)。凤凰台在今南京城西南隅。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称凤凰山。李白登台有感而作此诗。前人多谓此诗章法、风格拟崔颢《黄鹤楼》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方回《瀛奎律髓》)首联既重“凤凰”,又重“凤”、“台”两字,以凤去台空暗写怅然若失之情。颔联怀古,以朝代兴废暗寓对朝廷之隐忧。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景逼真,意境阔大,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尾联暗寓天宝初在朝遭小人谗毁之隐恨,仍有忠君忧国之意,亦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全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唐宋诗醇》卷七),抒发忧国情感,意旨深远。 【注释】 ①吴宫:三国时吴国都城在金陵。②此句意谓东晋时代的世族士绅都已变成了古坟。晋代:东晋都城也在金陵。衣冠:指名门贵族。③三山:在今南京西南板桥镇长江边,以有三峰得名。长江从西南来,此山突出江中,当其冲要,六朝都城在今南京市,三山为其西南屏障,故又称护国山。半落青天外:形容三山遥远,看不清楚。陆游《入蜀记》云:“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馀里。”可为本句注脚。④白鹭洲:原为长江中的小洲,后江流西移,洲与陆地连接,遗址在今南京江东门附近。⑤此句用陆贾《新语· 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⑥此句胡震亨《李诗通》引旧注:“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触景生愁。”长安:唐都城,今陕西西安。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古台名,旧址在今南京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山,被看做凤凰,遂筑此台。吴宫:指三国时孙吴所建太初、昭明二宫。晋代衣冠:晋代,指东晋,南渡后建都于金陵,豪门权贵聚集于此。衣冠:借指当时的名门贵族。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有三峰,南北相接,故名。一:或作“二”。水:指长江。中分:从中间分开。白鹭洲:古洲名,江中沙洲,在今南京市西南江中,即今江心洲。因多聚白鹭而得名。浮云能蔽日: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长安:唐朝都城,这里代指朝廷和皇帝。 【大意】传说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此优游,凤凰飞去后楼台空荡江水独自向东奔流。当年东吴的豪华宫苑埋没在那荒草幽径之下,晋代的名门望族早都成了一片古墓荒丘。只见那三山半隐半现地坐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江水一分为二成为两条水流。只因为那些浮云遮蔽了光辉的太阳,登高望不见京师长安怎么不使人发愁? 字数:485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8页.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这首诗,也是历代传诵的名作。 天宝元年(742)作者游历越中时,为唐玄宗所召,赴京任供奉翰林。约二年后被变相放逐出京,从此长期在全国南北各地漫游。此诗就是在诗人游金陵登览古迹凤凰台时写下的。其立意显然受到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启示。据传,李白在看了崔诗之后,感到很精彩,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虽然如此说,但实际上未尝不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写一首与颢诗相媲美的诗来。后来在金陵游凤凰台时,李白就用崔诗《黄鹤楼》的韵,写下这首著名的七律。因此,我们不妨将他们两首诗放在一起来赏读它、研究它,以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这首七律,虽以凤凰台为名,实际上真正直接咏台的,只是起首两句。至于余下六句则写登台所观之景,及其感慨。 先看头两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即今南京花露冈仓顶一带。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三只凤凰飞集于此,乃筑台山上,山与台都因此得名。首句,承题而写,是对历史上凤凰台的回顾。因为凤凰游于凤凰台已是过去的事,现在并没有凤凰于此飞翔和栖息。于是,才写了下句的“凤去台空江自流”。如今还在的(在李白当时)只有空台,以及沿台奔流的长江水。这里,诗人从名胜本身的今昔变化下笔,用简明的两句话,把一个昔日美好的传说同今日荒凉景象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个对比中,令人兴起世道盛衰的感慨。首联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吊古伤今。 诗人用两句诗把凤凰台写尽,下边的篇幅都留给了于台上纵目所见之景物。 诗歌首先由“凤去台空”联想到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三国孙吴在南京的宫殿,那时叫“建业”,至唐代,还有遗址存在。晋代(指东晋)亦建都金陵(当时称“建康”)。花草、衣冠,在这里都用作代称:以“花草”代称吴宫嫔妃美女;以“衣冠”代称东晋名门贵族。幽径,指僻静小路;古丘,就是古老的坟墓。这两句是互文,可以相互参照,领会诗句的含义。这就是说,从台上望去,昔日的东晋、孙吴的后宫佳丽和世族公卿,久已埋葬地下,一切往古的文物和人物,都变成了荒丘和幽径,昔日的荣华富贵不可复见了。这里暗寓着一个人生哲理:沧海桑田,发展变化,世间富贵,不能久长。 这一联主要是写金陵这座历史名城的今昔变化。接下去的第三联(即颈联)描画了远眺之山水胜景——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凤凰台上瞭望,长江边上并列的三座山峰,半隐在天外之雾中,长江中还有一个白鹭洲。此洲原在今之南京西南长江段的江水之中,后因江水西流,今已与陆地相联。在诗人当时看来,长江流经沙洲时,遂左右两边分流,故说“一水中分”。有的版本,把“一水”作“二水”(说是指长江与秦淮河),似乎没有“一水”合理,因为既是“二水”,即无“中分”可言。 这联诗写山水胜景,境界壮阔,与上联写的衰颓景象正好形成鲜明对照,表示着诗人继续在抒发自己的“江山如故,人事已非”的感慨。不过,这是从另一侧面加以表现的。 诗篇进入第四联(即尾联),诗人的感慨也达到了高潮。它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前边六句中,已有“沧海桑田、人事沉浮”之感,而最后两句,使这个思想更其加深了。诗人于台上极目而望,始终看不见长安。为什么?为浮云所蔽!表面上,这里是纪实,在金陵凤凰台望长安,隔着万水千山,当然是“长安不见”的。但实际上,在李白心中,所谓“浮云蔽日”,是指一些奸佞小人遮拦了贤臣,使其不能接近朝廷。陆贾在《新语·慎微》中,对此解说得很好。他说:“奸人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可见,这里的蔽日,是指“蔽贤”,并非直接指“包围了皇帝”(有的注者说),而是在皇帝与贤臣之间筑起一堵遮拦的墙。这里的长安,才是指皇帝或朝廷。在修辞学上,诗篇用的是一种“借代法”,即用京城来代称朝廷或皇帝。这正如当今新闻用语中,常以“华盛顿”代美国,以“北京”称中国的用法相仿。这两句诗表露了诗人对长安的眷恋,对“侫臣蔽贤”的愤懑,同时也表露了对唐王朝重蹈六朝覆辙的担忧。这后一点,是很值得注意的。
诗人的这种政治预感,是从全诗的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因为诗人是在写诗歌,而非写政论文章,当然不宜直说。其实,诗歌的立意是很明显的,从诗之首联就已下了伏笔:它名为咏凤凰台,实乃为“吊古伤今”报了“序幕”。接下中间两联,采取了“既怀古时人,又咏今日景”的手法,从今与昔的多角度、多侧面地向人们传递这个信息。诗写至最后一联,诗人则更是把前边的一切写景、写人、写事、写物和写历史或写自然等等描写的最终目的,统统集中体现在末尾的两句诗上,即:“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集中体现在最后三个字上——“使人愁”! 这里“愁”的正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金陵王气黯然收”和“玉树歌残王气终”。 诗人李白,一生中曾多次到金陵游历和暂住。头一次,是他出蜀后不久到了金陵,那时他才二十多岁;第二次,就是这一次(即天宝初年),为朝廷赶出长安后来金陵漫游;第三次,天宝末年“安史之乱”之后,又来到金陵。这次正好证实了他在第二次游金陵时的预感:安史叛军攻陷了唐都长安和洛阳,步了“六朝金粉地”的后尘。诗人在这里凭吊了金陵遗迹后,又写了以《金陵》为题三首五言诗,其立意和若干措词,几乎同《登金陵凤凰台》一样,只是用语更加明确了。下举《金陵》其三为例——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现将其语译如下: 这有六个朝代兴亡史的金陵呵, 让我举起酒杯为你歌唱吧! 你这里的宫苑比长安一带要少, 可四周的山却同洛阳一样多。 吴国宫苑中的奇花异草, 晋代后宫的嫔妃宫女, 都随着朝代的衰亡, 消失在东流水的汹涌波涛之中! 前人在评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时,往往喜与崔颢《黄鹤楼》诗并举,认为“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元人方回(号虚谷)在《瀛奎律髓》中就曾作过这个评语。如就其艺术而言,方回之说,尚可首肯。如若从思想内容上分析,其实李诗胜于崔诗。李诗寄慨遥深,富有忧国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它是一首有着强烈抒情性的政治诗,而崔诗在这方面实在不可企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