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楼dēng lóu

见“王粲登楼”。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韦嗣立《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登楼正欲赋,复遇仲宣来。杜甫《春日江村》之五: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登楼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登高 下一篇:登岳阳楼 →
诗词简介:
这首诗作于广德二年,是作者从阆州重返成都,登成都城楼所作。其时诗人已客居四川达五年之久。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又来侵犯,曾经攻陷长安,又攻破四川北部的松、维、保等州,继而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同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这首诗就是作者的感时抚事之作。


杜甫在阆州(今四川阆中)正准备离蜀东下,听说严武又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于是又折回成都。在成都登楼眺望,触景伤怀而作此诗。诗中既写所见景色,又写到吐蕃入侵时事,情调悲凉,寓意深刻,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七称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 dēnɡ lóu 》 
    《 登 楼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huā jìn ɡāo lóu shānɡ kè xīn , wàn fānɡ duō nàn cǐ dēnɡ lín 。 
    花 近 高 楼 伤 客 心 , 万 方 多 难 此 登 临 。 
    jǐn jiānɡ chūn sè lái tiān dì , yù lěi fú yún biàn ɡǔ jīn 。 
    锦 江 春 色 来 天 地 , 玉 垒 浮 云 变 古 今 。 
    běi jí cháo tínɡ zhōnɡ bù ɡǎi , xī shān kòu dào mò xiānɡ qīn 。 
    北 极 朝 廷 终 不 改 , 西 山 寇 盗 莫 相 侵 。 
    kě lián hòu zhǔ hái cí miào , rì mù liáo wéi liánɡ fǔ yín 。 
    可 怜 后 主 还 祠 庙 , 日 暮 聊 为 梁 甫 吟 。 
  • 《登樓》
    .[唐].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登上高楼满怀伤感看繁花,万方多艰难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战乱时候我登上此楼,世事如玉垒山变幻的浮云。
    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
    可怜后主只剩祠庙可归还,姑且在黄昏时吟诵《梁甫吟》。


    【翻译2】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神州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 处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 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犹如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徒劳前来骚 扰入侵。可叹阿斗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 《梁甫吟》。

     

  • 【注释1】
    ①花近二句:上下倒装,意为因万方多难登楼见花而倍觉伤心。客,作者自指。万方多难,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人民流离失所。 
     
    ②玉垒:山名,在灌县西,通吐蕃要道。浮云:喻时局。变古今:不断变化,令人难测。
     
     
    ③北极:北极星,喻唐王朝虽屡遭劫难但很巩固。西山寇盗:指吐蕃入侵。吐蕃在四川西部。 
     
     
    ④后主:刘禅,刘备子。投降晋后被迫北上,但蜀人还是在先主庙侧立了后主祠,还能享受祭祀。暗喻代宗在吐蕃入侵出奔后还是回到了长安,未做亡国之君,但能否复兴唐室实在令人担心。梁甫吟:诸葛亮出仕前曾吟《梁甫吟》,这里借来说明自己济时无路,报国无门,只能像诸葛亮出仕前一样登楼吟诗抒发悲愤。


    【注释2】

    ①二句意谓由于在万方多难之时登临高楼,所以近楼的耀眼花枝更使客人伤心。施补华《岘傭说诗》云:“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
     
     ②锦江:今名走马河。岷江分支之一,流经成都市南,传说古人织锦濯其中,较他水鲜明,故名。时杜甫草堂临近锦江。来天地:来到世间。
     
    ③此句意谓人世变化有如玉垒山上浮云,变幻无常,古今都是如此。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北。
     
    ④二句意谓唐朝江山始终是巩固而不会改变的,西山吐蕃切莫再来侵略。北极:北极星,北辰,喻唐王朝。《论语·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西山寇盗:指吐蕃。广德元年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代宗还朝。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为吐蕃占领。
     
     ⑤此句意谓可怜的是蜀汉后主刘禅这个亡国之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成都锦官门外有蜀汉先主刘备的祠庙,其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祠,东边即后主(刘禅)祠。还:仍。后主当年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亡国,如今代宗也因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而弄得被吐蕃逐出长安,诗人有吊古伤今之慨。
     
    ⑥日暮:语意双关,既指太阳落山,亦指年龄已老。聊:姑且。《梁甫吟》:乐府旧题,原是葬歌。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诗人由后主联想到诸葛亮,又联想到《梁甫吟》,觉得自己也像隐居时的诸葛亮不能为国出力,就以此诗作为《梁甫吟》吧。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一首伤时感事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出走陕州; 后赖郭子仪反击收复京师,代宗得以重返长安。十二月,吐蕃又占西川松、维、保三州,高适不能抵御,于广德二年(764)春调离; 唐王朝重命严武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治理蜀中。杜甫时在阆州,拟出峡东下返乡,得知这一消息,以为时局有转,便返回成都草堂,写下此诗。
     
     首联: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人以倒装笔法写登楼的时际与心境。在这 “万方多难”之时,满腹优愁的诗人 “登临”此楼,虽然万花近楼,春光满目,却极伤诗人之心。“伤客心”是果,“万方多难”是因,因果倒置,伤心之情更为沉重。
     
    颔联: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放开一笔,纵目远眺,只见锦江春水奔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忽起忽灭,如同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这联明为写景,实乃暗示时局的风云跌荡。
     
    颈联: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诗人以北极星来喻唐王朝击败吐蕃,光复长安,代宗返京,“终不改” 言唐王朝气运久远; 同时警告侵扰西川的吐蕃,莫再徒劳“相侵” 了! 这里,诗人议论时局,呼应前两联的 “变古今” 和 “万方多难”,在喜忧之中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心理。
     
    尾联: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在楼上远望后主祠引发感慨。像后主刘禅这样重用宦官以致成了亡国之君还受人祭祀,暗喻唐代宗虽未亡国,但重用宦官鱼朝思、程元振,能否中兴唐室,实在是令人忧虑的。在这夕阳西落、日暮苍茫之中,诗人空怀匡时济世之志,却报国无门,穷愁流落,只好像诸葛亮未出山之前一样,高唱《梁甫吟》以遣怀!这里,诗人以诸葛亮和刘后主对比,表现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对刘后主的鄙薄之意。
     
    全诗感时抚事,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表现了诗人由一时的胜利带来的希望和对未来严重政治危机的隐忧。语壮境阔,寄寓深远,给人以深重的顿挫沉郁之感。
  •  这首诗是作者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所写。当时吐蕃不断侵扰,代宗昏聩无能,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人,朝政更加腐败,因而诗人以登楼所见,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全诗由登楼即景抒情,寄慨遥深。首联从“万方多难”出发写景抒情,提领全篇;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颈联议论天下大事,尾联咏怀古迹,讽喻昏君,寄托个人怀抱,熔自然景象、国家兴亡、个人情思为一体,惊心之语,酸心之笔,落笔自成悲风凄雨之章。锦江,源出四川省灌县,自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省茂县,其东南的新保关,为唐代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北极,北极星。这里用以比喻唐王朝。西山寇盗,指吐蕃统治者。祠庙,成都锦门外有刘备庙,西为武侯祠,东即为后主庙。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全诗以“伤”、“此”、“来”、“变”、“终”以及“聊”诸字穿合,一气贯下,即景摄情,以情合景,情景互显,细密浑宏,“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沈德潜《唐诗别裁》)。全诗气势、格调不在《登高》之下,二者难分高低,都是杜甫律诗的绝调。
  •  
    首联总写,点明自己登楼时万方多难的背景和自己忧愁痛苦的心情。登楼所见由春花构成的近景,使作者感到伤心,采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颔联取作者远望之景,锦江两岸一片春色,玉垒山上云起云落,吞吐变化,正像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这两句从空间上,从时间上把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融汇在一起,借助雄浑的风景,寄寓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感慨。颈联是作者由所见引发的议论。表明诗人坚信大唐帝国像北极星一样永恒,不会倾覆,警告吐蕃不要再前来进行无益的骚扰。诗人对国事虽忧虑如焚,却又有坚定信念。尾联借咏怀古迹,抒发自己的志向,感叹像刘禅那样昏庸的亡国之君,还有祠庙,享受祭礼祀,而诗人空怀报国安民之心,却垂垂老矣,像日落西山一般,只能聊且歌咏一首梁甫吟罢了。寄托了诗人难言的身世之感,也流露出对后主的轻蔑之情,对唐代宗李豫进行讽喻。
     
     这首诗格律严谨,工于炼字,借景抒情,伤时伤己。清人浦起龙评谓:“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在《唐诗别裁》卷十三中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历代诗词精品之《登楼》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由于成都军阀之乱未定,杜甫并未即踏上还乡之路(而且以后再也没有能回到洛阳)。这时唐王朝内忧外患仍相当严重,当年(广德元年)十月,发生了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的事件;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代宗得以还朝。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遂为吐蕃所有。翌年即广德二年(764)初,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正准备出陕谋生,二月即得严武再次镇蜀后的邀函,诗人于是重返成都。
 此诗系有感于吐蕃入侵而作,诗题取王粲《登楼赋》感时念乱之意。首联点明题意、笼罩全篇,“花近高楼”是即目春色,“万方多难”是时事政局——此四字内涵极为丰富,概括了大乱虽平,然藩镇割据、战祸未息、宦官蠹政、吐蕃内侵,乾坤仍是满目疮痍。正因为处在万方多难之时,所以花近高楼亦不成乐事,适足引发伤心耳,此即所谓“感时花溅泪”也。
 次联紧扣“登临”,写登楼纵目远眺春色。锦江源出都江堰,自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春色来天地”承首句“花近高楼”,犹言春色满天地,——“来”字拟人、化静为动,与下句“变”字对仗工稳。玉垒在今都江堰西北,为吐蕃侵蜀必经之地。盖自武后朝以来,唐与吐蕃和战不定,蜀西即是两间风云变幻的重要区域,即在去年,吐蕃就攻陷了川西三州,所谓“浮云变古今”自是就政局而言,这就与上句“春色来天地”写自然景物不同,织入了复杂的世事沧桑的感受。两句意境宏阔,也可以推广到整个国家局势。
 然而爱国热忱使诗人决不愿散布悲观论调,而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寄予信心。“北极”即北辰,居北方天宇正中,其位置一定不改,此喻朝廷。所以诗人对入侵者发出义正辞严的警告,“西山”指连绵于理县、汶川一带的岷山峰岭,为成都天然屏障,而吐蕃入侵首先也就攻占这一带地方,故诗以“西山盗寇”呼之。“莫相侵”者,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也。杜甫写此诗后数月,严武即率兵西征,拿下了当狗城(在今四川理番县)、盐川城(在甘肃漳县),同时遣将在西山追击吐蕃(严武《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的主力相配合,终于击退吐蕃的大举入侵。这是后话,而在写诗的当时,时局还较为严重,所以末联就本地古迹抒发感慨作结。
 后主即三国蜀汉后主刘禅,作为一个昏庸亡国之君,本来不配享受祠祀,但沾了先帝和诸葛亮的光,也附列于先主祠旁。诗人说这个的言下之意是,当今皇上即代宗毕竟强于后主,后主尚能享受祠祀,大唐基业更不会就此灭亡。但这种比法,本身就是对皇帝的一种不敬,盖代宗庸懦、宠信宦官,与刘禅有相似之处,使诗人感到十分痛切。《梁甫吟》是诸葛亮躬耕时爱唱的歌,这里借指登楼咏诗,也抒发了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一个“聊”字,反映了诗人空有忧国之心,而不能有实际作为的无奈。
 此诗表现诗人在流寓中对国事的忧念,情思沉郁,而境象壮阔,气势雄健,故忧而不伤;格律严谨而有流动之致(三联为流水对),历来评价甚高。浦起龙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登楼》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客心:客居者之心。锦江:即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玉垒:山名,在今四川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北极:北极星,又称“北辰”。这里喻指唐王朝。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入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星那样不稍移动。西山寇盗:指当时入侵的吐蕃。西山,指雪山(雪岭)。同年十二月,吐蕃又攻入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内)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后主:指刘禅。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祠,东边即后主祠。还:仍。《梁甫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甫吟》。但现存《梁甫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诸葛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诸葛亮所吟为《梁甫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大意】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神州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处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犹如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徒劳前来骚扰入侵。可叹阿斗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甫吟》。

字数:676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73页.

《登楼》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解题】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阆州(今四川阆中)正准备离蜀东下,听说严武又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于是又折回成都。在成都登楼眺望,触景伤怀而作此诗。诗中既写所见景色,又写到吐蕃入侵时事,情调悲凉,寓意深刻,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七称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
 【注释】
 ①二句意谓由于在万方多难之时登临高楼,所以近楼的耀眼花枝更使客人伤心。施补华《岘傭说诗》云:“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 ②锦江:今名走马河。岷江分支之一,流经成都市南,传说古人织锦濯其中,较他水鲜明,故名。时杜甫草堂临近锦江。来天地:来到世间。③此句意谓人世变化有如玉垒山上浮云,变幻无常,古今都是如此。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北。④二句意谓唐朝江山始终是巩固而不会改变的,西山吐蕃切莫再来侵略。北极:北极星,北辰,喻唐王朝。《论语·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西山寇盗:指吐蕃。广德元年十月,吐蕃侵入长安,代宗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代宗还朝。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为吐蕃占领。⑤此句意谓可怜的是蜀汉后主刘禅这个亡国之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成都锦官门外有蜀汉先主刘备的祠庙,其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祠,东边即后主(刘禅)祠。还:仍。后主当年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亡国,如今代宗也因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而弄得被吐蕃逐出长安,诗人有吊古伤今之慨。⑥日暮:语意双关,既指太阳落山,亦指年龄已老。聊:姑且。《梁甫吟》:乐府旧题,原是葬歌。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诗人由后主联想到诸葛亮,又联想到《梁甫吟》,觉得自己也像隐居时的诸葛亮不能为国出力,就以此诗作为《梁甫吟》吧。

古代名诗《登楼》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登楼

 题解
 这首诗作于广德二年,是作者从阆州重返成都,登成都城楼所作。其时诗人已客居四川达五年之久。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又来侵犯,曾经攻陷长安,又攻破四川北部的松、维、保等州,继而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同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这首诗就是作者的感时抚事之作。
 
原文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
 ①花近二句:上下倒装,意为因万方多难登楼见花而倍觉伤心。客,作者自指。万方多难,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人民流离失所。 ②玉垒:山名,在灌县西,通吐蕃要道。浮云:喻时局。变古今:不断变化,令人难测。 ③北极:北极星,喻唐王朝虽屡遭劫难但很巩固。西山寇盗:指吐蕃入侵。吐蕃在四川西部。 ④后主:刘禅,刘备子。投降晋后被迫北上,但蜀人还是在先主庙侧立了后主祠,还能享受祭祀。暗喻代宗在吐蕃入侵出奔后还是回到了长安,未做亡国之君,但能否复兴唐室实在令人担心。梁甫吟:诸葛亮出仕前曾吟《梁甫吟》,这里借来说明自己济时无路,报国无门,只能像诸葛亮出仕前一样登楼吟诗抒发悲愤。
 赏读
 首联总写,点明自己登楼时万方多难的背景和自己忧愁痛苦的心情。登楼所见由春花构成的近景,使作者感到伤心,采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颔联取作者远望之景,锦江两岸一片春色,玉垒山上云起云落,吞吐变化,正像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这两句从空间上,从时间上把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融汇在一起,借助雄浑的风景,寄寓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沉感慨。颈联是作者由所见引发的议论。表明诗人坚信大唐帝国像北极星一样永恒,不会倾覆,警告吐蕃不要再前来进行无益的骚扰。诗人对国事虽忧虑如焚,却又有坚定信念。尾联借咏怀古迹,抒发自己的志向,感叹像刘禅那样昏庸的亡国之君,还有祠庙,享受祭礼祀,而诗人空怀报国安民之心,却垂垂老矣,像日落西山一般,只能聊且歌咏一首梁甫吟罢了。寄托了诗人难言的身世之感,也流露出对后主的轻蔑之情,对唐代宗李豫进行讽喻。
 这首诗格律严谨,工于炼字,借景抒情,伤时伤己。清人浦起龙评谓:“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在《唐诗别裁》卷十三中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古诗《登楼》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登楼

 


 红阑六曲压银河,瑞雾霏霏湿翠罗。
 明月不知苍海暮,九疑山下白云多。


 这首乍看是一首单纯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实际为感情深蕴、意境宏阔的情诗佳作。作者李氏,其生平不可考,只知为明“赵瑗妾” (沈德潜《明诗别裁》)。这位不见经传的明代女诗人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值得品味的好诗。
 诗的开头两句“红阑六曲压银河,瑞雾霏霏湿翠罗”。可用“楼高”、“夜深” 、“闺阁” 、“思妇”八个字来概括。“红阑六曲”是指有着曲廊的楼台。一个 “压”字,则夸张地写出了楼宇之高。不难想象,将银河都压在下面的楼宇可谓真高矣。而且,这个“压”字也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沉重感,是何情如此之沉,又是何物如此之重呢?我们不得不加以细细的品味。“瑞雾”即是浓雾。能和银河一比高低的楼台,肯定是夜幕所笼罩下的楼台,而此时又恰是多雾的时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天雾弥漫,水汽湿浓,雾气弄湿了久伫高楼女子的翠衫。“翠罗” 二字点出了女主人公,而与前边的 “红栏”相照应,暗示女子所处的乃是闺阁高台。“瑞雾”是女主人公心情的外化,“霏霏”则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女子的抑郁。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位在浓雾弥漫的深夜,伫倚高楼,心怀愁绪的丽人形象。然而,“无言谁会凭栏意” (柳永 《蝶恋花》 ) ,那女子有何感慨,又心系何人?我们无从得知。只是朦胧地感到女子的心中有一种深深的情思。
 诗人采用了 “先抑后扬”的手法。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对含情不露的年青女子的静态白描,那么诗的后两句正是这女子心理活动的全部外化,是情感的张扬宣泄。在月白风静,雾飞霜清的深夜,思妇高楼独倚,远瞰烟雾笼罩下的八百里洞庭,仰望明月,心中涌出无限的感慨: 明月透过那厚厚的云层,在大地上投下淡淡的光影,而对于情深似海的 “我”来说,那明月是不曾晓得我心中的情思的。古人常视 “明月” 为知己,李白就有“我寄愁心与明月” 的诗句。然而诗人却反写一笔: 明月难与我共,明月不解我情! 这情之深,意之雄,思之伟,境之宏,真难为古人所比。一个 “暮”字,给人以恍惚不明、若隐若现之感,这与第二句中的 “瑞雾”互文见意。表达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深沉情愫。最后一句,诗人用 “九疑山”舜与娥皇、女英的爱情故事,昭明自己的心志。九疑山即 “九嶷山” ,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南部。传说虞舜巡视南方,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虞舜已死,便南望痛哭,投水以殉。读此句,也就使人们自然地记起屈原在 《九歌》 中所写的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湘夫人》 )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湘君》) 等诗句。可是,今天的九嶷山下虽仍是白云漫漫,宛如涛涌,“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仍是那样的强烈、专一,而我心中的情人却不同我前来相会了。像我这样的痴情女子,天下只恐太多太多! 一个 “多”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照应前句中的“暮” ,因为只有 “云多” ,才会有暮气沉沉的云海。而且 “多”字还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层是说明妇人不见自己的心上人多因云雾浓厚,阻隔难见的缘故; 二层是表明妇人自己情深似海,情思高洁; 三层是指楚天之下,自古就有数不尽的痴情女子。
 统观全诗,前两句轻柔含蓄,有 “阴柔之美”; 而后两句则清高骤发,感情迸涌。全诗取譬极高,用笔甚妙,感情抒发强烈。尤其后二句,弘阔而又洒脱的气度,难以令人信服: 这竟出于一女子之手。诗中“红栏”、“翠罗”、“白云”等呈现出鲜丽的色彩,而“压”、“湿”、“暮” 、“多”等诗眼令人真切地体会到女子的心境。一、二句是静、动结合,景中有情; 三、四句则仰俯一气,寓情于景。前二句是“有我之境”,“景物皆着我之色彩”; 后二句是“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全诗又哀而不伤,颇能引人共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