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总持寺浮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总持寺浮屠

登总持寺浮屠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此诗作于孟浩然羁留长安时。“总持寺”,隋大业年间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浮屠”,又称“浮图”、“佛图”,梵文佛陀窣堵波 (塔)音译之讹略,即佛塔。孟浩然年过40方进京应举,一试不第,心情比较郁闷,此诗殆即诗人落第时的心理解脱。
前六句描写诗人登塔远眺所见之景。“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首二句凌空落笔,略去游寺经过,开篇点题。“半空”,喻塔之高; “尽”,见望之远; “京华”,指京都长安。三、四句承“望”字,描绘四周山水之美:“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富饶的渭河两岸,绿竹遍绕、辽阔的上苑逶迤连绵,遥接远山。五、六句进一层表现人物之繁:“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京城四周屋宇高耸,画栋雕梁,夸耀着帝王的华贵; 平坦的原野上,小路蜿蜒,通往农户田舍。“逗”,曲行。此四句由远而近、由物到人、由帝王写到平民,笔法恢宏,景致优美,气象高浑,为后面抒写禅理做反衬。
后六句表现禅境的感悟。诗人失意之时,登塔四望,心情是复杂的。京都的繁华曾令他向往,可应举失败打破了他的京华梦,如今置身佛境,纵目京师的山川风物,不觉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反思。“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劫”,佛教所谓的劫运,“累劫”,指其数量多。《无量寿经》下说: “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初地”,佛语,又称欢喜地,《华严经·十品地》:“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禅宗北宗认为,人需经过无数劫的修持,才能渐悟成佛。本句是讲无数劫的修行,要从初地开始。“聚沙”,佛教典故,说一童子聚沙为塔,供养释迦牟尼,因此功德,后世投胎成为印度著名君王——阿育王。作者用这个典故,喻指自己在儿童时代就受佛教的影响,至今赤子之心不泯。如今看到佛塔,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纯真无瑕的童年岁月,顿觉释去牵累,轻松自由。“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描写自己登塔时的心理感受。“功德”,佛语,佛教称诵经念佛、建寺修塔等善事为功德。“道心”,指佛心、佛性。《归敬义》 中说: “福业不成,道心无涉。” “福业”,亦即功德。孟诗本此,反用其意,说自己登上佛塔,如已建功德,心中更有所悟,渐渐进入了佛境。末二句“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正是表现诗人在禅境中的心灵幻觉。“坐”,因此。“诸天”,佛教指生活在三界之内的诸天神。“空香”,空中飘香。“落花”,暗用散花典故。佛教谓高僧说法、参禅达一定境界时,诸天神均为赞叹,并散花示贺。末句“空香逐落花”,说诗人仿佛在诸天嗅到了浓郁的香味,看到了一瓣瓣飘舞的落花,感到了诸天神正赞叹这一块禅悦福地。后六句由神爽写到悟道,由悟道写到近佛,逐层表现了诗人登塔时的心理变化,情感真挚,想象丰富,“佛地幻语无不具” (刘辰翁语)。
此诗以望京华起笔,以幻觉诸天散花收笔,将京城的无常与佛界的永恒进行鲜明的对照,寄托了诗人对佛教清境的向往,虚实相衬,韵味深厚。
☚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登总持寺浮屠

 

孟浩然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遂落花。


 此诗写于开元十六、七年,作者自襄阳赴京应举期间。总持寺在京城长安永阳坊西,隋大业三年建造。浮奢,即宝塔。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诗人登上总持寺塔最高层,如升至。登高望远,他赶紧俯看京城的全景。这位山水诗人首先注目山水风光。“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青翠的竹林长满渭水两岸,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蜿蜒伸向迷雾的远方。静静的群山斜斜地走过去,抱住了皇家动物园、植物园。这两句勾勒出一幅“有声的画”,线条有直、有斜、有弯,色彩有浓、有淡、有光、十分幽美。寺在长安城西南方,故登塔既能看到方方正正的城以及城内建筑,又可看清四郊的住宅田园风光。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城北中部的太极宫、城东北角外的大明宫、城东的兴庆宫以及城东南角外的骊山汤泉宫……皇家的这些建筑群,尽收眼底,它们既反映出大唐帝国如丽日在天的雄伟气势,又显示了帝王穷屠极侈的生活。那些南来北往,东通西去的田间小路,弯弯曲曲地通往通常人家。逗,是曲行之义。这个对句,使帝王的富丽堂皇和农家的恬淡寡欲,形成强烈的对照。由此作者想到了佛家的哲理:“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初地,佛教语,十地之第一地,即欢喜地。佛家认为地乃生功德之义,其级有十,故称十地,比喻菩萨修行有十个阶位与教义。其第一地即初地,亦即欢喜地。劫,也是佛教语,原意为极久远的时节,佛家认为世人寿命有增有减,第一增及一减,各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 “四劫”。各时期又包括二十中劫。此行意思为,人生是随着第一阶段开始的久远的痛苦过程。“为童忆聚沙”,沿用佛经意,《法华经 ·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此行意思是,人生下即有欲望,大多不得满足,故痛苦常随。唯孩提时代,有父母吃苦照拂、差胜一筹,故令人常忆儿童时期聚沙为塔之游戏。两行合起来为,从宝塔上鸟瞰大地,所见一切,令人感到物之难成,人生不易,故总该刻苦修行。“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功德,是佛家对诵经、念佛、斋戒、参拜布施财物、修寺建庙等一切善事的统称。道心,悟佛道之心。王建 《题东华馆》: “白发道心热,黄衣仙骨轻。”孟浩然这两行说,在塔上,总持寺等庙宇建筑,尽在望中,前人功德无量,自己的修持之心、参悟之志也就更为坚定,更加充沛饱满了。这四行议论,无非强调摆脱痛苦之路,只有依三藏、修三学,彻底转变世俗欲望与认识,看破红尘,超出生死轮回范围,从而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即涅槃或解脱。这大概是他俯视长安城的总的感受。诗的结句: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诸天,亦佛家语。李白诗句: “朝坐有余兴,长啸播诸天。”王琦注: “佛书言,三界 (指俗界、色界、无声界——笔者) 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非无想天,总谓之诸天。” 空想,庾信诗句: “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倪璠引 《武帝内传》注云: “王母与上元夫人同乘而去,极望西南,良久乃绝。”孟浩然这两行说,在最高层,望着宇宙万物,似乎超出尘世,得道成神,满空香气氤氲,遂着万朵落花。真是一个霞光万道,仙乐齐鸣的佛国净土。诗人于是得到彻底解脱。于此可见,佛并非在天上,而是在人间,甚至就是自己。
 孟浩然这次未能考上进士。如所周知,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外历史上产生过重大作用。诗人学富五车,诗名盖世,可是科举遇阻,也就碰上了不可解释的社会现象,不能解决的具体困难,难以摆脱的不平与痛苦。他只能诉诸佛祖,乞求提示,从而达到自我放松、心态暂超平衡的境地。看似唯心,但在彼时彼地倒是实惠的。当然,说此诗蕴涵对唐代科举弊端的抨击与反抗,在思想上有进步意义,也是妥当的。
 诗写得幽香淡雅,而且弥漫着佛家气息。头两行平叙。三至六行写所见景色,低低的秦岭,细细的渭水,迤逦的竹林,葱郁的树丛,四城的帝王宫殿,田畴中的茅屋农舍……一览无余。七至十行发表禅理,由于高耸入云,故有远离凡尘之感,格外清净、轻松、愉快。未两行进入神的境界,反衬人世丑恶,抨击唐代种种弊端。诗的角度好,从塔巅、半空伸发开去,联想丰富。语言平易、质朴、自然,显示了孟诗的基本风格。故刘辰翁《孟浩然集》评说: “盛丽高旷,佛地幻语无不具。”

《登总持寺浮屠》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登总持寺浮屠》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此诗作于孟浩然羁留长安时。“总持寺”,隋大业年间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浮屠”,又称“浮图”、“佛图”,梵文佛陀窣堵波 (塔)音译之讹略,即佛塔。孟浩然年过40方进京应举,一试不第,心情比较郁闷,此诗殆即诗人落第时的心理解脱。

前六句描写诗人登塔远眺所见之景。“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首二句凌空落笔,略去游寺经过,开篇点题。“半空”,喻塔之高; “尽”,见望之远; “京华”,指京都长安。三、四句承“望”字,描绘四周山水之美:“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富饶的渭河两岸,绿竹遍绕、辽阔的上苑逶迤连绵,遥接远山。五、六句进一层表现人物之繁:“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京城四周屋宇高耸,画栋雕梁,夸耀着帝王的华贵; 平坦的原野上,小路蜿蜒,通往农户田舍。“逗”,曲行。此四句由远而近、由物到人、由帝王写到平民,笔法恢宏,景致优美,气象高浑,为后面抒写禅理做反衬。

后六句表现禅境的感悟。诗人失意之时,登塔四望,心情是复杂的。京都的繁华曾令他向往,可应举失败打破了他的京华梦,如今置身佛境,纵目京师的山川风物,不觉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反思。“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劫”,佛教所谓的劫运,“累劫”,指其数量多。《无量寿经》下说: “世世累劫,无有出期。”“初地”,佛语,又称欢喜地,《华严经·十品地》:“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禅宗北宗认为,人需经过无数劫的修持,才能渐悟成佛。本句是讲无数劫的修行,要从初地开始。“聚沙”,佛教典故,说一童子聚沙为塔,供养释迦牟尼,因此功德,后世投胎成为印度著名君王——阿育王。作者用这个典故,喻指自己在儿童时代就受佛教的影响,至今赤子之心不泯。如今看到佛塔,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纯真无瑕的童年岁月,顿觉释去牵累,轻松自由。“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描写自己登塔时的心理感受。“功德”,佛语,佛教称诵经念佛、建寺修塔等善事为功德。“道心”,指佛心、佛性。《归敬义》 中说: “福业不成,道心无涉。” “福业”,亦即功德。孟诗本此,反用其意,说自己登上佛塔,如已建功德,心中更有所悟,渐渐进入了佛境。末二句“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正是表现诗人在禅境中的心灵幻觉。“坐”,因此。“诸天”,佛教指生活在三界之内的诸天神。“空香”,空中飘香。“落花”,暗用散花典故。佛教谓高僧说法、参禅达一定境界时,诸天神均为赞叹,并散花示贺。末句“空香逐落花”,说诗人仿佛在诸天嗅到了浓郁的香味,看到了一瓣瓣飘舞的落花,感到了诸天神正赞叹这一块禅悦福地。后六句由神爽写到悟道,由悟道写到近佛,逐层表现了诗人登塔时的心理变化,情感真挚,想象丰富,“佛地幻语无不具” (刘辰翁语)。

此诗以望京华起笔,以幻觉诸天散花收笔,将京城的无常与佛界的永恒进行鲜明的对照,寄托了诗人对佛教清境的向往,虚实相衬,韵味深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