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登岳阳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二。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乘船自夔州出峡,十二月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此诗即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先写渴望登临而夙愿终尝的心情,次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雄伟气势,最后抒发由登楼引起的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忧念时局的爱国挚情。全诗意境沉郁阔大,律法工稳自然,语言精警深曲,是体现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特点的五律代表作之一。黄生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转引自《杜诗详注》卷二二)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尤其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唐庚说:“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养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方回曰:“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同上)王嗣奭也说:“只‘吴楚’二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一○)

☚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江南逢李龟年 ☛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西北角的洞庭湖畔(即古巴陵西城之上)。它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南方的“三大名楼”。但在“文革”以前,仅存岳阳楼,据近年报载,黄鹤楼、滕王阁均已重建。岳阳楼始建于唐代,是由著名诗人、中书令张说于开元间谪守岳阳时所建,当时称“南楼”、“岳楼”。唐代岳阳楼早已毁坏,一千多年来先后重建了二十多次。现今的岳阳楼,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缮而成为一处花园式的古迹胜地。“岳阳楼”匾额上三个镀金大字,乃郭沫若手书。其中还有三个亭阁的匾额(即“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是由朱德元帅于一九六二年游此楼时所书。
 岳阳楼的建筑形式,是我国建筑史上比较罕见的(全楼平面宽深各三间、二层三檐,四周环以明廊、腰檐,盔形楼顶),全部建筑不用一根铁钉、一道横梁。因此,引起国内外建筑家们的好奇与重视。
 这首五律,是杜甫初登岳阳楼时所写的。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春天,诗人自四川夔州出峡,飘泊于江湘一带,冬天(时年五十七岁)到了岳阳。《登岳阳楼》诗,就是写杜甫这次初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和身世之感、忧时之情的。在悲慨中,具有雄伟壮阔的意境,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之一。唐代著名诗人张说、孟浩然和李白、白居易、韩愈、刘禹锡等,以及后世若干骚人墨客都曾登楼赋诗,或撰文纪游。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它使岳阳楼的名气大振。


 * * * *


 下边,拟将唐代几首著名的“登楼咏湖”诗,放在一起鉴赏,看看它们有何不同之处。
 首先,看杜甫这一首,再看其他。具体进行中,拟分为诠释、评赏,比较三项来讲解。

古诗文《登岳阳楼》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唐]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大约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岳阳楼,在今湖南省,是当时岳阳县城的西门楼,下临洞庭湖。②坼(che彻),分裂。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③乾坤,指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④字,指书信。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疟疾、风痹、耳聋等多种疾病,故云。⑥戎马,指战争。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⑦凭轩,倚楼上栏杆。涕泗(si四),眼泪曰涕,鼻涕曰泗。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张载《拟四愁诗》:“登崖远望涕泗流。”
 
 〔分析〕
 这是诗人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登岳阳城西门楼时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它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向被奉为岳阳楼题咏之作的双璧,享有后人不敢复题的盛誉。
 首联以今昔对举,一上来便点出岳阳胜景在洞庭一湖,登楼是为了观湖;而“昔闻”、“今上”的转接,也隐隐透出一种百闻不如一见、夙愿始偿的快慰与感喟。洞庭在湖南北部、岳阳西,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大湖。据《清一统志·岳州府》载,“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诗人久慕洞庭盛名,如今登上岳阳城楼,自然要纵目眺望,尽情领略一番。颔联即就“水”字渲染:出句言东吴南楚在此分界,洞庭地跨古代吴、楚二国(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地域上言其阔大;对句则说其势浩瀚,日夜涌流,整个日月星辰都似乎飘浮于其中。它使人自然联想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的名句,感受到洞庭湖水负载万物、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前人曾称此二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又说与孟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愈“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皆引自《唐宋诗举要》),可知其艺术涵蕴的永恒和巨大。
 颈联由状景折入自叙:诗人自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开成都,即借舟东下,过起了飘泊不定的生活。转眼三、四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内与亲友音讯皆绝,只有一条孤舟伴着五十七岁的多病之身四处漂流,境况极其落寞。与颔联开阔的境界相比,颈联的襟怀极为黯淡,这种景与情的急剧转换和强烈反差,尽管具有“正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同上)的效果,但也为结语的凑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然而诗人举重若轻,仅以“戎马关山北”五字折转,便将老病孤身却心怀天下、时念国忧的胸襟和盘托出,使心中之意与眼前之景浑然一气,妙相吻合,至今论者读此有“宜使后人阁笔”(同上)之叹。“戎马”句指这年京城北面边防紧急,吐蕃连连入寇灵武、邠州等地,京师一度戒严,唐军数次出兵与战。末句“凭轩”绾合登楼,“涕泗流”状写内心的忧怆。诗人于流寓中登楼抒怀,虽不免有个人身世沉浮、老去无依之慨,但更多的是边防紧急、国事危难的天下之忧,如此襟怀,不正与洞庭的浩大默然神契?诗至此,通首一气,笔力天纵,令人叹为观止。
 因此,这首诗的杰出成就原不仅仅在于为历代论者所一再推崇、称道的颔联,而且更在于全篇的蕴含之深,折转之妙,非大家手笔绝不能到此。所以以“气压百代”、“五言雄浑之绝”评之,殊不为过。

 〔评说〕
 唐庚、强行父《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胡应麟《诗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王生《杜诗说》:“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历代诗词精品之《登岳阳楼》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三年(768)登岳阳楼望洞庭作。
 “今”、“昔”二字相起,意味非一,既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欣喜,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触,还隐含一种不胜今昔盛衰的感怆。
 写洞庭景观,纯系大处落墨。湖在春秋时属楚国,与吴国无关,但三国时孙吴已奄有洞庭,故“吴楚”并提,也是有依据的,但讲为吴楚以湖分界就不妥了。按“坼”是裂陷的意思,所谓“东南坼”即,《淮南子·天文训》“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所以下句就写其孕大涵深,“乾坤日夜浮”是说夭上地下(如君山)的景象一齐纳入湖中,即“涵虚混太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字写得动荡如见。这里的东南,当然是个相对方位。诗句也反映出诗人胸次的豁达,能使读者受到同样的感染。黄生读此,谓“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三联直抒胸臆,多年战乱和漂泊,亲朋的书信往来是完全断绝,用“无一字”来表达这样在的意思,尤见沉痛。诗人时年五十七,而已一身是病(肺病、疟疾、风痹),而终日生活在水上、船中,除了孤舟一叶,便一无所有,而诗人自己也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查慎行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极是,盖境界的空阔,往往能加强人的孤独之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然。
 最后提到国事,并为之涕泗纵横,是已超越一己之困顿,与三联处境狭阔顿异,而与次联写景的胸襟气象,正好相称。
 本篇笔力、胸次、境界俱上,在刻满岳阳楼的“唐贤今人诗赋”中,洵为杰作。

唐诗《登岳阳楼》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


 
 【释】
 1.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楼,下临洞庭湖。
 2.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在我国东南一带。坼(音che):分裂。
 3.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
 4.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译】
 我的魂呵,早就在洞庭神游,
 今天终于亲自登上岳阳楼。
 只见浩渺的洞庭水,似将
 吴楚之地劈为东、南两半,
 日月星辰,乾坤世界不舍昼夜,
 在洞庭波上浮沉飘流。
 唉!毫无音讯呵!我的亲朋好友,
 我这老病之身,伴着一叶孤舟。
 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
 凭倚着栏杆我怎能
 不涕泪难休!
 
 【评】
 此为杜甫临终二年的大历三年(768)漂泊于两湖一带所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大诗人杜甫,真真是垂垂老矣。然诗人笔端,仍以“气象闳放、涵蓄深远”(宋人唐庚语)为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更为雄伟,其“胸襟气象”,“宜使后人搁笔也”(清人黄生语)。而这种雄阔与诗人老病的悲哀,其反衬相托,正起着互增一倍的效果,如清人浦起龙所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古代名诗《登岳阳楼》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题解
 这首诗是写景抒怀之作,在雄浑壮阔的景象中,寄托作者飘荡无依的深沉感慨。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吴楚:春秋时两国,这里指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和长江下游的江西、江苏等地。坼:分开。乾坤:天地。浮:形容湖面广阔,气势雄伟,天地都好像浮在湖面上。 ③亲朋二句: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晚年患多种疾病,一直在船上飘泊,亲朋音信全无。 ④戎马:喻战乱。轩:楼窗。涕泗:眼泪和鼻涕。
 赏读
 杜甫晚年居无定所,飘荡江湖,受尽颠簸之苦,因而首联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了作者飘泊天涯,怀才不遇,世事变迁,一生蹉跎的许多感慨。看似写登楼之喜,实是抒内心之悲。颔联用夸张的语言写洞庭湖的水势,诗人先从地域上极言洞庭湖的广大,再从日月永留,星辰飘浮于其中来写洞庭湖的水势浩瀚,在雄伟阔大的景象描绘中寄寓自己飘泊无依的身世之感。颈联由写景转入自叙,叙写自己亲朋隔绝,年老体衰、飘荡江湖的现实处境。尾联叙写诗人对国事的关怀,表现了作者虽老病孤身,却心怀天下、不忘国忧的胸怀,使全诗抒情摆脱了一己之悲的个人小圈子,而显示出博大的意境。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登楼 下一篇: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写诗人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和自己的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

首联用叙述之笔,写诗人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诗人从前只是听说洞庭水辽阔,今日能登上这岳阳城楼,如愿以偿,心情本应十分喜悦,但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坎坷生涯,昔日的理想抱负,如今都未实现,因之初次登临,自有飞蓬万里、漂泊无定、报国无门、老大无成等诸多感触,而这些都在“昔闻”“今上”的比照中抒写出来。


颔联以雄浑的气势,夸张的手法,抓住洞庭湖的典型特色,正面直写洞庭水势浩瀚、一望无垠的壮阔气象。上句写洞庭湖地域之广,着“东南坼”三字,其汪洋万顷、截断吴楚的壮阔气象宛然可见;下句写洞庭水深莫测,其包蕴宇宙、吞吐日月的宏伟气魄宛然可想,颈联由景至情,在“无”与“有”的对比中,写出了自己只身飘泊、穷愁潦倒、孤独无依的苍凉寂寥的情怀。

 颔联写景如此阔大,此联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然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因之中间两联有前后映衬、诗情跌宕之妙。尾联转进一层,由孤寂落寞的个人情感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情,同时对造成亲朋书断、老病孤舟之独寂处境的缘故作了补充,其“凭轩涕流”的情态又与颔联写景中所体现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广阔而深沉的胸怀。


 全诗以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境界雄阔,感情深沉,形成了沉郁苍凉,顿挫跌宕的艺术风格。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 dēnɡ yuè yánɡ lóu 》 
    《 登 岳 阳 楼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xī wén dònɡ tínɡ shuǐ , jīn shànɡ yuè yánɡ lóu 。 
    昔 闻 洞 庭 水 , 今 上 岳 阳 楼 。 
    wú chǔ dōnɡ nán chè , qián kūn rì yè fú 。 
    吴 楚 东 南 坼 , 乾 坤 日 夜 浮 。 
    qīn pénɡ wú yí zì , lǎo bìnɡ yǒu ɡū zhōu 。 
    亲 朋 无 一 字 , 老 病 有 孤 舟 。 
    rónɡ mǎ ɡuān shān běi , pínɡ xuān tì sì liú 。 
    戎 马 关 山 北 , 凭 轩 涕 泗 流 。 
  •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1】
    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眼望湖水像是把吴地和楚地割裂为东面和南面两半,苍穹大地日日夜夜似在湖面上飘浮。
    我长年飘泊亲朋竟无一点音信,如今年老多病与我相伴的只有这只孤舟。
    听说关山之北又起战火,凭倚着楼栏我不禁涕泪横流!
     
     
     
    【译文2】 
    我的魂呵,早就在洞庭神游,
    今天终于亲自登上岳阳楼。
    只见浩渺的洞庭水,似将
    吴楚之地劈为东、南两半,
    日月星辰,乾坤世界不舍昼夜,
    在洞庭波上浮沉飘流。
    唉!毫无音讯呵!我的亲朋好友,
    我这老病之身,伴着一叶孤舟。
    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
    凭倚着栏杆我怎能
    不涕泪难休!
     
  •  
    1、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
     
    2、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坼:分开。
     
    3、此句谓洞庭湖之浩渺无际,仿佛整个乾坤都浮于其上。
     
    4、“亲朋”两句抒写个人的痛苦。时杜甫全家乘一只孤舟由三峡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与亲友多年隔绝,57岁暮年,身体又多病,故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字,书信。
     
    5、此句写当时西北战事频繁。在此之前,大历元年,吐蕃陷甘州、肃州,大历二年,吐蕃又兵围灵州,京师戒严,大历三年又攻灵州。戎马:战事。
     
     
    6、凭轩:依着楼窗。涕泗:眼泪和鼻涕。
     
     
    7、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④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引《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势高’、‘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写景,下四言情。‘昔闻’、‘今上’,喜初登也。包吴楚而浸乾坤,此状楼前水势。下则只身漂泊之感,万里乡关之思,皆动于此矣。”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自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杜甫登上城楼后,对着浩瀚的湖水,触景生情,抒写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也写到了对时局的忧虑。”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诗中包含着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情歌唱,对个人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作者漫游至岳阳,登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作此篇。前四句赞叹久已闻名的洞庭湖的壮阔,后四句抒发个人飘零孤独的悲哀,感慨战乱不停。全诗沉郁苍凉,顿挫跌荡,意境雄阔,感慨深沉,语言质朴,对仗工稳而自然。“吴楚”二句以凝炼的语言,极夸张的手法,以大笔勾勒,把洞庭湖汪洋万顷,横断吴楚,日月天地如浮其上的壮阔宏伟气势,异常生动地描写出来,为千古名句。后人盛赞说:“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唐庚《子西文录》)。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二。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乘船自夔州出峡,十二月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此诗即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先写渴望登临而夙愿终尝的心情,次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雄伟气势,最后抒发由登楼引起的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忧念时局的爱国挚情。全诗意境沉郁阔大,律法工稳自然,语言精警深曲,是体现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特点的五律代表作之一。黄生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转引自《杜诗详注》卷二二)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尤其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唐庚说:“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养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方回曰:“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同上)王嗣奭也说:“只‘吴楚’二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 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由此可见,这首诗真不愧大家手笔。
     
     第三、四句是描写洞庭的千古名句。诗人形容辽阔无边的洞庭湖分割(坼,读che,分割)了吴楚,成为东南之间疆界,使整个天地都像在她的湖水中漂浮一般。凡到过洞庭湖的人谁不惊叹杜公描写的准确和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胸襟气魄,只有胸纳乾坤心包宇宙者才能吐出这般锦绣之词。
     
    第五、六句是全诗的一大转。这不仅是由“景”入“情”之转,而且是情的突转(因“景”中已融入了情感)。前面的“景中之情”气魄多么宏大,这正表明诗人胸中的少壮之气仍然不减当年,他还渴望为苍生社稷建功立业,然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现实生活的风霜雨雪已使诗人浑身是病而且垂垂老矣,这是怎样的愤疾与悲哀!然而“心未老,鬓先衰”的诗人仍然不甘心为自身的衰病所压倒,他仍然忧国忧民关注国事,于是第七、八句又一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之中,诗人不禁涕泪滂沱,声泪俱下了!这才是诗圣杜甫,这才是毕生关注着“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杜甫,他永远不哀叹一己的悲欢,即使写到“一己”也会从中折射出时代的风雨。
     
  • 大历三年(768)登岳阳楼望洞庭作。
     
     “今”、“昔”二字相起,意味非一,既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欣喜,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触,还隐含一种不胜今昔盛衰的感怆。
    写洞庭景观,纯系大处落墨。湖在春秋时属楚国,与吴国无关,但三国时孙吴已奄有洞庭,故“吴楚”并提,也是有依据的,但讲为吴楚以湖分界就不妥了。按“坼”是裂陷的意思,所谓“东南坼”即,《淮南子·天文训》“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所以下句就写其孕大涵深,“乾坤日夜浮”是说夭上地下(如君山)的景象一齐纳入湖中,即“涵虚混太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字写得动荡如见。这里的东南,当然是个相对方位。诗句也反映出诗人胸次的豁达,能使读者受到同样的感染。黄生读此,谓“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三联直抒胸臆,多年战乱和漂泊,亲朋的书信往来是完全断绝,用“无一字”来表达这样在的意思,尤见沉痛。诗人时年五十七,而已一身是病(肺病、疟疾、风痹),而终日生活在水上、船中,除了孤舟一叶,便一无所有,而诗人自己也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查慎行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极是,盖境界的空阔,往往能加强人的孤独之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然。
     
    最后提到国事,并为之涕泗纵横,是已超越一己之困顿,与三联处境狭阔顿异,而与次联写景的胸襟气象,正好相称。
    本篇笔力、胸次、境界俱上,在刻满岳阳楼的“唐贤今人诗赋”中,洵为杰作。
  •  
     这是诗人杜甫五十七岁时流寓湖南所作。其时国事多艰,个人贫病交加,这双重的不幸,给全诗打上了苍凉沉郁的色彩。
    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中国南方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的对面。诗人闻名已久。首联道出了诗人渴欲一见而终偿夙愿的心情。然而,这平平道来的首联,并不仅仅具有一种单纯的“叙述性”功能,它还寄寓着诗人浪迹天涯,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以诗法衡之,律诗的开头两句并不要求对仗,但杜甫却有意作成一联,正是为了强化“今”“昔”之间所孕涵的感情意味!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对仗工稳、气势恢宏,典型地概括出洞庭湖的雄伟气势——那浩淼无垠的洞庭湖水,将吴楚两国的疆界顿然划开,日月星辰宛似“浮”在洞庭湖上。若无博大的襟怀和融铸万物的创造力,是断不能将“乾坤”与“浮”连缀在一起的。
     
     五、六两句,作者将诗笔转入个人的身世上。杜甫从公元七六○年始就“漂泊西南”,艰苦度日,到写此诗时已整八年,其间与亲朋断绝了一切联系;加上体弱多病,一如随风飘流的孤舟。天地是如此广阔,而诗人的天地却是那样的狭小,两相对比,自然引起诗人的无穷感慨。但杜甫并未因个人的不幸境遇而一味怨艾,作为一个始终关注社稷安危和黎民疾苦的诗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下,他都不会仅为一己的不幸而悲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于岳阳楼上,凭栏远望,家国身世之感油然而生,不禁涕泗滂沱……统观全诗,这尾联两句实为一篇之警策。
     
     杜甫尝谓“晚节渐于诗律细”,揽读诗人的这首力作,我们不能不再次叹服老杜诗律的精细和笔法的谨严。



诗词《登岳阳楼》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原诗今译】


 早就听说洞庭湖风景美不胜收,
 今有幸登上俯瞰洞庭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东南分成了楚尾吴头,
 那湖水与天光连一起云波同流。
 唉! 众亲朋无一字慰我的愁肠,
 老病的我啊,携妻小浪迹孤舟。
 胡马向南侵袭想关陇战火云扰,
 凭栏北望呵思宗庙我老泪横流。


 【鉴赏提示】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由四川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乘船出峡,抵达湖北江陵,后又辗转漂泊,于冬天流落到岳阳。此时的杜甫,年已五十七岁,身受多种疾病困扰。在颠沛连年、历尽沧桑之后,一天,他终于登上了久已闻名的岳阳楼,面对浩茫无际的洞庭湖水,联想起国事的艰危,自身境遇的凄凉、年老多病的苦楚,万般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
 起首二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语出平易,而内涵却十分深厚。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无论就这两句,或是全篇,都难以看出其中喜悦情感的流露。昔日的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曾有“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豪放,也许在那时,他便听说过洞庭湖的雄奇伟丽,萌生起放浪洞庭的愿望。然而,当他终于登上岳阳楼的时候,情怀景况却远非昔日可比:国家多灾多难、仕途坎坷失意、生活漂泊窘迫、身体衰老多病……这一切,使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怀更加郁重,感情的表现也更加深沉了。写于此诗十七年前的《同诸公登慈恩塔》诗中,杜甫就曾流露道:“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用来理解此时登岳阳楼的心情该是很贴切的。因而,“昔闻”“今上”二句,与其说是写登楼之喜,莫如说表现了诗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的沉郁心境。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诗人极写洞庭湖浩渺无际的阔大气象,意境十分深厚。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之地,包括我国东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东南坼,暗用《淮南子》中“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意。一个“坼”字,精警地突现了浩翰湖水将吴楚两国分裂开来的壮观景象。《水经注·湖水注》云:“洞庭湖,广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诗人由此生发,以更为夸张的笔致,称不仅日月出没水中,连天地也好似浮在了湖面上。寥寥“乾坤日夜浮”五字,淋漓尽致地画出洞庭水势的壮阔宏伟,其意其境,耐人寻味,诗人手笔之雄劲瑰奇也于此可见一斑。难怪王嗣奭惊叹:“三、四句已画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
 由吴楚之“坼”、乾坤之“浮”,诗人即景生情,不禁联系起个人的遭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孙洙曾在《唐诗三百首》里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所言颇有见地。杜甫从四川驾舟东下,飘荡无依,由“吴楚东南坼”想到身居吴楚的亲朋好友音讯全无,孤寂之感更为浓烈。这是末句“凭轩涕泗流”的原因之一;由“乾坤日夜浮”想到自己年近花甲,耳聋牙落,贫病交加,却仍泛一叶孤舟飘浮无定,前途渺茫,辛酸之情更为凄楚。这是涕泗长流的原因之二。从登楼所见洞庭气象的广阔宏奇,转至感叹个人身世的孤寂悲凉,乍一看来反差过大,显得很不和谐。其实,正是这种强烈的差异,才引发并加强了杜甫的孤独落寞之感。“吴楚”二句,写湖的浩茫无际,景中交融着自己飘荡无依的情感;“亲朋”二句,写自己老病无归的愁绪,情中可见飘浮于湖上的景物,景与情相辅相生,结合得极为自然紧密。
 诗的尾联,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国家的危难。诗人凭栏北望,想到西北边境,郭子仪正率兵抵抗吐蕃侵扰,大唐国力已一蹶不振,不禁忧国伤时,心内如焚。这是涕泗长流的原因之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杜甫晚年,尽管他穷愁潦倒,身无定所,却始终以天下苍生为怀,时时将国家安危系于心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为“战血流依旧”(《风疾舟中伏枕书怀》)的祖国痛心流泪。这恰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写下《登岳阳楼》这样意境开阔、悲壮深沉、情景交融的旷世佳作。诵赏此诗,不可不从这里着眼。

《登岳阳楼》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题】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注释】
 ①二句说明是初次登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面。②二句极写洞庭湖的雄伟壮阔,意谓吴楚两国之地似被洞庭湖分裂为东南两半,天地好像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吴楚:指春秋时吴楚两国,其地在我国东南部江、浙、皖、赣、湘、鄂各省,大致说,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南。坼(che):裂开。乾坤:天地。③二句写身世之感,与上联形成对比:一景一情,一阔一狭。无一字:指毫无音信。老病:杜甫是年五十七岁,耳聋臂麻,一身病痛。有:在。④此句意谓北方有战事。时吐蕃入侵,郭子仪屯兵奉天(今陕西乾县)防卫。戎马:兵马,指战争。关山北:指岳阳北的中原及边塞地区,其间隔着关塞山陵。⑤凭:倚。轩:栏杆。涕泗:眼泪、鼻涕。

《登岳阳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昔:过去。洞庭水:即洞庭湖。上:登上,登临。吴楚:春秋时的两个 诸侯国,其地域包括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一带。坼 (chè):分裂,裂开。乾坤:天地。浮:漂浮。无一字:指没有音信。老病: 年迈多病。戎马:战马。借指战争。关山北:泛指北方边境。凭轩 (xuān):倚靠着轩窗。涕泗(sì):眼泪和鼻涕。

【大意】我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美名,今天有幸喜登岳阳楼,尽览美妙壮阔的 湖光景色。广阔无际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古国的疆界;天地之间,日 月星辰好似日夜在湖水中漂浮一般。亲戚朋友们杳无音信,天各一方; 年老多病的我,寄身在孤舟之上,漂泊无依。北方边境的战争不断,烽火 连天;想到此处,我靠着轩窗,不禁泪如雨下!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6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写诗人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和自己的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
首联用叙述之笔,写诗人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诗人从前只是听说洞庭水辽阔,今日能登上这岳阳城楼,如愿以偿,心情本应十分喜悦,但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坎坷生涯,昔日的理想抱负,如今都未实现,因之初次登临,自有飞蓬万里、漂泊无定、报国无门、老大无成等诸多感触,而这些都在“昔闻”“今上”的比照中抒写出来。颔联以雄浑的气势,夸张的手法,抓住洞庭湖的典型特色,正面直写洞庭水势浩瀚、一望无垠的壮阔气象。上句写洞庭湖地域之广,着“东南坼”三字,其汪洋万顷、截断吴楚的壮阔气象宛然可见;下句写洞庭水深莫测,其包蕴宇宙、吞吐日月的宏伟气魄宛然可想,颈联由景至情,在“无”与“有”的对比中,写出了自己只身飘泊、穷愁潦倒、孤独无依的苍凉寂寥的情怀。颔联写景如此阔大,此联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然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因之中间两联有前后映衬、诗情跌宕之妙。尾联转进一层,由孤寂落寞的个人情感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情,同时对造成亲朋书断、老病孤舟之独寂处境的缘故作了补充,其“凭轩涕流”的情态又与颔联写景中所体现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广阔而深沉的胸怀。
全诗以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境界雄阔,感情深沉,形成了沉郁苍凉,顿挫跌宕的艺术风格。

《登岳阳楼》deng yue yang lou

Ascending the Tower of Yueyang→陈与义(Chen Yuy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