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痰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痰眩

痰眩

痰眩属内伤眩晕的一种,因肺脾肾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临床特点是眩晕而头重,胸闷泛恶,甚则呕吐等症。痰眩出《全生指迷方》。《世医得效》称眩晕痰证或痰晕。《杂证会心录》称痰运。
痰眩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朱丹溪有“无痰则不作眩”之说。痰眩的产生,由于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津液凝结为痰,上扰清窍而致。其中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痰眩的治疗虽以化痰祛痰为主,还须助以健脾利湿之品。痰眩日久,可以寒化,也可热化,甚则化火、化风。可以选用温化痰饮、清化痰热、熄风化痰等法。
(1) 痰饮眩晕:出《症因脉治》。包括《证治汇补》的停饮眩晕。症见胸前饱闷,恶心呕吐,膈下漉漉水声,眩悸不上,头额作痛,脉滑,苔白滑。是由于饮食不节,胃强能纳,脾弱不能运化,停留中脘,中丹积聚,清阳之气,不能舒展。治宜健脾利湿,温化痰饮。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加减。若饮停心下,或膈下有水,漉漉有声者,宜化饮利水,方用五苓散、泽泻汤加减。
(2)风痰眩晕:出《医学正传》。症见头晕头痛,两目昏花,肩背拘急,身重多唾,胸闷心悸,呕吐痰涎,因风痰上壅,闭塞清阳所致。治宜祛风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痰。有头痛者加蔓荆子。若风痰头晕目眩,兼有气虚者,用人参前胡汤。以人参、赤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半夏、南星、前胡、橘红、紫苏祛风化痰; 木香、枳壳、生姜理气和中。
若风痰上逆,痰涎壅盛,手足发麻,头眩欲倒,眼睑抽动者,用白附子丸加减。以白附子、南星、半夏、旋复花、橘红祛风化痰;僵蚕、全蝎、天麻、甘菊平肝熄风。
(3)湿痰眩晕:出《证治汇补》。症见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吐,少食多寐,体多肥胖,苔白腻,脉濡滑。是由于恣食肥甘,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用导痰汤加天麻、川芎等药。
(4)痰火眩晕:出《赤水玄珠》。症见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带数。是由于痰浊挟火,上蒙清阳,或素体痰湿,郁而化火,痰火上冲而致。治宜化痰降火,方用清上丸、清眩化痰汤加减。用竹沥、橘红、茯苓、陈皮等清化痰热;黄连、黄芩等降火清火。
若因痰因火动而挟风,症见口苦溲赤,项急,肩背拘倦,《东医宝鉴》称风火痰眩晕。用清晕化痰汤加减。以半夏,南星、白芷、细辛、陈皮、茯苓、羌活、防风祛风化痰;黄芩、黄连清热泻火。
(5)实痰眩晕:出《杂病会心录》。症见痰溢呕吐,脘腹胀痛,头重而晕,大便秘结,或咳喘痰稠,甚则痰声漉漉,神志朦胧,脉滑数有力,舌苔黄厚而腻。是由胃肠积热生痰,痰浊上逆而致。宜用清热降火,逐痰开结。方用滚痰丸、小陷胸汤加减。药用礞石与硝石同煅,配以大黄、半夏、瓜萎攻逐实热老痰; 黄连、黄芩清热泻火。
(6)虚痰眩晕:出《罗氏会约医镜》。《杂病会心录》称虚痰之晕。症见脑转眩晕,神疲乏力,倦怠嗜卧,纳食不馨,腰膝痠痛,面色㿠白,脸面虚浮,下肢浮肿,脉缓而沉,苔薄。是由于脾肾不足,脾虚生痰,肾虚水泛,水液停聚成痰所致。治宜补益脾肾,化痰利湿。偏于脾虚痰眩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偏于肾虚痰晕者用《金匮》肾气丸等。
癫眩亦属于痰晕的一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气,五苓散主之”。关于癫眩的“癫”,历代医家有两种解释。一是《医宗金鉴》为代表,癫即巅顶,癫眩即头眩。一是《备急千金要方》为代表,癫作颠倒狂乱解,属风癫。

☚ 暑眩   虚眩 ☛
000090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