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tòng jīng妇女在行经前或行经时下腹子宫部位疼痛的症状。1858年合信《妇婴新说》卷上:“常见之证则有痛经、白带、子宫不安、身体虚弱,俱难受胎。” 痛经病名。亦名经前腹痛、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等。指每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痛经等。详气滞痛经、血瘀痛经等各条。 痛经 痛经女性在月经来潮前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腰胝部带压迫感的隐痛或针刺般、肌肉痉挛样的剧痛,称痛经,为妇科一症状。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经过仔细检查未发现痛经病因的为原发性痛经,因某种病变而导致的痛经为继发性痛经。 ☚ 月经先后无定期 原发性痛经 ☛
痛经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经痛”。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的病证。多因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导致冲任瘀阻,胞宫经血流通不畅,或冲任失养,胞宫不荣而痛。辨证论治: ❶气滞血瘀者,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行之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常伴胸胁乳房作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以膈下逐瘀汤理气化瘀止痛。 ❷阳虚内寒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暗淡,常伴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以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温经暖宫止痛。 ❸寒湿凝滞者,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伴畏冷身疼。苔白腻,脉沉紧。以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❹湿热下注者,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腰骶胀痛,或平时小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以清热调血汤(四物汤加丹皮、黄连、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元胡)加红藤、败酱草、苡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❺气血虚弱者,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常伴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以圣愈汤加白芍、香附、元胡益气补血止痛。 ❻肝肾虚损者,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或伴潮热,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以调肝汤(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山药、甘草)加川续断、杜仲益肾养肝止痛。成药可用安坤赞育丸,早晚各1丸。针灸治疗:以关元、三阴交为主穴。寒湿凝滞者配中极、水道、地机;剧痛加次髎、归来;肝郁气滞者配气海、太冲;胁痛加阳陵泉;肝肾亏损者,配肝俞、肾俞、照海、足三里;头晕耳鸣者可加太溪;腰膝酸痛可加肾俞、腰腿。实证针刺泻法,虚证针刺补法加灸。调护: ❶患者应心情平静,防止郁闷、急躁、恼怒等。 ❷痛经剧烈者应卧床休息,小腹热敷。 ❸饮食宜软食,温热易消化。忌生冷油腻酸辣。 ☚ 经期延长 经间期出血 ☛ 痛经妇科病证名。也称经行腹痛。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以下腹部、腰部疼痛为主的病证。痛经的病机有气滞、血瘀、血虚、寒凝等类型。气滞的多在月经将来时,有小腹阵痛,痛引腰背,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脉象弦数等表现。血瘀的多在月经初见时,有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暗有血块等。血虚的常为经后腹痛,月经涩少,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脉细无力等症。属于寒气凝滞的,多在行经后腰腹绵绵作痛,喜按,并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脉象弦迟等症。 痛经dysmenorrhea凡在经期前后或在经期中发生腹部疼痛或其他不适甚至影响生活及劳动者,称为痛经。痛经为病人临床中的一种自觉症状,其程度相差悬殊,客观难以衡量。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可为生殖器及盆腔炎症而引起。原发性者病因尚未十分清楚,但与神经精神状况、机体健康状况、卵巢分泌功能、子宫位置及痉挛等因素有关。治疗:针对病因治疗;适当应用镇痛药物;使用中药其效果亦佳。 痛经病症名。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疼痛,周期性发作。以青年妇女多见。多因寒、热、瘀导致胞宫经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或因虚,不荣而痛。胀痛拒按,经色黯有块属气滞血瘀,治宜理气化瘀止痛;冷痛喜按,得热则舒为寒凝,宜温经散寒止痛;疼痛拒按,有灼热感,伴腰骶痛,带下色黄属湿热下注,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经后腹痛,喜揉按属虚,治宜益气养血,调补肝肾。
痛经在经前、经期、经后发生腹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导致影响正常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程度。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称原发性痛经;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称继发性痛经,治疗采用解痉、止痛、激素、中药和针炙疗法,以及针对病因治疗。 痛经dysmenorrhea指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劳动,并需服药治疗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原发性痛经; 因器质性病变引起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等,称继发性痛经。近来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和血内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重要原因。 痛经tòngjīng病名。又名经行腹痛。每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 甚则剧痛难忍的病症。有气滞痛经、血瘀痛经、寒湿凝滞痛经、气血虚弱痛经、肝肾亏损痛经。详各条。 痛经 痛经在月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时称为痛经。继发于器质性疾病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粘膜下肌瘤等为继发性痛经。如无明显原因者为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20~25岁以下的未婚少女。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由于痛经多发生在排卵性月经,为分泌期子宫内膜出血,月经分泌物中含大量前列腺素,后者可引起子宫收缩,造成子宫缺血和疼痛。前列腺素的水平与痛经有密切关系。严重的痛经常伴有头痛、恶心、眩晕、腹泻等,和前列腺素全身中毒症状相同。有时子宫内膜整片脱落排出,形成膜样月经,亦可以引起疼痛,即所谓膜样痛经。另外精神因素可使痛阈降低,条件反射也会造成痛经,因此对青年妇女进行月经期卫生教育很重要。症状常出现于初潮后1~2年,这时排卵的功能已经建立,疼痛在月经前1~2天,或来潮后第一天开始,经期中逐渐减轻以至消失。疼痛位于下腹部、背部,也可放射到上腹部、会阴、肛门、大腿部,常伴有恶心、头痛、紧张焦虑感。原发性痛经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但应排除盆腔各种器质性病变,如用扩张器进入子宫颈内口引起同样疼痛,或用子宫颈旁阻滞麻醉后可抑制疼痛,都可证实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疼痛时可给对症治疗如腹部放置热水袋,给一般止痛剂、镇静剂和解痉剂等。也可用激素抑制排卵,例如单纯用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周期治疗,一般可连续用三个周期。口服避孕药也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出血量。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剂如氟灭酸 (flufenamic acid)200mg每日三次或甲灭酸 (mefenamic acid) 500mg每日三次,于月经第一天开始服药直至经净,效果良好。其它前列腺素拮抗物和异丁基丙酸、消炎痛等也可缓解疼痛。尼福地平(nifedipine)是有效的钙离子抑制剂,每日20~40mg,可抑制子宫收缩。维生素B6每日200~800mg促使更多镁离子进入子宫肌细胞,故可用以减少疼痛。针刺或艾灸气海、三阴交、合谷配关元、子宫、足三里等穴位,强刺激。经前埋线疗法也可奏效,取1~1.5cm长的00号消毒铬制肠线装入消毒套针内,将此套针刺入耳针穴位 (子宫、皮质下及内分泌等) 或双侧三阴交,俟得气后将肠线推入,再拔去套针。若下次月经来潮仍痛,可再埋一次。 民间常采用生姜红糖水或山楂水煎服,中医根据气滞血淤、寒邪凝滞、气血虚弱等不同型辨证施治。如上述治疗无效可考虑扩张宫颈术(扩张到12~14号),一般效果只能持续数月。经过一次分娩后痛经大都消失。 ☚ 经间期出血 倒经 ☛
痛经 痛经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下腹胀坠不适属正常现象,但如出现腹痛或其他不适,致影响日常生活与劳动者,称为痛经。 痛经是一种自觉症状,由于各人的痛阈不同,目前尚无较为客观的方法衡量; 因而文献报道中其发生率悬殊较大。 痛经大多数于月经第一、二天出现,以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为特征,可放射到髂窝、阴道、肛门或腰部,大腿外侧,常伴恶心、呕吐、尿频急或腹泻,严重者面色苍白、手足冰冷、乃至昏厥。疼痛常持续数小时或1~2天,常随经血量排出增加而渐缓解。 病因与分类 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盆腔检查未见异常者,而继发性痛经则可有异常的表现。痛经的原因较复杂,且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痛经 有以下几种因素。 (1) 精神因素: 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情绪不稳定和精神紧张的妇女,对月经生理认识不足而产生恐惧、紧张或焦虑,以致痛阈降低而引起痛经;也可见于月经期情绪抑郁或工作和环境改变者,常通过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和暗示疗法而获治愈。 (2) 体质因素: 体质虚弱、慢性疾病、习惯性便秘或贫血等影响也可发生痛经,常通过适当治疗,改善营养和增强体质而消失。 (3) 子宫因素: 子宫肌肉痉挛性收缩,致局部供血不足,可产生痛经,这是由于月经时血块与崩溃的内膜阻塞于子宫狭部,引起子宫痉挛性收缩,张力增高所致,疼痛常随血块或内膜排出而缓解。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致肌纤维不协调收缩,也可产生痛经。 (4) 机械性阻塞因素: 凡能使经血排出不畅的因素均可引起痛经,如子宫内口痉挛、子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后屈或前屈,均可引起经血排出不畅,子宫肌强力收缩及张力增高而产生痛经。 (5) 内分泌因素: 近代实验证明,在孕酮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可合成前列腺素(F2α),这是一种平滑肌收缩物质。在月经期间分解的子宫内膜所释放更多的前列腺素F2α,能使子宫肌肉及血管收缩而产生痛经。如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可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继发性痛经 有以下几种疾病发生继发性痛经。 (1) 子宫颈外伤性疤痕狭窄: ❶宫颈外口疤痕性狭窄,可见于电灼或冷冻治疗宫颈糜烂后,由于过度损伤子宫颈管,以致疤痕形成,使宫颈外口狭窄甚或闭塞而引起痛经。 ❷宫腔粘连,多见于人工流产术后,由于过度吸刮,创伤宫腔及(或)宫口,引起粘连,也可见于流产或产后刮宫,致使经血排流不畅而发生疼痛。粘连严重者可致月经稀少或闭经。 (2)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生长于其他部位,如子宫肌层、子宫骶骨韧带、直肠阴道膈或腹膜等时,这些内膜也随卵巢激素而起周期性变化和出血,日后发生纤维增生及粘连形成,引起痛经并渐进性增剧,甚至伴发呕吐。子宫均称增大。异位于子宫外的内膜常累及盆腔脏器与组织,如子宫直肠窝及子宫骶骨韧带,使子宫固定,宫骶韧带呈结节状增粗,月经时除痛经外,并可伴有里急后重。 (3) 子宫肌瘤: 子宫粘膜下肌瘤及壁间肌瘤于月经期使盆腔充血、子宫肌张力增高而产生痛经。 诊断步骤 须注意下列几方面: 问诊 ❶痛经发生年龄: 原发性痛经一般以15~25岁为多见,部分患者于婚后或妊娠后自然缓解; ❷疼痛持续时间、性质、部位; ❸生活与工作环境,健康状况、饮食、大便习惯; ❹月经史与生育、避孕史,痛经发生时间、性质及是否渐进性增剧。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者,可因节育器在宫内位置不当,致产生痛经,应予注意。 体格检查与盆腔检查 ❶应注意患者一般精神状况,血压、脉搏、腹部体征,患者腹部体征常有别于其他急性腹痛疾病。腹壁软、无拒按与反跳痛,偶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❷盆腔检查是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的重要方法。患者在月经期间不宜进行妇科检查,应于经后进行。盆腔检查可了解子宫发育不良,子宫位置偏斜、过度倾屈、畸形等,并可了解有无子宫及附件肿瘤、炎症粘连或宫内膜异位等体征。 器械检查 使用子宫腔探条检查,可协助诊断子宫颈内口粘连或狭窄。作X线碘油宫腔造影,除可了解子宫腔粘连、宫内口狭窄外,尚可对子宫肌张力作出估计。 腹腔镜检查: 近年来有应用腹腔镜检查,以早期诊断少女盆腔子宫内膜异位所致的痛经。 ☚ 闭经 月经过多 ☛
痛经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或痛引腰骶,甚至昏厥,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称“痛经”或“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有“月水来腹痛候”,《千金要方》在“九痛”中有“经来即腹中痛”的论述。根据疼痛的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一般以刺痛属热;绞痛、冷痛属寒;小腹胀痛或腹痛阵作属气滞;小腹痛甚,块下痛减属血淤;喜按喜揉者,属虚;拒按拒揉者,属实;得热痛减属寒;得热痛剧属热。痛在经前经后亦有虚、实之分。大抵以经前、经期痛者为实;经后痛者为虚。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此可谓本病辨证之要领。 痛经之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受阻,经行不畅所致。气血受阻的原因,有因滞而痛者,有因虚而痛者。治疗总以理气血为主。若因于滞者,则行而通之。因于虚者,则补而通之。因于寒者,则温而通之。病因不同,治法各异。此外,对痛经治疗,还宜掌握时机,适时用药。若每遇经前或正值行经时疼痛发作者,其证多实,当于经前3~5天开始服活血调经之剂。若经净后疼痛发作者,其证多虚,宜于平时调补。 寒邪凝滞痛经: 多因频临经行或正值经期,肆啖生冷,冒雨受寒,涉水游泳,寒邪客于胞宫,血为寒凝,淤阻作痛。《景岳全书·妇人规》:“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或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血行不畅,因而作痛。故寒凝痛经有实寒、虚寒之分。实寒者,证见经期小腹绞痛或冷痛,喜热熨,经色紫黯有块,肢冷畏寒,苔薄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方用少腹逐淤汤(《医林改错》)。若兼寒湿者,证见经血下如黑豆汁,平日白带频频,则加苍术、茯苓以健脾燥湿。虚寒者,经行时痛势绵绵,喜热喜按,色淡量少,肢冷便溏,苔白润,脉沉细。治宜温经养血。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或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气滞血淤痛经: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血行不畅,淤阻胞中作痛。《张氏医通》: “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可从偏胀、偏痛辨其属滞、属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经前腹胀痛,血凝气滞,胀过于痛,是气滞血也。……若痛过于胀,是血碍气也。”如偏气滞者,证见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但胀过于痛,甚则上连胸胁、两乳,或伴偏头痛,精神抑郁,胸闷泛恶,经行不畅,经色黯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行气开郁。方用乌药散(《妇人大全良方》),或七制香附丸(《医学入门》)。如偏血淤者,证见小腹拘急疼痛,拒按,色紫黯有块,或如牛膜片,块下疼痛顿减。舌紫黯或舌尖边有淤点,脉沉实有力。治宜活血化淤。方用血府逐淤汤(《医林改错》),或折冲饮(《景岳全书》),加益母草、枳壳。若滞而郁久化热者,证见经将行作痛,乍作乍止,得热痛甚,胸胁胀闷,心烦易怒,经色深红有块,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和血,宣郁通经。方用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或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气血虚弱痛经: 多因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滞而作痛。《丹溪心法》:“经候过而作痛,血气俱虚。”证见经来量少色淡,经后腹痛绵绵,喜揉喜按,面色㿠白,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虚细。治宜益气补血。方用三才大补丸(《素庵医要》),或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肝肾亏损痛经: 肾气本虚,或因房劳多产,伤精耗血,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以致作痛。《傅青主女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证见经净腰酸,小腹隐痛不适,肢软无力,经行量少色淡,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滋肾养肝。方用调肝汤(《傅青主女科》)。若腰骶痛甚者,加杜仲、续断强腰补肾。 ☚ 月经过少 经闭 ☛
痛经 痛经痛经是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小腹部疼痛,常伴有腰痠、腹胀、乳房胀痛等,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月经病。本证主要是由冲任两经功能失调,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痛经,常因经期恣食生冷,或受寒邪侵袭,或七情郁结等,导致气血淤滞于胞宫。故痛在经行之前,月经量少,色紫黯,多血块,小腹部拒按,经行以后痛缓解;虚证痛经,多由于阴血不足,行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故痛在经行之后,经色淡,量少,小腹喜按,并见面色萎黄,唇淡,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心悸不眠,腰痠乏力。 实证宜温经通络,理气止痛;虚证以温补肝肾为主,佐以理气止痛。第一种治疗方法分为实证操作法和虚证操作法。实证操作法: ❶患者俯卧,医者坐于其右旁,按揉患者膈俞、肝俞、肾俞、腰俞及八髎等穴,约3~5分钟。 ❷患者仰卧,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于章门、日月、期门以及维道、归来、气冲、关元、气海等穴,约3~5分钟;再循序用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于阴廉、五里、阴包、曲泉及三阴交,约3~5分钟。实证推拿治疗,宜在经来之前,或经初来而不畅之时。虚证操作法: ❶患者仰卧,医者坐于其右旁,用掌根轻揉患者小腹部关元、气海;在两侧归来、气冲穴之间用摩法,约5~10分钟;再分别擦两侧太溪、复溜、交信、三阴交等穴。 ❷患者俯卧,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于肾俞及八髎穴;并在患者腹部垫枕,使其腰骶部隆起,医者用擦法分别直擦患者两侧肾俞及八髎穴,以微温为度。第二种治疗方法多用于经前及疼痛发作前或开始时。其操作法: ❶患者俯卧,医者在其腰骶部用掌根揉法或痠法;再用指揉法或一指禅推法于命门、肾俞、八髎、膀胱俞、胞肓等穴,以痠胀为度。 ❷患者仰卧,医者用掌揉法及一指禅推法于患者小腹部,在有下坠的部位多操作;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气海、关元穴;在患者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较强的按法或点法,以痠胀为度。第三种治疗方法用于疼痛急性发作时,治疗后疼痛可缓解。其操作法: 用较强的按法或点法施于合谷、天枢、足三里和三阴交等穴,一压一放,每穴各100次;再在小腹部用手掌振颤法。 痛经自我推拿法: ❶先按揉三阴交,再按揉足三里。 ❷仰卧,两下肢屈曲,腹肌放松,用两手掌重叠在小腹部揉摩1~2分钟; 再用两手拇指、食指分别捏拿腰两侧大筋5~6次;最后按揉关元、归来各1~2分钟。 ☚ 经闭 乳痈 ☛
痛经 痛经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甚至剧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者。本病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多因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经行不畅,所谓“不通则痛”; 也可因血虚胞脉失养或外受寒湿而致病。 治疗功法属虚症者以内养功为主,坐式,用第一种呼吸法,意守下丹田或命门,每日练功2~4次,每次30~60分钟。保健功可用搓肾俞、揉丹田、和带脉等,同时可辅以易筋经等动功。属实症者,做强壮功,由自然呼吸过渡到逆呼吸法,意守命门,每日3~4次,每次30~40分钟。腹痛剧烈者,可配合放松功,每次10~15分钟,然后练强壮功。保健功可采用织布法、和带脉、搓肾俞、揉丹田等。注意气功治疗痛经要在月经期后开始,而在月经来潮或未来之前改用放松功,或停止练功几天,以防经量过多。并注意练功期间避免着凉受寒。 ☚ 闭经 绝经期综合征 ☛
痛经 痛经痛经是指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以小腹及腰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临床较常见。妇女以月经初潮到经绝的任何时期都可发生痛经病,尤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发病机理是由于下清赫依功能失调,致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赫依型体质者,宫寒者,平时或经期饮食起居不慎,嗜寒凉、涩性之品,引起巴达干、赫依偏盛为其诱发因素。本病主要表现下腹疼痛,多开始于经前一天或半日,或数小时,愈痛愈烈。其疼痛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1~2日。刚开始时仅下腹部有不适感或阵痛,继后出现刀割样疼痛或绞痛,并伴恶心,呕吐,头痛,胃脘痛,流口涎,腰骶坠痛难忍。大多数经血呈褐色,量少,有的下凝血块。经过按揉、热罨、温热药物等对症治疗及饮食调理,一旦经血畅通,疼痛即减。 对本病宜采取抑赫依、活气血,通经止痛的原则,并结合患者体质随症施治。因血热盛而痛者,主用安坤丸;巴达干盛而痛者,主用补益还阳丸;而以合并胃痛者,佐以五味清浊散; 赫依盛而痛者多以豆蔻补益散为主剂加用六味大黄散、四味苏木汤,以化瘀、行气血则疼痛消失。在内用药同时,可酌情配合热罨、针灸等外治。 ☚ 经漏 闭经 ☛
痛经 痛经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欧斯如提 台米斯,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气质失调,体液失衡,产生阻滞,累及子宫所致。凡是各种子宫疾病及子宫周围器官的各种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操劳过度、营养不良、体弱贫血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症见经期或经前、经后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病情较重者,伴发恶心、呕吐、头晕、肢冷,甚至昏厥,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并随月经周期发作等。治宜通阻止痛,祛寒温经为主。方用可从达瓦衣 力库日库 蜜膏、斯坎吉本 白祖日 醋糖浆、马欧力 欧苏力 糖浆等中根据病情选用一种内服;祛寒温经,宜用菝葜、赛衣塔尔各12g,新疆圆柏实24g,干芸香36g,研成细粉用热维改尼 古丽油制成阴道栓,放入阴道内。尽量防止经期内受凉受寒,积极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卫生习惯。 ☚ 黄褐斑和雀斑 月经过多 ☛ 痛经 痛经dysmenorrhea指凡在经期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发生腹痛或其他不适,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往往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引起的月经疼痛。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精神因素、体质因素、子宫痉挛性收缩有关。经期疼痛大多于月经第1、2天出现,常为下腹阵发性绞痛,有时放射至阴道、肛门及腰部,可伴有恶心、呕吐、尿频、便秘或腹泻,腹痛常持续数小时,经血外流通畅后渐消失。疼痛剧烈时,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出冷汗、甚至昏厥。膜样痛经在月经第3、4天时疼痛最剧烈,膜状物排出后即消失。 ☚ 初潮 闭经 ☛ 痛经dysmenorrhea
痛经dysmenorrhea;menorrhalgia 痛经tòng jīngmenalgia; dysmenorrh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