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痉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痉挛

痉挛

痉(~风;~病) 拘苛 拘挛 转筋
中医指痉挛:瘛瘲 瘈疭
肌肉痉挛:痉(~风;~病)
筋脉痉挛:
抽搐,痉挛:
肌肉不随意地收缩的症状:搐(搐搦;搐缩;搐动;挈搐;扭搐;抽搐) 扭动 抽筋 抽缩 抽动
颤动抽搐:抖搐
受惊而抽搐:惊搐
幼儿易患的以抽搐、昏迷为特征的病症:抽风 惊风 搐风 瘛瘲 瘈疭
(肌肉突然紧张,不自主地抽搐的症状:痉挛)

另见:症状 跳动 惊吓

☚ 痉挛   发抖 ☛

痉病

病名。即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痉病

即痉。

痉病

痉病

痉病是指感受外邪,误治失治,瘀血痰阻,气血亏损等因素引起以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角弓反张等筋脉牵引拘急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名考证
马王堆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有痉,《内经》有痉和痓两种名称,痉病出《金匮要略》。其旁注云:“痓,一作痉。”后世多数医家认为“痉”与“痓”可互用。近代一般皆从“痉”。
病因病机
《内经》从外感立论,认为风、寒、湿、热、火皆可致痉。《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五常政大论》:“赫曦之化……其病痉。”《内经》还认为痉病与足太阳、足少阴及督脉有关。《金匮要略》从感邪及误治伤正立论,认为外邪侵袭,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等,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致痉,开创因虚致痉的先河。《诸病源候论·风痉候》提出风痉与痫虽相似而实异,“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以正虚受邪立论,由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所致,“气血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痉。”《医学入门》认为痉病先伤风而后又感寒,或先伤风而后又感湿而致。《景岳全书·痉证》强调精血亏损为本,“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然无筋脉拘急之病,而病至坚强,其枯可知。”《温疫论》指出疫邪致痉。清代温病学说更进一步丰富了痉病的病因学说,如《临证指南医案》阐述了痉病和肝病的关系,“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痉厥矣。”《湿热病篇》补充了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致痉的病因病机。《温病条辨》卷六指出:六气明而痉必少”、“痉因于暑,只治致痉之因,而痉自止。” 《医林改错》指出抽风不是风,而是气虚瘀血所致。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以下几个方面最为常见:
(1)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入,多壅塞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就痉证形成指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𨃪之证见矣。”若为温热之邪,则易伤津劫液,使筋脉失于濡养,肝风内动以致发痉,若感受疫疠邪毒,最易致神昏痉厥之危候。
(2)火热亢盛:六淫化火,热甚于里,消灼津液,引动肝风。温病热入营血,逆传心包,扰乱神明,尤易发痉。《湿热篇》认为营液大亏,厥阴风火上升而致痉,或热结阳明,胃津被劫,筋脉拘急而发痉;《温病条辨》认为痉厥神昏,舌短,烦躁,为手少阴证。内伤七情,忧思恚怒,烦劳过度,五志化火,风随火动,亦致发痉。《证治准绳》认为因五性劳役,感动厥阴,君相二火相煽,六经之淫邪而起,遂有五阴胜负之变。
(3) 痰火闭阻:火邪灼津为痰,脾不能运化而生痰,痰郁亦可化热。痰火壅阻经络,拘急不利,或上扰神明而致痉。《医学原理·痉门》论述痉病之因,“有因痰火塞窒经隧以致津血不荣者。”
(4) 瘀血阻络:久病不愈,气血耗伤,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即所谓久病入络,或因跌仆,致血行瘀滞,内阻脉络,筋失所养而发痉。《医学原理·痉门》所云:“是以有气血不能引导,津液无以养筋者”而致痉。
(5) 气血亏虚:素体气血亏虚,或因久病,或因亡血,或因攻伐太过,以致气血两伤,津液枯涸,筋失濡养,因而发痉。《医学原理·痉门》谓此病“虽有数因不同,其与津血有亏,无以滋荣筋脉则一。”
分类
古今名目繁多,《温病条辨》卷六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今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实证包括《金匮要略》之刚痉,《诸病源候论》之风痉,《万病回春》之风痰痉和痰火痉,《中国医学大辞典》之湿热痉以及热盛发痉、瘀血发痉、疫痉等。虚证包括《金匮要略》之柔痉,《证治汇补》之虚痉等。
辨证要点
张仲景对痉病脉证论述已较详细,“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 必齿”。 脉“沉而细”、“其脉如蛇”、“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沉迟”。其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证发病急骤,筋脉牵引拘急较重,颈项强直,口噤不开,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滑数;虚证病势较缓,项背强直,手足抽搐无力,或肌肉瞤动,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脉虚细无力。一般地说,内伤发痉,多无发热,多属虚证,当辨气、血、阴、阳;而内伤之瘀血发痉,痰浊内阻又为实证;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必有发热,邪有六淫疫疠之分,侵袭有表里浅深之异。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沉细缓;因感受温热之邪,舌质红或绛,苔黄少津,脉弦数或弦细数。而邪正相争,耗伤精血,亦可见虚证。历代医家有按《伤寒论》六经辨证,故有三阳痉、三阴痉之称。如《辨证录·痉痓门》:“夫痉病亦有三阳三阴之殊,亦能传经,与伤寒之证无异。” 温病学家对痉病则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实可补伤寒之未备。吴鞠通对痉病论述较详,《温病条辨》卷六“一感即痉者,只要认证真,用药确,一、二帖即愈,易治也。病久而痉者,非伤脾阳,肝木未乘,即伤胃汁肝阴,肝风鸱张,一虚寒,二虚热,为难治也。” 其所述易愈者为痉病轻证,难治者则偏虚居多,而邪盛重证,治疗亦颇不易。
病证鉴别
痉病需要与痫、瘈疭、破伤风鉴别。
痫发作虽有口噤,四肢抽搐,伴有突然跌仆,昏迷不省人事,但发病时常吐涎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苏醒以后,除感头痛,神倦外,一如常人,并有反复发作史。妊娠痫证,又称子痫。多发生于妊娠后期,伴有头晕目眩,下肢浮肿等。
瘈疭即抽搦,为手足伸缩抽动不已。但痉者,强直之谓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疭者,筋脉弛纵也。《温病条辨·痉病瘈病总论》还云:“痉病宜用刚而温,瘈病宜用柔而凉,又有痉而兼瘈,所谓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也。”然一般认为痉病多为实,瘈疭多为虚。
破伤风,此病由金伤破伤,创口不洁,风毒内侵而成,故外伤病史与一般痉病的病因显然不同,但属痉证范畴。《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有:“痉者,伤,风入伤”的记载。文献多另立一病,可谓特殊的一种痉病。
治疗原则
宗《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邪盛者,先祛其邪,《温病条辨》卷六:“盖既感外邪,久则致痉,于其未痉之先,知系感受何邪,以法治之,而痉病之源绝矣。” 风寒湿邪偏胜者,当辛温解肌,退热生津;邪热入里当宜清泄或攻下;温热之邪偏胜者,当宜辛凉透邪;热盛耗液,肝风内动,当宜清热养阴熄风;热入营血,神昏痉厥,当宜清热透营,镇痉开窍;感受疫疠之邪者,当宜清瘟败毒。若为痰者,宜涤痰熄风;瘀血内阻者,宜化瘀熄风:正虚为主者治以扶正;气虚者宜补气;血虚者宜养血;气血两虚者宜双补气血;阳虚者宜温阳;阴虚者宜滋阴。
治疗还应重视标本缓急,《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门》;“用治标之药以救其急,即审其病因,兼用治本之药以清其源,则标本并治,后自不复也。” 治标可用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研末服用,也可配合针灸治疗。
痉病护理,凡危重者,宜首先使患者平卧,头侧向一边,松开衣领,并以压舌板缠多层纱布塞入患者上下臼齿之间,以防舌被咬伤。牙紧闭者,可用乌梅擦牙开噤。随时吸出口腔内的痰涎,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行氧气吸入。病室要保持安静,通气良好,但避免直接吹风。发作停止后,应使患者安静休息,不可随便躁扰。饮食应富营养,容易消化。忌煎炸,油腻,辛辣等物。
痉病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其预后多较差。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又如痉病而见口张目瞪,神志昏冒,不省人事,或见戴眼、反折,手足瘈疭,汗出如油等,其角弓反张情况严重者,多属危重病症。若邪轻正盛,治疗及时得当者,预后较佳,一般可愈而无后遗症。反之则预后不良,即是得以救治者,往往后遗头痛头晕,健忘,甚则智力与肢体活动障碍。
此外,尚有一种因长期连续书写,或情志波动所致的指、腕、肘等部位出现的轻度痉挛、振颤,称为书痉。其病因是劳累损伤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肌肉失于濡养,及情志过极,气机失调,血行涩滞,筋脉、肌肉失于煦养濡泽。
本证发病缓慢,逐渐加重,初起但觉手腕书写不便,欠灵活,然后颤抖加剧,并有强直,动作困难,痉挛或疼痛等,可伴头重,眩晕,心悸,睡眠欠佳等症。治疗宜随证选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大定风珠、芍药甘草汤、柴胡疏肝散及天麻钩藤饮等加减。本证应避免过度书写,及精神刺激。
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各种脑膜炎、脑肿瘤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抽风,皆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 截瘫   风痉 ☛

痉病jing bing

【医学】febrile disease with symptoms such as convulsions,opisthotonos,trismus,etc.

痉病

febrile disease

痉病jìng bìng

convulsive disea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