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bingduxing jiemoyan
病毒性结膜炎包括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单纯疱疹性结膜炎等。
❶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本病传染性强,主要为接触传染,常通过手、洗脸用具、游泳池等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造成传染。潜伏期2~14日,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可分两种类型,即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咽结膜炎。前者,除眼睑水肿,睑、球结膜明显充血外,角膜也有病变,患眼畏光流泪,有水样分泌物;后者,主要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一般无角膜病变,常伴有咽炎及发热,故又名咽结膜热,常于夏、秋季在幼儿园中流行。
❷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为一种新型肠道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结膜炎。传染性极强,多在夏季暴发流行,感染后潜伏期仅数小时,眼畏光、流泪、异物感、刺痛,检查可见结膜下出血。隔离患者,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可预防本病流行。
❸单纯疱疹性结膜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带毒成人亲吻子女是常见的传染途径。除眼部症状外,睑、唇及面颊部也可见疱疹,伴发热。一般病程10~14日。
病毒性结膜炎
病毒性结膜炎是常见的结膜炎症,包括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单纯疱疹性结膜炎、传染性软疣性睑结膜炎和新城鸡瘟病结膜炎等。
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 在病毒性结膜炎中,腺病毒感染占重要位置,主要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常合并角膜病变。传染性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散在或流行性发病。患者多为20~40岁成年人及儿童。潜伏期2~14日,急性发病。单眼发病后常在2~7日内累及另眼。不同型别的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呈不同临床表现,同样的临床表现也可由几种不同型别的腺病毒所引起。除典型者外,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这和病毒毒力及个体免疫状况有关。
腺病毒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可分为31个血清型,腺病毒8型是本病的主要病原,它们在上皮细胞核内繁殖,形成核内包涵体。该病毒对一般抗生素及磺胺类不敏感,75%酒精对它有良好的灭毒作用。
本病主要为接触传染,常通过手、洗脸用具、游泳池等传播。很多为轻型感染或隐性感染。全年都有发病,一般为散发性。患眼泪液及眼分泌物中有大量病毒,在工厂、学校、幼儿园内可能造成流行。鉴于腺病毒也可自扁桃体,咽部腺样组织及粪便中分离出来,呼吸道感染或粪便污染可能是散发感染的另一途径。
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诊断,除结合临床特点外,结膜刮片检查可呈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核细胞反应。直、间接荧光抗体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抗原,组织细胞培养感染病毒后出现的特异病变,双相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试验等,都可用于诊断本病。
本病初期有高度传染性,故应将病员隔离,患者洗脸用具应煮沸消毒,严防家庭内传播。医务工作者应认真消毒手与检查器械,避免交叉感染。肥皂洗手或常用消毒液不能彻底灭毒,必须用75%酒精擦拭消毒。
抗病毒药物如0.1%碘苷 (IDU)、0.05%环胞苷、0.05~0.2%阿糖胞苷等眼药水,每小时滴眼一次,对早期病例有效。抗生素眼药水可防止继发感染。肌肉注射恢复期血清或自身全血可缩短病程,预防或减轻角膜炎症。角膜上皮下浸润为免疫性炎症反应,点用低浓度皮质类固醇可促进浸润吸收。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咽结膜炎。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主要为腺病毒第8型所引起。多侵犯青、壮年。全年可见发病,但以夏季为高。双眼常先后发病,后发病眼的症状较轻。起病急,眼睑水肿,睑、球结膜明显充血,球结膜水肿。发病2~3日内睑结膜及穹窿部出现滤泡,患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有时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层出现细微混浊,必须借助荧光素染色才能发现。患眼异物感、灼热感,畏光流泪,有水样分泌物。1~2周后结膜炎逐渐减轻,角膜出现上皮下浸润,数个或数十个不等,呈圆或类圆形,边缘模糊,0.5~1.5mm直径,也可聚集成簇,裸眼也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角膜中央区,但不致形成溃疡。此时,患眼刺激症状又复加重,视力减退。遗有角膜云翳持续数月甚至1~3年,但最后多吸收消失,不留下血管翳,视力恢复正常。轻型病例仅表现滤泡性结膜炎,上皮性角膜炎,而无典型的角膜上皮下浸润。腺病毒19型所致病情常较严重,病程较长。
咽结膜炎 主要为腺病毒3型所引起的急性滤泡性结膜炎,伴有咽炎和发热,故又名咽结膜热。多见于4~9岁儿童及青少年。常于夏、冬季在幼儿园、学校中流行。散发病例可见于成人。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游泳池传播。前驱症状为全身无力,体温上升达38~39℃,头痛、咽痛、肌肉痛及胃肠系统症状。咽部充血,淋巴组织增生,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血像呈轻度的白细胞减少。滤泡性结膜炎是本病主要症状,单眼发病,2~5日后累及另眼。耳前淋巴腺肿大。通常无角膜并发症,少数病例伴有上皮性角膜炎。结膜炎多于7~10日后逐渐消退,最后恢复正常。7型腺病毒常致轻度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合并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为一种新型肠道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潜伏期短,起病急剧,传染性极强,传播快,发病率高。多在夏季暴发流行,人群对此新型病毒普遍易感,男女老幼皆可发病,儿童较成人为轻。
本病是由一种球型核糖核酸(RNA)病毒所引起,在细胞浆内繁殖。病毒特性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ravirus)相同,现认为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群中一个新型肠道病毒或新的变异株。
感染后潜伏期仅数小时,多于24小时内双眼同时发病,或单眼发病半日至1日后另眼发病。自觉症状显著,异物感、畏光、流泪,并急剧加重。眼部磨痛、刺痛或眼球触痛。分泌物呈水样、粘液浆液性。检查可见眼睑红肿、球结膜明显充血,血管充盈、纡曲。结膜下出血为本病的特点,起病后1~2日出现,多开始于颞上方近上穹窿部球结膜,逐渐蔓延到下穹窿部,可融合遍及全部球结膜。睑结膜、穹窿部可出现少量小滤泡,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见有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阳性。4~5日后结膜炎症开始缓解,结膜下出血在1~2周内吸收消退,角膜病变消失。本病流行期内有散发性腰骶神经根脊髓炎病例的报告,肌电图检测有的表现潜在性神经损坏。说明本病可能累及神经系统,应加以注意。
鉴于本病高度传染性,隔离早期患者,执行严格消毒制度非常重要。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虽有试用病毒唑Vira-zol,2-(α-羟苄基)-苯骈咪唑(HBB)的报告,但疗效不显,一般仍以对症疗法为主。
单纯疱疹性结膜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见于6个月~5岁儿童,偶见于青少年,婴儿自母体获得的先天免疫在出生后6个月逐渐消失。带毒成人亲吻子女是常见的传染途径。潜伏期3~12日,临床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眼睑及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可见卡他性、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有时形成假膜,约2/3患儿合并角膜上皮性病变,呈颗粒状小泡或星状、树枝状角膜炎。除眼部症状外,睑、唇及面颊部也可见疱疹,伴有全身发热。一般病程10~14日,不留后遗症。原发感染后,病毒隐匿于三叉神经节细胞内,可终身带毒。机体或局部抵抗力低下时,潜伏病毒可重新活跃,复发感染。治疗应用抗核酸代谢药物,如0.1%碘苷、0.05%环胞苷、0.05~0.2%阿糖胞苷、3%阿糖腺苷、三氟胸腺嘧啶核苷、无环乌苷等。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母血可能有一定帮助。
传染性软疣性睑结膜炎 眼睑皮肤、睑缘等处的传染性软疣常可引起结膜、角膜病变。由于软疣表面细胞脱落,不断向结膜排出软疣病毒的毒性物质,以致引起慢性或周期性滤泡性结膜炎或合并角膜炎。在上、下弯窿部见有透明的小滤泡,睑结膜乳头增生、肥厚,伴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角膜表现弥漫性或灶性点状上皮性角膜炎,有时见有上皮下浸润。新生血管可自周边伸入,形成沙眼样血管翳。自觉症状轻微或稍有痒感、异物感。通过疣体挤压物涂片染色镜检,可在变性上皮细胞胞浆内查见嗜酸性染色的软疣包涵体。软疣手术切除后,结、角膜病变很快自行消退,也可行软疣冷冻或化学烧灼治疗。
新城鸡瘟病结膜炎 禽类流行新城鸡瘟病时,病禽口、鼻分泌物及粪便中的病毒偶可感染家禽饲养者,兽医或实验室工作者。临床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潜伏期18~48小时,常单眼发病,有时双侧。眼部有痒感、灼热感。可伴有头痛、无力等全身症状。眼睑及睑、球结膜充血、水肿,滤泡及乳头增生,下睑更为明显。分泌物水样,耳前淋巴腺肿大,有明显压痛,有时颈淋巴腺也肿大。一般情况下角膜可不受累,偶有上皮层荧光素点状着色或上皮下浸润。病程7~10日自愈,不影响视力。重症者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下浸润历时数月消退。诊断可根据有与病禽或在实验室与病毒接触史。睑结膜刮片细胞学检查呈单核白细胞反应,上皮细胞浆内见嗜碱性新城鸡瘟包涵体。
麻疹、水痘、风疹、天花、牛痘等急性病毒性疾病,急性期亦常可合并结膜炎及浅层角膜炎(见“感染性疾病的眼部表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