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疹chèn

病。見“疢”。

读音zh·en(ˇ),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章忍切,上,轸韵。
❶病人皮肤上起的很多小疙瘩,小的像针尖,大的像豆粒,通常是红色的。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ch·en(ˋ),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丑刃切,去,震韵。
❶通“疢”。病;热病。《集韵》:“疢,热病;或作疹。”

上一条: 𤻞 下一条:

〔zhen〕
疹子 〔zhen·zi〕 deb shaot.

{}5046见「疹人」、「疹疿」

疹zhěn

皮肤上起小疙瘩(多为红色),如麻疹、湿疹等。

病人皮肤上起的很多小红疙瘩:皮~︱湿~︱丘~︱风~︱麻~。

疹zhěn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小的如针尖,大的如豆粒,通常由皮肤表层发炎浸润引起:风疹│麻疹│皮疹│湿疹。

疹zhen

疹子 风疹 麻疹 疱疹 皮疹 丘疹 湿疹 瘟疹 药疹荨(qian)麻疹

疹zhěn

病名,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医宗金鉴·痘中杂证·疹门》:“~非一类,有瘙~……”泛指病。《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妇、疾~、贫病者,纳宦其子。”

*

D5EE
(一)zhen❶皮肤病变而起的小疙瘩:丘~/麻~。
❷〈文〉病:遂动旧~,缠绵经月(《洛阳伽蓝记》)。
(二)chen与“疢”同。热病(见《集韵》)。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疾病

疾病

病(病症;病痛;疲病;渍病;毛病;心身交~) 瘝(瘝恫;瘝恫)疾(疾疹;疾恙;疾疚;疾疴;疾患;疾瘼;苛疾;灾疾;痛疾) 疴(疴疾;疴恙;痒疴) 疴(疴痒) 患(患疾;病患;眼~) 恙(灾恙) 瘅 疢(疢疾;尪疢;灾疢) 疹(疹恙;疹毒;疹疾) 疻疚(疚病;疚疾) 瘵(疲瘵) 瘼(关心民~) 症(症候) 疵疠
谦称自己的病:犬马病 犬马之疾
文人的病:长卿病 长卿疾
又疲又病:痡瘏
饥饿困病:饥惫
忧伤病痛:忧疾
忧且病:离瘼
忧伤,疾病:疢痗
劳苦而生病:劬瘽 劳疚
衰弱而生病:衰疲

另见:生病 伤病人 医生 治疗 药物 治愈 死亡 ︱健康

☚ 疾病   各种病 ☛

❶音chen,病也。《素问·奇病论》: “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 《类经》十七卷注: “疹,疾也。”
❷音zhen,指突起于皮肤的小丘疹。《玉篇》: “瘾疹,皮外小起也。”
❸音义同
❷,但特指麻疹、天花等皮疹性传染病。《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 “麻为正疹亦胎毒。”注: “疹非一类,有痘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为正疹。”古医籍多痘疹混称,且指痘(天花) 为疹者亦甚多,如《正字通》: “俗呼痘疮曰疹。”至明以后,痘、疹的分别才渐趋明确。

❶证名。见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发斑证》。又名疹子。泛指各种温热性发疹性疾病所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皮疹。
❷指疮疹。《丹溪心法·斑疹》: “疹即疮疹”。
❸指久病。《素问·奇病论》: “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王冰:“疹,谓久病也。”

疹zhěn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风瘙疹疿(220)。
❶古对病的别称。《素问·奇病论》:“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类经》十七卷注:“疹,疾也。”
❷症名。指突起于皮肤的小丘疹。《玉篇》:“瘾疹,皮外小起也。”
❸病名。音义同,但特指麻疹、天花等皮疹性传染病。《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麻为正疹亦胎毒。”注:“疹非一类,有痘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为正疹。”古医籍多痘疹混称,且指痘(天花) 为疹者亦甚多,如《正字通》:“俗呼痘疮曰疹。”至明以后,痘、疹的分别才渐趋明确。

疹zhěn

❶症名。见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发斑证》。又名疹子。指温热病发疹。《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等均有关于疹的论述。多由风热郁肺, 内闭营分, 从血络外出所致。表现为皮肤上发出红色小点, 形如粟米, 抚之碍手。疹色鲜红或紫赤者为热盛, 紫黑者为毒重。伴见发热烦躁、咳嗽胸闷、口渴、舌绛等症。治宜宣肺达邪, 清营透疹。用银翘散去豆豉, 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倍元参。热盛毒重, 神志不清者,加用清宫汤。参见斑疹条。
❷指疮疹。《丹溪心法·斑疹》: “疹即疮疹。”
❸指久病。《素问·奇病论》: “无损不足, 益有余, 以成其疹。” 王冰注: “疹, 谓久病也。”

疹是指发于肌肤表面形如粟状,若针头大乃至豆粒大的隆起皮疹,色多红,或紫,抚之碍手。
病名考证
疹的名称见《伤寒九十论》。又称“疹子”。《丹溪心法·斑疹》:“浮小而有颗粒者曰疹。”《内经》称“隐轸”。《金匮要略》称“瘾疹”。《丹溪心法·斑疹》篇中所说的疹有二义,一是指“瘾疹”,一是指“疮疹”。《幼幼集成》指出“疹”与“瘾疹”是两种相似的疾病。疹是指红点发于皮肤之内不出者;瘾疹是指疹发而多痒,或不红者。《临证指南医案》认为“瘾”与“疹”是二种相似的疾病。疹是“有头粒而如粟象”;瘾是“肿而易痒”,但亦属疹之范畴。目前均沿上述概念。 又《医宗金鉴》所称“㾦㿔疹”,即《诸病源候论》之“风㾦㿔”。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是“心火有余”。《金匮要略》所说的“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是经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血为风动所致。《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轸候》:“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由于风、湿病因的侧重不同,又有“赤轸”与“白轸”之别:“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极热,热结成赤轸也。……白轸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该论《风㾦㿔候》又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㾦㿔。”《幼幼集成》认为“瘾疹多属于脾”。 归纳之,疹多因风、寒、湿、热之邪壅滞于腠理,致使营卫不调而发。或由温热所致,或由疮毒引发,或由风气,或由寒湿。其中,以湿热发疹为多见。由于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而发于外,其病位多与肺胃有关,故《临证指南医案·癍痧疹瘰》曰:“不外乎太阴、阳明之患。”疹的分类,常见的有瘾疹、风疹、白㾦、疫疹等。
辨证施治
辨证关键在于风、热、寒、湿四者。因风气单独发疹者较少,它多于热、寒、湿合并而为病。临床上根据各自兼证的不同,是不难判别的。其次,根据起病之缓急、症情之轻重、毒气之大小以辨别其是否具有传染性。若发病急暴,火毒气盛,症状险恶者,则属于疫疹范围。发疹是邪气外出的表现之一。凡疹点稀疏,颜色红润,分布均匀者为顺,为邪毒轻浅,预后良好;若疹点稠密,颜色紫黯,或现或没者为逆,为邪气盛,或正不胜邪的表现,预后欠佳。总之,发疹出要周匀,没宜徐缓,反此则不吉。
疹的治疗,多从肺胃入手,《临证指南医案·癍痧疹瘰》称:“专以肺胃论治为精。” 对温热发疹,宜遵《温病条辨》,大抵先用辛凉清解,后以甘凉收功。忌升提,忌壅补,忌峻下。
瘾疹 见《诸病源候论》。 又名“风㾦㿔”。 《千金要方》称“㾦㿔”。 《医宗金鉴》称“㾦㿔疹”。 瘾疹因风热客于肌表;或表阳不固,风气搏于肌肉;或游风散漫于皮肤;或营卫亏虚,血为风动;或寒湿之邪,滞于腠理等因素所致。
(1)风热瘾疹:见《外科正宗》。《千金要方》称为“赤疹”。初起之时,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其色鲜红,遇热则甚,遇冷则减,剧者堆累成片,剧痒,灼热,舌红,脉浮数。因风热外邪客于肌表,内闭营分,从血络发于外。治宜消散风热。方用消风散或秦艽牛蒡汤之类。
(2) 风寒瘾疹:《千金要方》称为“白疹”。症见疹色淡白,阴雨寒冷则剧,天晴煊暖则减,搔痒,恶风寒,或兼喘咳,苔薄白,脉浮弦等。因外感风寒,客于血络,发于肌表。治以祛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千金石南汤,实营卫而固表祛邪,或用千金风瘙瘾疹方。
(3) 风湿瘾疹:症见缠绵反复,有历时数年或十余年不愈者,发作之时,疹色微红,多兼胸闷咳嗽,四肢痠重,舌苔厚腻,脉弦濡或沉涩。此症因风湿侵于肌表血络而致。治宜疏风祛湿。方用加味羌活散。若反复发作,经年不愈者,则多兼气血虚。宜益气补血,祛风利湿。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风疹 见《医门补要》。又称“风痧”。风疹一证,在发疹前,无明显症状,发疹时伴有发热,咳嗽,鼻塞,作吐等,疹点多在一天内全身出齐,有痒感,二、三天便消退,无脱屑或斑痕。是由于风热时邪,或热毒伏藏,郁于肺卫而发于肌肤所致。治疗应根据其风热与热毒之病因,宜采用疏风散热、清凉解毒为法。初起时可用银翘散;热毒重者,用五味消毒饮加蝉蜕之类。不可轻易吐下,吐之则津伤热炽,下之则毒邪深入为患。
疫疹 见《疫疹一得》。《疫病篇》称“热疫之斑疹。”本证见于传染性热病,为诸疹之最烈者。
疫疹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甚则烦躁,谵语,唇焦,舌起红刺,脉数,或兼见上呕下泄等。是由于感受疫疠之邪,热毒内盛,外发于肌肤所致。《疫病篇》:“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火之为病,其害甚大。”故疫疹为病,火毒俱盛,其性暴烈。《疫病篇·论治疹》:“火毒达于太阳、阳明二经,则头痛如劈;淫热之气,流于肾经,则骨疼腰痛。故治疫疹,当滋润清解,切忌温散,误用温散,则死不终朝矣。”治应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用清瘟败毒散,加重石膏用量。初起之时,亦可先用败毒散加减,以去邪热。若热盛者,宜用凉膈散去硝、黄,加石膏,以泻上中二焦之火,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
若见疹根紧束,颜色青紫,多发于胸背者,为胃经热极之候,即宜大清其热,兼以凉血。以清瘟败毒饮加紫草、红花、桃仁、归尾;若赤紫如鸡冠花,为火更盛,宜加重紫草、桃仁;若毒渗阳位而头痛,宜加菊花;腰痛者加黄柏。虽兼证各殊,均须重用石膏。
疫疹之发,以松浮、红活者为邪浅病轻;紧束有根,色紫或黑者为热盛毒重。疹后可见肤表残留细屑,宛如粟米。红者谓之“红沙”,白者谓之“白沙”,系余毒欲尽透之征,愈后蜕皮为佳。若初病不知为疫,后十日或半月而出疹,见烦躁作渴,大热不退,毒发于颔者,预后多凶险。

☚ 阴斑   白㾦 ☛

疹zhěn

(皮肤上起的小疙瘩) rash: 风 ~ German measles; 丘 ~ papule; 荨麻 ~ nettle rash
◆疹病 exanthesis; exanthem; 疹子 eruption

疹 (胗𣍨) (zhěn) 读疢(chèn)

【疹】病。
例1 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素问·奇病论》)
译文 不要用攻下法治疗正气不足的虚证,不要用补益法治疗邪气有余的实证,以致加重病情。
例2 帝曰: “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 “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素问·奇病论》)
译文 黄帝说: “病人尺部脉有数疾无力现象,又出现尺部筋脉拘急的,这叫做什么病?”岐伯说: “这叫做筋病,这种病人腹部肌肉必然紧张,如果面部出现白色或黑色,疾病就更为严重了。”
例3 其于胀也,必审其脉,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灵枢·胀论》)
译文 医生对于胀病,必须审察病证的虚实,如果是实证,该用泻法的就用泻法; 如果是虚证,当用补法就用补法。辨证施治就像用鼓槌打鼓一样声响相应,哪有凡是胀病就不能攻下的呢?
例4 寻而中山公护求僧垣,僧垣至其营,复为燕公子谨所召,大相礼接。太祖又遣使驰驿征僧垣,谨故留不遣,谓使人曰: “吾年时衰暮,疾疹婴沉,今得此人,望与之偕老。” (《北周书·姚僧垣传》)
译文 不久中山 (今河北定县) 公名护的访求姚僧垣,姚僧垣到了他的军营里,又被燕 (今北京城西南) 公子名谨的相招,并用盛大的礼仪迎接姚僧垣。北周太祖(宇文觉) 闻其名,又派使者骑马征召姚僧垣。燕公子谨固留不打发姚僧垣走,并对使者说: “我年老体衰,疾病沉重缠绵,如今得到了姚僧垣,愿与他同度晚年。”
例5 当疹自疑,三不可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解散病诸候·寒石散发候》)
译文 医生面对病人,自己疑惑不定,这是第三种不可取的行为。
例6 桂心酒治产后疹痛及卒心腹痛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心腹痛第四》)
译文 桂心酒主治产后腹痛病,并治急性心腹痛。
例7 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例第一》)
译文 有人患病几天才告知医生,虽说是初诊,看来疾病在身已经很久,这病已严重而顽固,不是再用发汗解肌的方法能够治愈的。
例8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祇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阴阳之节,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晋·杨泉《物理论·论医》)
译文 聘用医生,不具有爱人之心的人不可依靠,不是聪明通达事理的人不可聘任,不具备廉洁、单纯、善良等德行的人不可信。所以古人聘请医生必选名医的后代,其德行能广泛地爱人宽恕人,他医药知识渊博能与人沟通,并能向病人婉转解释,能知道天地鬼神的变化,懂得推算性命、预测吉凶之术,能分别处理疾病的虚证、实证,确定阴证、阳证的关键,推断疾病的轻重,从而决定药剂多少的分量,通晓微妙深奥的病机,治疗大病小病无失误,如能这样,方可以说是一个好医生。
例9 至嘉庆二年丁巳,余年三十,四月初旬,游于滦州之稻田镇,其时彼处小儿,正染瘟疹痢疾。(王清任 《医林改错·上卷·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译文 到了嘉庆二年丁巳 (1797) 四月初旬,我年纪满三十岁,旅游在滦州稻田镇 (今河北滦县西南),当时那里的小孩正在感染温病、痢疾。
疹 () 同疢。 《国语·越语上》: “令孤子寡妇疾贫病者, 纳官其子。”黄丕烈 《札记》: “, 此即疢字。”古字偏旁多不固定, 疹又写作胗。 《说文·肉部》: “胗, 唇疡也。 从肉,㐱声。籀文胗从疒。”唇疡是病的一种,引申为病,是词义的扩大。《抱朴子·杂应》: “又患懈怠不动, 故不得有疾也。” 《文选·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 “忧思成疾。”《艺文类聚·晋孙楚茱萸赋》: “疗生民之疹疾。”《诸病源候论·温病诸候·温病瘥后诸病候》: “谓其人先有宿。” 《北周书·艺术·姚僧垣传》: “父菩提。 梁高平令, 尝婴疾历年。”唐韩愈 《祭郑夫人文》: “疾疹水火,无灾及身。”《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周主谓群臣曰: ‘朕去岁属有疾疹,遂不得克乎逋寇。’”胡三省 《通鉴释文辨误》卷八: “余按此疾疹之疹,与疢字同,音丑刃翻,经传作疢、 作者, 俗书也。”
疢,疾病。《诗·小雅·小弁》: “疢如疾首。”郑玄《笺》:“疢犹病也。” 《释文》: “疢, 𠡠觐反, 又作疹同。” 《周礼·冬官·考工说·弓人》: “疢疾险中。”《左传·成公六年》: “其恶易觏。”杜预注: “恶, 疾疢。” 《释文》: “疢, 𠡠觐反。 本或作同。”阮元说: “按当云本或作疹, 俗伪从。” (《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六校勘记》)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吕氏春秋·长见》高诱注引 《左传》作“疾疹”。《左传·哀公五年》: “则有疾疢。” 《释文》 “疢,本或作疹。” 《孟子·尽心上》: “恒存乎疾疢。” 《说文·疒部》: “疢,热病也。”徐铉等注: “今俗作, 非是。” 《后汉书·张衡传》: “思百忧以自疢。”《文选·张衡思玄赋》疢作疹。李善注: “疹,疾也”。《博雅音·卷一·释诂》: “疢,今疹字。”古音疹、疢皆属文部,叠韵,疹属照母,疢属透母,照透准旁纽。

☚ 与   菑 ☛

rash

疹zhěn

❶eruptive disease
❷rash;measles

*zhěn

(10画)

*疹zhěn

10画 疒部 病人皮肤上出现的红色的小颗粒,小的如针尖,大的像豆粒: 湿~|皮~|药~。

疹zhěn

《说文》所载西周后期籀文形声字。从病头,㐱(zhěn)声。隶楷继承。指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如:湿疹|麻疹。通常说疹子。《说文》小篆作胗。从月(肉)旁,说是嘴唇溃疡。现麻疹的疹字以疹为规范字。胗另读zhěn,见《审音表》。指鸟类的胃。如:鸡胗儿。

疹★常◎常

zhěn形声,从疒,(zhěn)声,一种皮肤病,生有密集的红色小疙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5:22